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以及筆者任教於國中特教組的自身經驗提出 以下建議,期待提供學者、臺北市教育局負責特殊生升學單位,後續相關 研究之參考,惟本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法,仍有研究方法與工具上的限制。

以下便分成四部份提出建議。

壹、 針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檢討臺北市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的適切性,由於本研究結果發現,

雖然臺北市學習障礙學生參與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在校適應整體尚可,

屬於中等程度之現況,但臺北市學習障礙學生參與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 在校適應情形與學習成就皆差於使用國中會考成績分發的學習障礙學 生,且參與方案的學習障礙學生之學習成就,私立優於公立,餐旅群優 於電機與電子群,故應檢討現行臺北市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的審核標準 與流程,是否未能適切地提供良好的志願安置,每年於十二年就學安置 後召開的檢討會,是否能針對會議中提出的具體建議加以改進,並且結 合大數據資料,年年定期出版統計資料與安置後的適應追蹤評估,提升 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的適切性。

貳、 針對技術型高中特教教師之建議

技術型高中特教老師應加強培養學習障礙學生「學習習慣」的建立。

因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在校適應各構面中,「學習習慣」的適應分數 最低。雖然從受教階段開始,國小、國中特教資源便針對國、英、數主 科以及特殊需求課程進行教學,但進入技術型高中後的特教服務,已不 再採取主科抽離的教學方式(各職群的專業課程,由技術型高中各職群 普通班老師進行授課),特教老師乃以外加服務的方式(特殊需求課程)

103

為授課重點,故建議技術型高中特教老師能加強學習障礙學生在「學習 習慣」的技巧與情意課程(學習策略),以期學生習得專業技能之路暨 在校適應能更順利。

技術型高中特教老師應實施學習成就的多元評量,從文獻探討可以 知道,近年來,許多理論與研究重新檢討補救學障生缺陷的必要性,學 障教育的課程模式已由傳統補救缺陷的主張,漸漸修正為替代性學習,

在評量方式上亦然,評量方法不再只有一種,應採取更多元的方式進行。

由於本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學習障礙學生參與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在 校適應與學習成就有低度正相關,故建議技術型高中特教老師能建立普 特合作的管道,在學習障礙學生的評量上,實踐多元評量的模式,讓學 生的學習成就能夠被肯定,真正的學習成果能真實考核出來,以期在校 適應能更順利。

參、 針對學生與家長之建議

國中端學習障礙學生與家長應積極參與校內的生涯職業試探,例如:

興趣性向測驗分析、輔導課程職業探索活動、多元能力開發課程、技藝 教育課程、各行各業傑出人士校內演講,或是由學校轉介的校外資源,

例如:寒暑假職業試探營隊、技術型高中參訪、技藝競賽。以及認真閱 讀學校提供的職涯推薦刊物,充實對各職群科別之知識與體驗,主動發 掘學生的優勢能力,及早討論適合學生之安置,避免等到開始要申請十 二年就學安置之時,學生與家長陷入一問三不知的窘境,或是一味追求 明星學校,提供錯誤的學生質性資料給審查委員,以至於錯誤安置到不 適合的學校與群科,因為根據本研究也可以發現,私立技術型高中學障 生的學習成就會高於公立技術型高中學障生的學習成就,低分高就導致 在校不適應的風險,也應納入學生與家長的考量之中。

104

肆、 針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擴增研究樣本:能夠結合官方的力量,推動蒐集學習障礙在技術 型高中的適應情形,除了檢討現行臺北市十二年就學安置方案的 審核標準與流程,也分析不同升學管道(臺北市十二年就學安置 方案和國中會考成績分發等等)適應情形產生差異的可能因素;

其次,在樣本充足的情況下,也更深一步探討職群與障礙亞型的 適配性,進行交叉分析。

二、擴增研究對象:研究對象若能為涉及熟知學障學生適應情形的教 師、行政人員,便能做多方資料的交叉比對,獲得更有說服力的 研究結果。

三、比較全台灣十二年就學安置管道的差異研究:因全台灣各縣市針 對國中特殊生升學,分成兩種類型承辦十二年就學安置,聯合辦 理與自辦區,自辦區有: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本研究只針對 台北市自辦區,若能擴增分析全台灣四種特殊生升學管道,更能 洞悉各區管道的優缺點,給予教育行政機關具體建議,提升十二 年就學安置方案的適切性。

四、縱貫性在校適應情形的差異研究:目前的在校適應研究多為橫斷 性研究,故探究學習障礙學生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在校適 應情形的縱貫性研究,將能更全面的分析各教育階段的學生困難 與支持需求的差異。

10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珊(2009)。中部地區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教育需求現況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市。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 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中 華 民 國 學 習 障 礙 協 會 ( 2016 )。 關 於 學 習 障 礙 的 事 實 。 取 自 http://www.ald.org.tw/ap/cust_view.aspx?bid=32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李靜吟(2013)。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怡慧(2005)。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 方程模式的探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東區特教資源中心(2018)。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安置。

取自http://www.terc.tp.edu.tw/main.php?id=10019

周台傑(1992)。學習障礙者之評量。特殊兒童診斷手冊。彰化市: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周台傑(1999)。學習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身心障礙及資賦 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孟瑛如、簡吟文(2014)。由 DSM-5 的改變談學習障礙未來的鑑定與教學 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8-34。

106

邱皓政、林碧芳(2016)。孰優、孰弱?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軌跡之異質性 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1),33-79。

柯華葳(2005)。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診斷與確認。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9,113-126。

洪儷瑜(1997)。如何發現與幫助校園內不明顯的障礙者。師友月刊,6,

4-9。

洪儷瑜(2010)。語文型學習障礙研判架構。東區特教資源中心。取自 http://www.terc.tp.edu.tw/main.php?id=10019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學 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臺北市:教育部學生事務 及特殊教育司。

教育部(2016)。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身心障礙學生適性輔導安置網 站。取自 https://adapt.set.edu.tw/

陳秀芬、洪儷瑜(2017)。運用教學反應結果作為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鑑定 研判標準之試探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1),1-26。

陳俊瑋(2011)。學生教育抱負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長期追蹤資料之 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4),127-172。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張萬烽(2009)。學習障礙十二年就學安置的現況與改進之道。屏師特殊 教育,17,1-8。

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世彗(2009)。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趨勢。國小特殊教育,47,1-13。

張鶴齡(2016)。互動教學模式對學習障礙生之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107

張勝成(1998)。台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II)。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7-2413-H-004-F8。

曾瓊禛(2009)。學習障礙青少年轉銜服務與轉銜教育內涵初探。特殊教 育季刊,112,25-34。

黃郁音(2016)。新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實施升學輔導轉銜服務現況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己娥、王天苗(2007)。迢迢學習路-一位學障學生的學習經驗。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32(3),111-132。

黃韻如(2005)。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翔怡、于曉平(2017)。運用字母拼讀法於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英 語教學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5,55-88。

單延愷、洪麗瑜、陳心怡(2008)非語文學習障礙篩選量表編製研究。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3),95-123。

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 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13-134。

趙文崇(2017)。學習障礙本質與學習情緒之探討。特教園丁,32(3),

1-6。

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18(2),75- 99。

108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臺北市 106 學年度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 安置高級中等學校簡章。臺北市:教育局。

鄭麗蘭(2012)。十二年就學安置之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研究-以 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慧敏、鄭博文、陳清檳(2015)。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學習成就 差異比較:以「反事實」分析。測驗學刊,62(2),127-151。

蘇家莉(2009)。語文學習障礙學生的輔導與補救教學。國小特殊教育,

47,83-90。

關秉寅(2016)。國中讀前段班有差嗎?能力分班對學習成就影響的反事 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2(1),1-33。

109

貳、英文部分

Bryan, T., Sullivan-Burstein, K., & Mathur, S. (1988). The influence of affect on soci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1(5), 418-426.

Chou, C. T., Huang, W. J., & Huang, P. Y. (2011).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among English Self-efficacy,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31, 35-60.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Gay, L. 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