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與研究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提出以下幾 項建議,以供未來在使用模擬學習系統進行教學或後續研究參考。

一、對教材發展之建議

本研究從實際教學及研究過程觀察結果發現,模擬學習系統使學 習者與教材的學習互動增加,學習者透過圖形化的互動方式進行操 作,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建議在後續的研究中,可盡量將較無法直 接理解的知識以圖形或動畫方式呈現,並加入互動操作機制,降低學 習者的進入門檻。

此外,並非所有學科內容皆適合以模擬方式呈現,建議在後續研 究中,可整合現有的研究結果,歸納各學科教材於模擬學習的適用 性,並研究標準化教材的建立程序,以加快標準教材的製作。

二、對系統設計與開發之建議

(一)對本研究發展之模擬學習系統

本研究分別對場地獨立學習者及場地相依學習者等,提出模擬學 習系統的改進建議。

1.對場地獨立學習者

場地獨立學習者在隨意點選及閱讀內容的行為操作頻率仍高,建

議可在系統中以探索式任務的方式,減少學習者的隨意瀏覽行為,另 外在非操作性的內容中加入與模擬操作單元的內部鏈結,讓學習者可 在閱讀圖文內容後,從模擬操作中得到知識內化的建構過程,將概念 轉進長期記憶,達到學習目標,增加學習者學習成效。

2.對場地相依學習者

場地相依學習者在隨意點選及閱讀內容的行為操作頻率類似於 場地獨立學習者,亦建議在系統中加入探索式任務及內部鏈結。而場 地相依學習者在隨意點選及閱讀內容,較場地獨立學習者在模擬操作 這部分的教材上花費較少時間,僅完成題目需求後即離開,較少在模 擬教材中反覆操弄以建構更多知識,因而失去模擬學習系統的意義,

因此本研究建議在模擬操作完成後加入提示及鏈結,利用場地相依學 習者較容易依循系統的編排進行學習的特性,提醒學習者在完成題目 後可繼續反覆操作並觀察,藉以建構完整的知識架構。

此外,本研究已透過教學實驗發掘出場地相依/獨立的學習者在 使用模擬學習系統時的學習行為並提出學習建議,後續研究可採用橫 斷式研究法,繼續對同一課程的學習者進行教學實驗,一方面擴大樣 本數以獲得更可信的研究證據,另一方面驗證本研究所提出之系統改 進建議是否有具體成效。

(二)對其他模擬學習系統設計之建議

本研究在綜合實驗結果與國內外相關文獻後,另提出以下幾點建 議供後續研究參考:

1. 加入合作學習機制

本研究建置的系統僅提供個人進行學習,而認知風格特性中的

「社會行為」及「學習動機」皆強調同儕互動對學習行為的影響(楊 淑娟,1997;郭重卲,1987;陳耀豐,2002),因此在可考慮在設計 系統時加入合作學習機制,如分組任務、討論區等,透過同儕學習提 升學習成效(丁穗中,2004)。

2. 加入適性化機制

場地相依/獨立學習者在學習行為上明顯不同,若可將適性呈現

(Adaptive Presentation)及適性導航(Adaptive Navigation)機制加 入系統設計中,一方面依據學習內容提供教材,另一方面依據學習者 特性給予提示或學習建議,或可提升學習成效並增進學習興趣

(Brusilovsky, 2001;林寶山,2003)。

三、對後續研究方向之建議

對於本研究後續研究建議繼續朝下列幾個方向進行:

(一) 擴大研究樣本,提昇研究的效度

本研究僅以一所大學2個班共49位學生為研究樣本進行教學實 驗,研究結果不宜擴大推論至所有樣本,若未來研究能擴大樣本人數 進行教學實驗,將會有較佳的外在效度數據。

(二) 增加教材內容,建立模擬教學導入模式

本研究僅針對大專電子學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結果雖有成效但能 不足以建立模式,建議後續研究可將其他學科之內容以模擬學習方式 進行教學研究,進一步歸納出適合導入模擬教學的學科,並產出模擬 教學導入學的之具體模式。

(三) 增加研究向度,多方探討模擬學習與學習者特質的關聯

本研究僅針對學習者之認知風格進行研究,未來可以更多不同的 學生特質(如學習動機)進行研究,探究以模擬學習系統進行學習對 哪些特質的學生有較多的助益。

(四) 發展標準化工具,提升研究水準

電腦模擬學習在目前較少標準化的研究工具,由於研究的品質與 研究工具息息相關,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多發展電腦模擬相關的標準 化研究工具,建立教材、系統及教學策略標準供相關研究使用,以提 高研究的水準。

參考文獻

丁穗中(2004)。網路教學環境下國小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的相關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年亮(2006)。應用電腦模擬軟體在綜合高中資訊技術學程單晶片 實驗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研究-以關西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聰智(2004)。問題導向學習在互動式線上模擬教學之研究-以高 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 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岳霖(2004)。引導發現式電腦輔助學習於數位電路原理教學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何榮桂、郭再興(1996)。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

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5,25-31。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E. Gredler 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 用。台北:心理。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哲旭(2008)。結合輔助教學策略之模擬式學習系統之研究-以電 子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吳裕益(1987)。認知能力與認知型態個別差異現象之探討。教育學 刊,7,51-89。

李世忠(1991)。Hypermedia 教學潛力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

36(6),7-20。

李世忠(1992)。從電腦教學到超媒體。教學資訊集刊,17,303-322。

沈佳萍(2007)。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 態及其與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81-112。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

林孟鴻(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國立中山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清賀 (1999)。網路學習系統上之學習歷程評量輔助系統。國立中 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瑜生(2003)。數位電路模擬軟體與 CPLD 實驗模組對高職數位 邏輯實習課程之學習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洪妤如(2006)。應用視覺化與操作之模擬軟體在電子學上的學習效 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

師大書苑。

書百川2003)。以學習者瀏覽行為預測學習者學習型態。中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

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

張韶瑩(2003)。高雄地區國二學生數學認知風格與學習成就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徽鵬(2001)。電腦模擬軟體教學對高職冷凍空調科基本電學實習 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9)。專科以上學校開辦遠距教學作業要 點附件(一):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台北:教育 部。

莊永山(1998)。現代教師與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第一屆國際電腦 多媒體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鶴。

莊利卲(2006)。探討融入虛擬實驗室在數位邏輯課程的學習成效。

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崇成(1999)。TINA 與 EWB 在數位電路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重卲(1987)。評介認知風格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麗玲(2000)。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社會教育學刊,29,1-34。

陳文森(2003)。非同步網路教學學習路徑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技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昭雄(1989)。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 師大書 苑。

陳郁雯(2004)。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密桃(1995)。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 學效果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陳登卲、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裕隆、宋曜廷、侯惠澤、張國恩(2006)。具電腦模擬之發現式學 習在電子學學習上的應用。2006 年全球華人電腦與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北京。

陳繁興(2001)。工專電機科學生使用電腦模擬軟體對組合邏輯電路 設計能力之影響研究。技術學刊,16(3),385-389。

陳耀豐(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科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中。

曾端真(1984)。嵌圖測驗(GEFT)的理論及其應用。測驗年刊,

曾端真(1984)。嵌圖測驗(GEFT)的理論及其應用。測驗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