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歷史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歷史教育旨在透過歷史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對事物更具獨立與靈活的思考能 力,並藉此導引學生瞭解自己所處的世代,並增益學生對不同歷史脈絡處境的理 解,進而提升其對社會關懷的情操。以下便就歷史涵養的重要性、歷史知識的特 性與歷史教育的目的三方面分別述之。

壹、歷史涵養的重要性

一 、 歷 史 意 識 的 重 要

英國歷史教育學者Peter Lee( 1984) 嘗言,人不可能逃避過去,每日我們 在應付物質世界和社交天地中的人、事、物的時候,會使用各種相關概念,而這 些概念無一不鑲鑄著過去,易言之,我們的一言一語,所思所想,無不體現著一 段時間的因果發展過程,而任何用以理解事物的名稱與概念,諸如「戰爭」、「德 國」等,我們對它們此刻的認知也是從它們的過去所延伸而來。同時,人為了某 些原因而作出相應的行動,而這些境況常常是透過引述過去來理解的( 周孟玲 譯,1997;林 慈 淑,2010)。無獨有偶,英國學者P. Rogers也提出了類似的觀 點,他認為人無所逃於過去,對於過去的某些設想既雕塑了我們如何看待現在,

也深深影響了我們在現實中的行動( 林 慈 淑,2010)。換言之,人無法與歷史 切割,我們不僅在理解生命周遭事物時隱含著對過往的認識,在行動的當下也是 基於過去的經驗積累而成,都受到過往成例的影響,無論是他人告誡的經驗,或 自身過往的體悟,這說明了人不能漠視過去,亦即不能漠視歷史,因此歷史對人 的意義,實有不可規避的重要性

承上所言,人以歷史的角度來進行思考便是很重要的了,誠如本節一開頭所 引述的Collingwood之言:「人類的進步乃歷史思考所創造」,人若能進行歷史 性的思考,從過往中獲悉時間長流的經驗,對於我們在理解所身處的世界周遭,

32

或在決定行動以因應各種生命挑戰時,便有極大的益處。而進行此種由過往理解 或認知現在的歷史性的思考,便是所謂的「歷史意識」(the sense of history)。

「歷史意識」指的是人們能知道人類的社會行為以及為共同生活所創建出來 的一切制度、器物都和時間有關,是存在浸潤於時間之流中的,所以,從時間的 角度探索思考某些議題,或者對一切人事制度所具有的時間意識,即為歷史意 識,簡言之,就是把現在生活裡的現象與過去某些現象連結在一起的心智狀態(胡 昌智,1988)。另外有學者則強調人們對於「變遷」的感悟,認為人們自我察覺 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總是不斷流動的,而且在這種過程中每件事物都一直在 變遷之中,此種變遷的意識即為歷史意識(周樑楷,1997)。換言之,歷史意識 可視為一種時間感,即人們能夠感受到事物的時間性或遷變的必然性。

另外有些學者則進一步提出「歷史思維」(historical Consciousness)的概念,

認為「歷史意識」是「歷史思維」的基礎,亦即人首先必須感覺到他是身處於一 個永續的時間之流之中,才有可能就他在時間之流中所經歷的各種經驗加以思 考,也就是說人們在思考時必須具有時間的變動感,才能藉由史實,理解當時的 情境,掌握當時的歷史變遷而加以了解思考(周樑楷,1997;黃俊傑,2003)。

二、學習歷史的重要

Peter Lee( 1984)認 為 , 閱讀(或研究)不同的生活模式並不表示就必須 親自生活於其中,而了解一些戰爭的發展也不必實際參與戰事,但是如果要深入 探索「為什麼」某些人有如此行動,為什麼某次判斷或選擇會循著一條路線發展 與導致結果,這樣的歷史學習與理解的過程,便會不斷的擴大了個人對不同處境 的認知範圍和能力,因而也能有所準備的面對更多不同的處境(周孟玲譯,

1997)。

33

Peter Lee、Sam Wineburg 和 John Slater 以歷史學科的特質出發,歸納出學習 歷史具有下列數點意義( 引 自 林 慈 淑 , 2010) :

( 一 ) 歷史提供了一個「理性的過去」

歷史供備了考察過去的唯一理性方法,人既不能背棄過去,所以人們更需要 的是一種正確對待過去的態度,以免過去成為現實利益的奴隸,從而使過去的經 驗與我們的關係受到扭曲割裂。而學生接觸到的歷史絕不會只限於課堂所提供,

在生活中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收到各種來源不同的過去訊息,這些訊息的影響力 甚至遠遠大於學校的歷史課程。而當舉世充斥著各式任意炮製和捏塑的「過去」

時,學生更需要藉由學習「歷史」,學習建立一個合理的、健康的「現在」與「過 去」之關係。

( 二 ) 歷史增進對「人」和「自我」的認識

歷史能提供有關過去的知識,亦即「間接性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這 些 間接性經驗能夠幫助學生看到、理解歷史中的人們在不同時空環境下會有 著各式不同的表現,對生活會有不同的體會、會追求不同的生活目標、投身不同 的人生角色、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認清「偶然因素」在各種行動和現象 中所扮演的角色。換言之,歷史能夠引領個人體認過去與現在、他人與我們之間 的「差異」,而識覺差異、察知不同,才有寬容異己的可能,也就是說學習歷史 可以讓我們理解「他者」,使我們「人性化」( humanizing us),亦 即 擴 大 我 們 對 所 謂「 人 」的 觀 念 和 理 解 ,了解「人」的多樣性、可能性和可塑性,因 此,歷史不但可以認識過去,更可以認識人,最後並認識了自己。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去考察與我們極端不同的生活方 式,認識存在於我們之外的那些獨特的理想,因此研讀歷史能增強對異質思想和 文化的感受力與接受度,一旦擴大個人對不同處境的認知範圍和能力,個人也因 而能有所準備地面對更多不同的處境。

34

( 三 ) 歷史培養一種獨特的思考和意識

歷史是一種獲取理性知識和理解過去的途徑,它提供人們一種看待人類事物 中眾多根本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讓我們知道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不一定永遠都有價 值。而學習者若能具備上述的批判性眼光,便能夠與現實恆常保持距離,易於視 清現實中許多的假象和教條,亦不再將現今一切目為尋常或可永保長存的,而是 將一切事物甚至當代人人擁護的體制都置於脈絡情境下予以考察衡量,不去妄加 崇拜、盲從或追隨。因此學習歷史性的思考可迫使我們看清生活中處處可見的迷 思背後所隱藏的詭譎、複雜及矛盾之處,並使個人的態度、眼界和思考方式產生 重大的轉化與改變,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就是開放心靈的一種表現。

貳、歷史知識的特性

一、歷史知識的層次

在建構歷史的過程中,史家必須運用某些概念作為研究媒介,Peter Lee 將這 些歷史知識的相關概念稱為「關鍵概念」(key concepts),並區分出兩大類關 鍵概念,第一種是「實質概念」(substantive concepts),即歷史知識的實質內 容,如:君主、民主、通貨膨脹等;另一種則是「學科概念」(disciplinary concepts), 或稱為「第二層次概念」(the second order concepts),即幫助史家組織事實、

賦予意義的基本原則,也就是一般所謂理解歷史內容時會運用到的概念,例如:

資料證據、因果解釋、時序變遷、神入等(林慈淑,2010;蕭憶梅,2012)。

許多學者主張,歷史既然不是過去的翻版,學習歷史也不應該只是學習發生 了什麼事,教導歷史時,除了要學習各種歷史之外,也應該理解史家究竟如何運 用特定的概念和思考,以建立過去(林慈淑,2010)。換言之,歷史教育中不能 忽略到對歷史學科概念的培養,因為學生必須在懂得證據、多元解釋、因果關係、

時間與變遷等的歷史學科概念基礎上,他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他們所獲得的歷史資

35

訊,否則在歷史課堂中所習得的知識很容易只成為斷裂知識的堆砌,無法讓學生 對自己與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思考。但是,對於歷史學科概念的重視,並不是 代表要忽略歷史的基礎知識,因為真正的歷史理解是需要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達 到的(蕭憶梅,2009)。

二、歷史知識的類別

根據認知心理學對學科知識的分類,知識中有所謂「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與「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陳述性知識乃是舉凡 地名、人名、名詞解釋以及定理、定律等事實性知識或資料性知識,是一切知識 的基礎;程序性知識則是指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而獲致結果的知識,學習任一學 科兩者需兼顧才算是學到真正的知識(張春興,2001)。而歷史學科的知識類型 中,亦可粗分為兩大類,一為歷史的瞭解,一為歷史的思考,前者如同陳述性知 識性質,乃是針對歷史事實的一般瞭解;後者則如同程序性知識,著重在進階處 理歷史陳述性知識訊息,理解並解釋史事的深度意涵,終而形成歷史意識(黃君 儀,2007)。

近年來歷史科程序性知識逐漸受到重視。英國近二十年來的歷史教學理念上 最重要的一項變革,即是認為歷史科的中心在於發展學生對於歷史探究的方法或 過程的理解,要學生去認識如何得到關於過去的知識,亦即「歷史探究的性質」

本身,而不只是過去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換句話說,學生不應只學習過去實際 上發生了些什麼的「事實性的」知識,僅僅是去「知道那些事情」(know that);

更重要的是要學習關於「歷史這一門知識是如何而來的」之「程序性知識」,即 去知道「如何知道」(know why)(陳冠華,2001)。大體而言,歷史的程序 性知識指的是「如何將史料化做歷史證據的正當運用」,也就是「對過去進行探 究」的能力,而探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根據史料詮釋過去、對史料的解讀與分析、

更重要的是要學習關於「歷史這一門知識是如何而來的」之「程序性知識」,即 去知道「如何知道」(know why)(陳冠華,2001)。大體而言,歷史的程序 性知識指的是「如何將史料化做歷史證據的正當運用」,也就是「對過去進行探 究」的能力,而探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根據史料詮釋過去、對史料的解讀與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