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主要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分別針對教學上及對未來更進一步 的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作為教學及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壹、教學上的建議

在教學方面,研究者在此提出三項建議:

一、全面性建構其他單元漸進提示評量系統

本研究發現,漸進提示評量系統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但此 研究僅限於研製九年級下學期四個單元的提示系統,同時系統之建構係從基測試

96

題中選取重要概念而來。因此,若是教師能將提示系統擴及國中各年段,同時蒐 集更多具有表徵性的題目作為提示系統建構之依據,相信對學生整體歷史科學習 上定會有更大的助益。

二、找尋更適合的評量實施時間

本研究進行的時間為研究者利中午用午休時間,找學生至多媒體教室進行 評量,每週教學兩次,每次 45 分鐘,共計 14 週的研究。其優點為不佔用學生一 般學習時間,但相對來說,學生犧牲午休睡眠時間,額外進行評量,對體力上來 說是一大負擔;同時若遇到班級事務需要利用午休時間處理,或如小晴一樣須利 用午休時間進行班級服務,亦或是像小偉因違反校規的因素,則會影響到學生出 席率,這也是本研究遇到的瓶頸之一。因此,若能尋求更適當的評量進行時間,

應有更整全的效果。

三、師生互動對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助益

本研究的一大收穫為,透過與學生的訪談,研究者發現學習成就低落的學 生也是同樣渴望獲得老師們的關心與重視,在師長特別的關注下,學生感受到老 師的用心,會激發向上的動力,願意更努力學習;同時老師不斷地給予學生鼓勵 與協助,紓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敗感,對學生的學習亦有相當正向的幫助,

更可提升其學習表現。

貳、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於未來更進一步的研 究 ,研 究 者 在 此 提 出 一項建議,即延伸研究對 象。由於本研究是以臺中市某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從研究結果中發現,

實施漸進提示評量的確有效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與成效,但因對象人數有限,

因此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受到限制。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選擇更多的教 學情境,可嘗試將教學對象延伸至其他年級,進一步探究漸進提示評量在其它 學習階段的應用情形

9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仲孚(1993)。再談歷史教育的基礎知識。歷史教育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王仲孚(1993)。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市:商鼎文化。

王健文(1999)。九年一貫制新課程架構下的歷史基本學力指標、評量與教學 設計。取自 http://ananedu.com/a/1/8/h2.htm

王雄(2001)。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研究。清華歷史教學,12,

39-61。

朱經明、蔡玉瑟(2000)。動態評量在診斷國小五年級數學障礙學生錯誤類型之 應用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73-189。

余民寧(2002)。學科知識結構之評量研究-以「教育測驗與評量」學科知識為 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中冊),341-367 。

吳國銘,洪碧霞,邱上真(1995)。國小學童在動態評量中數學解題學習歷程與 遷移效益之探討。測驗年刊,42,61-84。

李坤崇(2002)。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24-36。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市:

心理。

杜維運(1979)。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周天賜(1998)動態評量:發展與改進兒童學習潛能的媒介是學習。臺北市:

心理。

周樑楷(1996)。歷史的思維。臺北市:正中書局。

林原宏(1996)。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實施與動態評量。國教輔導,35(1),

8995-8998。

98

林敏慧(1992)。國小輕度智障兒童學習潛能評量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上真(1996)。動態評量-教學評量的新嘗試。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小學教 學革新研討會論文輯,33-49。

柯林烏(1984)。歷史的理念(陳明福譯)。臺北市:桂冠。

洪清一(1993)。低成就學生之造因與輔導。教育資料文摘,25,134-141。

胡昌智(1988)。歷史意識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聯經。

范承英(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於概念衝突為基礎之動態評量中概念改變之研 究—以聲音概念為例。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唐淑華(2011)。眾聲喧嘩?跨界思維?— 論「教學轉化」的意涵及其在文史 科目教學上的應用。教科書研究,4(2),87-120。

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 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1。

徐雪霞(1994)。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意識分析-以國初中本國史為例。教育研 究資訊,2(3),123-137。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取自 http://blog.roodo.com/floratien /0b7ed745.pdf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取自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取自 http://12basic.edu.tw/

張元(2001)。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

18-2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若翎(2008)。輔以數位科技輔具之動態評量模式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然科學 習成效之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9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莊明貞(1999)。多元文化的動態評量與教學-從維高斯基觀點談起。教師天地,

99(4),25-31。

莊麗娟(1996)。Campione 和 Brown 的「漸進提示動態評量」。高市文教,56,

49-51。

莊麗娟(2000)。系統化多元評量模式之發展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麗娟(2003)。動態評量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等著:學習與教學新趨勢,

465-506。臺北市:心理。

莊麗娟、邱上真、江新合(1997)。國小六年級浮力概念動態評量的效益分析。

測驗年刊,44(1),71-94。

許家驊(1998)。從社會互動認知建構觀點探討動態評量在評估及促發認知監控 潛能上的應用性。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335-364。

郭玉純(2005)。電腦化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梯形學習之應用與比較研 究。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

陳立玲(2002)。動態評量對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兒童數學解題之應用成 效。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華(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臺北市:龍

騰文化。

陳 冠 華( 2005)。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取自 http://teaching.hist.nthu.edu.

tw/Periodical/000028.php。

陳秋璉(2010)。動態評量輔助高中地理實察行動學習之研究。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進福(1998)。簡介動態評量。國教輔導,37(6),40-46。

100

陳豐祥(1994)。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喻蓉蓉(2001)。喚醒歷史的幽情:探索歷史教學新方向。臺北市:歷史智庫。

彭明輝(2004)。社會學習領域中的歷史教育之內涵與精神教授。取自 http: //163.

20.32.4/teacher/sljia/study-3.htm。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 驗年刊,48,1-41。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黃君儀(2007)。從學習心理學理論探索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歷史教育,11 , 45-63。

黃俊傑(2003)。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嘉義 市: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景淵(2002)。動態評量對國小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的效益研究。新竹市: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德清、洪素敏 (2008)。分數補救教學之歷程的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

(2),85~118。

廖淑麗(2008)。社會學習領域補救教學與測驗系統之研究。臺中市:亞洲大 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欣宜(2013)。學習者中心的學習診斷與補救教學。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

30(1),37-39。

劉芳文(2006)。杜威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

e-j/54/54-14.htm。

劉淮(2002)。國中歷史科配合九年一貫社會科能力指標下教材教法之研究。臺 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101

劉家成(2003)。以動態評量探究國中學生浮力概念的心智模式及概念改變之歷 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 10

(1),39-69。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賴阿福、陳志鴻(2006)。多媒體動態評量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 習成效。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91-113。

戴勝耀(2013)。弱勢學生與補救教學之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

13-26。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3。

龔心怡(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評量新趨勢:多元評量之應用。取自 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print/id/85。

Peter Lee(1997)。為什麼學習歷史(周孟玲譯)。清華歷史教學,8,4-25。

二、西文部分

Campione, J. C.,& Brown, A. L.(1987). Linking dynamic assessment with school Achievement. In C. S. Lidz(Ed.), Dynamic assessment, 82-115. New York,NY:

Guilford Press.

Campione, J. C. ,& Brown, A. L.(1990). Guided learning and transfer: Implications for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In N. Frederiksen, R. Glaser, A. Lesgold, & M.G.

Shafto(Eds.), Diagnostic monitoring of skill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141-172 Hillsdale., NJ: Erlbaum.

Feuerstein, R. (1979). The dynamic assessment of retarded performers : The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 theory,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 Baltimore,MA:

University Park Press.

102

Feuerstein, R., Rand, Y., Jensen, M. R., Kaniel, S. ,& Tzuriel, D. (1987), Prerequisites for assessment of learning potential: The LPAD Model, In C.S. Ledz (Eds.),

Dynamic assessment: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evaluation learning potential,

35-51.New York,NY: The Guilford Press.

Haywood, H. C., Brown, A. L., &Wingenfeld, S.(1990). Dynamic approaches to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4), 411-422.

Lidz,C.S(1991).Practitioner’s guide to dynamic assessment. New York,NY:

Guilford Press.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Slavin, R. E. (1989). Student at–risk for school failure. In R. E. Slavin, N. L. Karweit,

& N. E. Madden (Eds), Effective programs for students at-risk,3-19. Boston,MA:

Allyn & Bacon.

Stein, M. K., Smith, M. S., Henningsen, M. A., & Silver, E. (2000). Implementing

Standards Bas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New York,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03

附錄一 學生晤談大綱

1.請介紹自己家庭成員及家庭概況?

2. 請問家人對你的管教態度為何?

3.請問家人對你的學習狀況在意程度為何?

4.你自己本身的學習態度如何?

5.有想要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嗎?

104

附錄二 學生訪談大綱(第一次段考)

1. 你覺得你第一次段考成績有所進步的原因為何?

2. 你覺得漸進提示評量對你的成績進步有幫助嗎?

3. 你覺得漸進提示評量跟一般的紙筆測驗有什麼差別呢?

105

附錄三 學生訪談大綱(第二次段考)

1. 你覺得你第二次段考成績進退步的原因為何?

2. 你覺得漸進提示評量是否會影響你的成績?

106

附錄四 學生訪談大綱(參與研究的心得)

感謝有你們,老師這次的實驗研究才能順利完成。在此想請你們 針對這次研究給老師一點回饋。你們的建議是增進老師教學的能量。

1.參與研究的心得感想

2.經過這幾週的學習後你對學習歷史是否更加有興趣?

3.經過這幾週的學習後你覺得你的歷史有沒有進步?

4. 是否會建議老師將「漸進提示評量」運用在學弟妹的歷史學習上?

107

108

二、第二階段 次

數 日期 研究活動內容

(資料蒐集方式) 重 點 摘 記 1 0402 訪談 與研究對象溝通第二階段的

進行方式

2 0409 觀察(筆記) 觀察研究對象在進行漸進提示評 量的作答情形

3 0411 觀察(筆記) 觀察研究對象在進行漸進提示評 量的作答情形

4 0416 觀察(筆記) 觀察研究對象在進行漸進提示評 量的作答情形

5 0417 觀察(筆記) 觀察研究對象在歷史課時的學習 表現

6 0418 訪談錄音、筆記 瞭解研究對象在進行第三單元後

6 0418 訪談錄音、筆記 瞭解研究對象在進行第三單元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