•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論,對教育主管單位、學校行政機關、教育工作者及後續研 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壹、 對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融合教育要能推行成功,光靠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若 教育主管單位能建置一個完善的軟硬體環境,想必會有很大助益,茲根據研究發 現對教育主管單位提出以下建議:

一、持續落實現行的融合教育支援措施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新北市板橋區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在支援系統層面之困 擾程度較低,尤以支援人力(如:義工、實習教師及家長資源)的獲得與相互配 合更是教師最為困擾的部份;因此,教育主管單位若能重視融合教育,除了持續 落實現行之充實各特教資源中心的輔具資源、落實巡迴輔導教學工作及專業人員 入校服務等措施的實施外,支援人力的培訓及策略聯盟也應著手進行。教育主管 單位若能給予第一線教師最完善妥適的支援系統,新北市在融合教育上的發展將 指日可待。

二、建立新北市內融合教育教材及特教資訊的網際平台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新北市板橋區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在課程教學層面中,另 外設計適合特殊學生的學習教材及視學生需求調整教學進度,是較感困擾之處。

是故,若能建立新北市所屬的一個融合教育教材及特教資訊的交流網際平台,讓 教師能網際平台中去搜尋所需要的相關資訊,除了能節省不少時間及精力外,也 能透過資源共享的模式,讓市內所屬區域的教師能相互觀摩學習,並減少城鄉之 間彼此的服務差距,如此一來,教師能減低教學困擾的產生,學生也能充份受惠。

95

貳、 對學校行政機關的建議

教師與學校行政機關在教育現場是密不可分的最佳夥伴,茲依研究結果對學 校行政機關提出以下建議:

一、辦理或提供實務的特殊教育研習資訊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專業知能及教室管理層面中,從未修習特教相關學分或參 與特教相關研習者之教學困擾高於有相關專業背景之教師,且教師對於特殊生無 法遵守班上的獎懲制度亦感到十分困擾。因此,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不可忽視,

學校若能定期辦理或提供實務且有系統的特教研習及資訊,不僅讓教師可以瞭解 特殊學生的不同特質及需求外,更能透過講師的實務經驗分享,讓教師習得特教 專業上的知識與技巧及更多教室管理的處遇方式。

二、減少普通班教師的學校行政事務

本研究結果發現,普通班教師除了基本課務的準備與教學外,還要處理不少 的班務工作及配合繁多的學校行政事務已造成教師的教學困擾,所以建議學校在 規劃校內行政事務時,能多考量教學時數與教師的工作分配是否合宜,並減輕教 師的工作負荷,以期降低教師融合教育之教學困擾。

三、促進校內特教師資與普教師資交流

從本研究可知,抽離或外加的資源班課程使普通班教師認為特教班的教學與 普通班教學較無相關,隱約顯示特教與普教教師彼此的交流似乎不足的情況。相 較於其他地區,新北市板橋區各個公立國小內皆有特殊教育班級的設立,而特教 教師完整的特教專業背景,對於特殊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評量與教學及行為輔導 的相關經驗應是較普通班教師豐富;因此,學校行政若能鼓勵特教教師除提供特 殊需求學生抽離或外加的資源班課程服務外,對於普通班教師能給予諮詢服務或 入班提供特教服務等互動交流,在特教與普教教師共同努力下,融合教育將能開 創更美好的局面。

96

參、 對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教育工作者是融合教育的重要推手,茲依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對教育工作者如 何減少自身的教學困擾提出下列建議:

一、積極充實自我的特殊教育專業知能

根據本研究顯示新北市板橋區之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在專業知能自我增能的 部分尚有努力空間,特殊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及需求不盡相同,而普通學生的需要 也不可置之不理,所以要順利推動融合教育,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及技巧,對於 普通班教師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師本身要積極參與各項特教研習或進修,以 充實自我的專業能力。

二、主動組織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社群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在教師管理、評量方式、專業知能等層面上的教學困擾 程度是較高的,如果教師要克服這些教學困擾,勢必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但 光靠一己之力實在不容易,故在此建議普通班教師能主動組織與特殊教育相關的 教師專業社群,除能提供資訊及技巧上的交流互助,以解決教育現場所遭遇的問 題外,社群內的教師們也能給予彼此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力量,應能降低教師們 的困擾與壓力。

肆、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學海無涯,本研究或許尚未臻至完善,以下針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 內容三方面對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一、對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的公立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為研究對象,所以有其推 論限制,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研究對象範圍擴充至整個縣市,並比較不同研究 對象之差異性,以取得更完整之研究推論。

97

二、對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欠缺實地觀察或與研究參與者 訪談。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同時採質性研究方法加以輔助,以達質量並重,更 利於探究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情形。

三、對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就性別、年齡、任教年資、任教年級、特教專業背景、學校規模等個 人及環境背景變項進行研究,但影響教師教學困擾的因素上有很多,諸如:學校 行政支持、親師溝通與合作模式等亦為可探討的部份,建議未來的研究中,可加 入這些變項,以提高研究之解釋力。另外,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國小融合教育 班教師之教學困擾情形,但對於教師面對教學困擾之因應及所得支援情況並未深 入探究,建議未來之研究可再加深加廣其研究之面向,以更加提升研究價值。

98

99

100

101

102

Adams, R. D.(1982)Teacher development. 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3(4),40-43.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2001).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linical Workbook.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Dickson, J.(2000). Growing with inclusion: A personal reflectio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7(4), 251-254.

Fulk, B. J. M., & Hirth, M.A.(1994). Perceptions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595)

Hick, P., Kershner, R., & Farrell, P. T. (2009). Psychology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edge.

Idol, L. (2006). Toward Inclus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A Program Evaluation of Eight School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 (2), 77-94.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1994).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 606)

103

Rainforth, B., &Kugelmass, J. W.(2003).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inclusive classroom communities. In B. Rainforth & J. W. Kugelmass (Ed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all learners: Blending systematic and constructivists approaches inclusive elementary schools (pp. 269-290).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Snell (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 pp.

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Publishing Co.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Eds.). (1996). Inclusion: A guide For educator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Villa, R., & Thousand, J. (1995). Creating an inclusive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ood, R. W., Hong, C. L., & Zalud, G. G. (1997). Research, issues, and practices: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search symposium con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6 192)

104

附錄一 問卷使用同意書

105

106

107

108

完 部 大 全 分 部 完 不 不 無 分 全 同 同 意 同 同 意 意 見 意 意 41. 對於特殊學生,我能運用多元評量方式進行評量。 □ □ □ □ □ 42. 我能落實特殊學生『評量-教學-評量-教學』的做法。 □ □ □ □ □ 43. 不知何種教學評量適合自己的班級。 □ □ □ □ □ 44. 我會多鼓勵特殊學生,並藉以增強學生自信心。 □ □ □ □ □ 45. 我會舉辦家長座談會,以協助特殊學生學習。 □ □ □ □ □ 46. 常有普通學生家長抱怨班上特殊學生干擾教學的進行。 □ □ □ □ □ 47. 特殊學生都能遵守班上制訂的獎懲規則。 □ □ □ □ □ 48. 班上的上課秩序時常令我困擾。 □ □ □ □ □ 49. 特殊學生常有遲交作業的現象。 □ □ □ □ □ 50. 大部分普通班學生與特殊學生相處融洽。 □ □ □ □ □ 51. 擔任學校行政工作常讓我覺得忙碌,無心教學。 □ □ □ □ □ 52. 學校行政體系可提供我教學、行政上的協助。 □ □ □ □ □ 53. 我常利用社區資源進行教學。 □ □ □ □ □

最後感謝您熱誠協助填答問卷 麻煩您將問卷交回負責的老師!

敬祝 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