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究,故,不論是課程靈感、課程內容設計、運用教學資源皆多元豐富。高中美術 教師亦受到 A/r/tography 理論的「提醒」,時時於第三空間省思自己面對教學、

教育新知以及藝術創作的態度。在與其他教師合作的部分,中亦以 A/r/tography 社群的概念為基礎,進行協同教學,創造豐富知識連結之策略,於師生間則是採 取共同學習、分享的正向班級經營策略與互動方式。

在教師「教職專業發展」方面,高中美術教師不僅以教師的身分觀看學校或 教育部的美術領域政策,亦會以藝術家及研究者的視角思考,並積極提出相對應 的政策,期許高中美術課程擁有完善的學習環境,包含:美術課的時數、藝術與 生活的正名化。再者,高中美術教師也將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重身分激盪出的 火花形塑成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在教學中永續發展。最後,高中美術教師透過 A/r/tography 理論的影響,不斷探究與分享回饋已成為本能,故,積極建立校內 美術領域的討論平台,讓高中教師間彼此有互動、思考、探索、分享的空間。另 一方面,於校外更是參與美術教育相關組織,例如:美術學科中心、藝鼠等,除 能吸取美術教育新知外,更大一部分亦是能將個人透過 A/r/tography 理論為思考 基礎的教案,及其美術教育理念傳遞、分享給全臺美術教師。

第二節 建議

依據 A/r/tography 信念之高中美術教師專業發展個案研究後結果,針對高中 美術教師及其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與參考。

一、對高中美術教師的建議

(一)持續不停的創作

139

創作本為藝術家表達生活意念、哲學觀、情緒壓力抒發、以及述說故事的方 式。而持續不停的創作除了高中美術教師保持一定程度的術科技巧外,也使教師 能以適當的途徑宣洩壓力,呈現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帶著一部分藝術家的心,敏 銳觀察周遭事物,帶著感性的心體會固有的生活。新與舊的看法互相衝擊,往往 會給個體本身更多不甚明確的第三空間,也因此而有更多能使主體思考轉換的位 置及可能性。

(二)發掘事物的可能性

A/r/tography 理論為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重身分合為一體,是一混雜性的概 念,亦強調個體突破事物固有的疆域,在看似壁壘分明甚至矛盾的情況中,處於 第三空間思考,探究事物的可能性。因此,不論對看似衝突、不相容的身分、情 境或事物,高中美術老師應摒除舊有定見,在模糊的邊界上試圖以多重身分不斷 自我對話,打破原有慣性,重新思考、重新創作、重新生活,促使教學題材、課 程模式等的教學實踐方面更加多元豐富,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二、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可擴及國中、國小的美術教師

本研究因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個案研究法,主要以一位高中美術教師 為研究對象,故研究結果的推論程度有其限制。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再針對其他學 習階段的美術教師進行對照、分析等探究,以印證本研究之結論與補充不足之 處。

(二)研究對象可再擴及學生,充分瞭解學生感受與認知

140

本研究在設定研究對象前,曾將學生及其學習反應納入考量,但實地觀察與 訪談後,發現由於受限研究時間,故難以同時掌握美術教師專業發展現況以及學 生對教師教學之反應與感受的探究。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學生為主進行研 究,已充分瞭解學生對於 A/r/tography 信念教師的教學實踐感受與認知。

(三)長期記錄與其他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的研究方法進行,在有限時間內進行課堂的觀察,雖為半學期,

但扣除假日、學生考試以及學校舉辦活動的時間,記錄僅三個月,因此無法呈現 個案教師更多元豐富的 A/r/tography 理論實踐內容,亦難以有完整的教師教學轉 換歷程。爾後的研究者或許能以更長的時間投入研究,從寒暑假備課時間開始,

進行更完整的分析與比較工作。

質性研究講求從複雜、龐大多變的資料中梳理脈絡,發覺結構與模式,獲得 的成果較難呈現普遍性。因此,為能瞭解臺灣地區 A/r/tography 信念之美術教師 的共同特質,未來研究也可嘗試運用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以問卷方式蒐集於學 科中心等相關教師專業發展組織、平台中大量母群體,經量化資料分析後,在以 多重個案法進行研究,俾使此研究議題擁有可類推性,更為深入。

1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秋絨(1991)。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二版)。臺北:

師大書苑。

王美充(2005)。國小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青山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王佩蘭(2012)。角色˙游移˙第三空間:一位小學校長的 A/R/P 探索之旅。范信 賢(主持人),國內教育單位美學研究案例分享。「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

A/R/T 藝術為本的教育探究」學術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

王姿媛(2009)。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專業發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素鸞(2009)。環境、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之關係研究:以國小視覺藝術教師 為例。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嘉麟(2009)。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合建(1999)。杜威美育思想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縣。

李宜臻(2012)。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對高中英語教育之啟示。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俊湖(2005)。教師進階與評鑑制度之探討。師友,461,17-21。

李淅湄(2011)。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導師經驗之研究:以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國中 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吳俊憲(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與省思。2013 年 3 月 20 日,取自 www.tyai.tyc.edu.tw/tch/23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與省思.doc

林文玲(2006)。一位高中美術老師教學信念與教學省思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142

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2 頁)。高雄市:麗文。

林佩璇(2007)。臺灣教學行動研究運動:走入鴻流,走出泥淖,邁向新視野。

課程與教學季刊,10(2),35-52。

林迎曦(2012)。女性身體意象於數位藝術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衍均(2009)。邁向審美關懷之路:建置視覺藝術教學檔案部落格之行動研究。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玲(2009)。台中市信義國小偶戲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崇儒(2000)。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策略之分析。中等教育,51(5),74-81。

洪詠善(2011)。A/r/tography: Rendering self through arts-based living inquiry。洪 詠善(主讀人),課程與教學中美感經驗的探究與建構經典研讀系列。「教 學中美感經驗的探索與課程建構」經典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

洪詠善(2012)。A/r/tography社群探究:教師心靈繪圖。范信賢(主持人),

國內教育單位美學研究案例分享。「美感經驗的探索與建構A/R/T藝術為本 的教育探究」學術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

徐玟玲(2011)。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強華(1993)。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8(2),74-89。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許楓萱(2010a)。在邊界上與藝術共舞:談 A/r/tography 社群的發展與運作。中 等教育,61(3),98-114。

許楓萱(2010b)。變色龍教師探尋之旅:一位高中教師實踐 A/r/tography 的敘

143 學的美感特質。教育研究集刊,53(1),87-118。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市:教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淑苓(2005)。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與實然。教育科學期刊,5(2),154-168。

黃愈娟(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發展模式初探:以一所山 區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 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季刊,1(4),43-56。

劉文潭(1996)。藝術即經驗:詳介杜威的美學。藝術學報,58,103-118。

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歐用生 (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144

歐用生(2009)。當教師與藝術相遇:藝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

26(5)

,25-34。

蔡培村(1995)。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57,2-10。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莉(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鍾綺文(2011)。「藝術與性別」課程發展與評鑑之研究:從創作意識、理念到實 踐之歷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

臺北市。

鍾雨師(2011)。美術才藝班教育與經營發展之研究:以杏羽藝術中心為個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臺北市。

戴維揚(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改革。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 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73-92 頁)。臺

戴維揚(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改革。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 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問題與革新(73-92 頁)。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