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採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高中職五專學生問卷資 料(會員版)」及「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高中職五專家長問卷 資料(會員版)」資料,探討影響高中職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的影響因素,其學業成績 係以綜合分析能力測驗成績作為指標,係為衡量這位學生目前學業成績表現能力;對 於後續研究,本研究建議未來可以升學考試成績作為應變項的衡量標準,進一步探討 高中職升學考試成績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高中職學生作為樣本,係因兩者皆為三年學制,並假設未來皆以升大學 或科技大學作為目標,惟若考慮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設計,高中生和高職學生在升學 目標上可能不盡相同,未來建議可把高中生和高職生之樣本分別進行實證模型分析,

探討高中生與高職生對於學業成績的影響因素及程度,並提出適合該學制的政策。此 外,自變數中「曾經或現在是否就讀資優班」為影響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後續 研究建議以有無就讀資優班作為分類依據,再以兩種樣本分別進行實證模型分析,探 討有無就讀資優班之樣本,在實證模型中其他因素對於學業成績影響程度之差異。

再者,由實證分析可發現,家庭背景變項中的「親子關係」以及「雙親閱讀習慣」

其影響效果為不顯著,本研究「親子關係」係以父母是否會聽你講內心話及父母是否 參與學校活動等題項作為問題,其選項皆僅分為「經常會」、「有時會」、「偶爾會」以 及「從來沒有」;「雙親閱讀習慣」係以父母看書頻率題項作為問題,選項亦僅分為「經 常」、「有時」、「偶爾」以及「從不」,其兩者選項間數值又僅以數值 1 作為差距,可 能使實證結果分析較為不精確,建議未來在資料庫答題選項部分,可調整為較具量化 指標的題項,例如,在學生問卷調整為:每周平均花多少時間和父母聊天,在家長問 卷調整為:每周花費多少時間閱讀書籍,其選項可設計為 1 為 0~3 小時、2 為 3~6 小 時、3 為 6~9 小時、4 為 9~12 小時、5 為 12 小時以上,研究者可依其研究性質以及 模型,選取選項數值或小時數作為自變項,在資料庫的使用上應可較具彈性,使實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模型的預測結果更具可信度。

此外,本研究在「結交行為偏差朋友」變數係以受訪者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 及被學校記警告的朋友題項作為依據,為進一步了解自身偏差行為是否會對自身學業 成績有影響,建議未來在資料庫可增加類似題組,作為後續擴充的研究內容。

由本研究分析結果可知,家庭文化資本愈豐富、參與社團皆會對高中職學生學業 成績表現產生顯著正向的影響;而打工以及結交行為偏差的朋友,對高中職學生學業 成績表現則會有負向的影響。

在教育政策有關家庭建議方面,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業成績有正向顯著影響,

文化部(文建會升格改制)已於民國 99 年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訂定「學生 觀賞藝文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辦法」,對有提供學生免費或優惠價格觀賞藝文 展演,或是配合學校之藝術及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與學校合作辦理駐校或赴具有藝文 性質場所進行藝文展演之文化創意事業,有提供補助申請。此外,於「學生觀賞藝文 展演補助及藝文體驗券發放辦法」內亦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發放藝文體驗券予學校之 學生,由其自行使用或由學校協助規劃使用,此政策可鼓勵各級學校學生參與藝文活 動,並提高學生與家長參與藝文活動之機會,豐富家庭文化資本。

為對於家長來說,家庭文化資本的投資的多寡大多來自於經濟考量,未來建議辦 理藝文展演活動之單位,對親子一同參與藝文展演活動之行為訂定差別取價票價(如 親子票等),以價格誘因方式,鼓勵家長與子女一同參與展覽以及藝文活動。

在教育政策有關學生生活建議方面,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有打工的高中職學生,

其學業成績表現較差,究其原因可能為高中職學生打工不若大學生打工係以豐富生活 或增加工作經驗為目的,可能因為家中經濟處於弱勢而須打工,因而占用高中職學生 讀書時間。教育部已於民國 100 年依據「社會救助法」訂定「低收入戶學生及中低收 入戶學生就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對於低收入戶學生,免除全部學 雜費,對於中低收入戶學生,減免學雜費十分之三;本研究認為對於低收入之家庭進 行學費補助可改善各學生家庭經濟立足點平衡,保障經濟弱勢家庭之學生受教權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對於維持社會公平亦有幫助,建議可持續執行。

此外,本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參加社團活動時間對於高中職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影 響為正向,惟經查目前各縣市政府教育局僅針對國中小學訂定「國民中小學發展社團 活動實施要點」,鼓勵辦理各類社團活動,目前高中職學校之社團活動,係由各高中 職自行辦理,雖然大部分的學校均有安排社團活動時間,但缺乏由上而下的管理制度,

使高中職社團時間時常淪為自習時間或是供升學科目作為上課之用。未來為因應十二 年國民義務教育學生多元學習、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針對高中 職學校訂定社團活動管理制度,鼓勵學校安排社團活動時間,讓學生在繁重的升學壓 力下,可適時發展興趣,調劑身心。此外,學生若結交行為偏差的朋友可能對高中職 學生學業成績有負向的影響,因此建議高中職學校校方應加強學生的品性教育管理,

深入了解偏差行為的根源,並以柔性手段勸導行為偏差之青少年改善,此舉將不僅對 學生個人人格健全有重要影響,整體社會亦具正向外部效果,以促進國家未來良好發 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江芳盛(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1),

131-148。

吳淑女(1994)。青少年學生聯課活動參與與學業成就和教育期望之關係-中、美之 比較。台灣教育,523,24-29。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

109-143。

林怡秀(2001)。提早入學資優生之追蹤研究報告。資優教育期刊,79,13-17。

張春興、陳李綢(1978)。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

教育心理學報,10,21-33。

張春興(1986)。對國中、國小學生及父母的訪問調查報告。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 報告,未出版。

張 苙雲 ( 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高 中職五專學生問卷資料

(C00124_A)(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rda.sinica.edu.tw

張苙 雲 (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高中職五專家長問卷資料

(C00124_G)(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rda.sinica.edu.tw

莊奕琦、賴偉文(2008)。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效果評析:

台灣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1),22-65。

陳義汶、呂佳陵(2012)。國中生數學成績與性別差異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學報,9,

121-145。

曾晏慧(2005)。國小資優班畢業生之追蹤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國小為例。資優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研究,5(1),113-132。

曾曉東(2008)。家庭教育支出的階層差異及其社會意義。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報,

4(6),80-86。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

383-486。

黃敏雄(2008)。班級同質程度、家庭背景及數學表現:運用雙重差分法的跨國分析。

臺灣社會學刊,40,1-44。

楊孟麗、譚康榮、黃敏雄 (2003)。台灣長期教育追蹤資料庫:心理計量報告:TEPS 2001 分析能力測驗(第一版)。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管 理單位、釋出單位)。

楊睿哲(2008)。打工行為對於大學入學及就業之影響-以北台灣高中職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 異。臺灣社會學刊,20,49-84。

二、 英文部分

Becker, G. S. (1993). Human Capital (3r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ake, Judith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al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 84-94.

Brooks-Gumn, J.E. (1993). Do neighborhoods influ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353-395.

Bourdieu, P.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Card, D. (1999). The Causal Effect of Education on Earnings. Handbooks of Labo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Economics Vol.3A. Amsterdam: Elsvier.

Chu, C. Y., R. S. Tsay, & R. R. Yu. (2005).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ex-specific Differential Treatments: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mong Siblings. 2005 Conference on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ooper, D.L., Healy M.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s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2), 98-102.

Datcher,L. (1982). Effects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background on achievement.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4(1), 32-41.

Downey, Douglas B. (1995). When Bigger is better : Family Size, Parent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746-761.

Derosier, M. E., Kupersmidt, J. B., & Patterson, C. J. (1994). Children’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chronicity and proximity of peer rejection.

Child Development, 65, 1799-1813.

E. Stearns & EJ. Glennie (2010).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acros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in high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2), 296-309.

Gage, N.L. & Berliner, D. C.(197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 (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 A model of peer experience and self-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1), 105-115.

Guilford, J.P.(1971).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aveman, R., Wolfe, B., and Spaulding, J. (1991). Childhood events and circumstances influencing high school completion. Demography, 28, 133-1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Heltberg, R. and N. Johannesen. (2002). How Parental Education Affects Child Human Capital: Evidence from Mozambique, Discussion Paper. Institute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Hilton, T.L., & Berglund, G.W. (1974).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 231-423.

Huang, F.M. (2000).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events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 sibling study. Taiwan Economic Review, 28, 425-450.

Lien, H.-M., Wu, W.-C. & Lin, C.-C.(2008). New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housing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4(2), 408-421.

Maccoby, E. E. (1966). Sex differences in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In E. Maccoby(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itra, P. (2003). Schooling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Bangladesh.

Education Economics, 11(2), 129-153.

Parish, W. and R. J. Willis. (1993). 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 28(4), 863-898.

Sandefur, G. D., McLanahan, S., and Wojtkiewicz, R.(1992). The effects of our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on high school graduation. Social Forces,71, 103-121.

Stanley, J. C. & Benbow, C. P.(1983). SMPY’S first decade: Ten years of pos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them.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7(1), 11-25.

Stearns, E. & Glennie, E.J. (2010).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acros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in high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2), 296–309.

Terman, L. M., & Orden, M. H. (1959). The gifted group at mid life:Thirty-five year’s follow-up of the superior child. In L. M. Terman(Ed.).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Vol.V).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yler, L. (1965).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ifferences (3rd ed.). New York:

Tyler, L. (1965).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ifferences (3rd ed.). New York: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