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八節 研究倫理

第八節 研究倫理

就質性研究而言,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有機會進入被研究者的生活領 域中,深入瞭解研究現象或行為背後的意義,透過他們的眼睛,傾聽他們的故事,

因此必須意識到研究過程中彼此的權利是否平等(潘淑滿,2005)。

本研究主要是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質性研究的進行首重倫理規則,必須是 對研究對象無害,另一重要的倫理規則便是參與者必須出於自願。潘淑滿(2005)

將許多學者專家對於質性研究者常會經驗到的倫理議題、道德兩難的觀點彙整成 五個原則,分別為: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欺騙和隱瞞(dishonest and deception)、隱私與保密(privacy and confidentiality)、潛在的傷害與風險(potential harms and risks)和互惠關係(reciprocity)。其中,研究者將討論在本研究中所運 用的兩項原則。

一、告知後同意原則:

告知後同意是指被研究者是否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及相關訊息,對任 何以人為主體的研究而言,告知後同意的這項原則可以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 分。當被研究者決定要參與研究時,必須簽署一份書面同意書,即使已經簽署這 份同意書,若在研究期間,有任何問題,被研究者隨時都有權力可以終止這段研 究關係。換言之,告知後同意這項原則最重視的便是被研究者必須被充分告知與 其權利有關的訊息,以便能讓被研究者做出最有利且最適當的選擇,而通常被研 究者必須被告知的內容如下六點(潘淑滿,2005):

1. 研究內容與目的

2. 被研究者將會被要求什麼 3. 可能會發生的風險與收獲

69

4. 資料處理過程的保密措施 5. 中途撤銷同意權

6. 讓被研究者瞭解研究者的身分與贊助單位

三、 隱私與保密原則:

隱私是屬於私人領域不可公開的資訊,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規定:「除非有 事先的約定,否則在研究過程中,自被研究者所獲得的資訊都是機密的。」而用 來保障研究參與者的隱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密,也就是對研究所收集的資料謹 守嚴格守密原則,在研究開始進行資料收集前,研究者就應主動向被研究者說明 將如何處理任何可辨識的資訊(如:人名),這也稱為「匿名」(anonymity)原 則,(潘淑滿,2005)。

綜合上述兩項原則,為了保護研究對象,研究者將給予個案教師「參與研究 同意書」(附錄一),以確保獲得信任以及告知其應該有的權利,而訪談過程中,

為顧及受訪對象的隱私,如遇到受訪對象不欲人知的部分得以停止錄音及記錄,

不應一味想達成目的而造成受訪對象的負面感受。在文件資料取得與蒐集方面,

也尊重研究對象的意願,採取自願提供的方式。訪談逐字稿的謄寫與資料分析則 力求事情真相,避免扭曲或誤寫,並提供研究檢核函(附錄二)說明以求正確與 尊重(李淅湄,2011)。

70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擁有如同藝術家眼光的敏銳觀察能力以及自我藝術 理念創作能力;如同研究者般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斷反省與修正。融 合上述兩項身分的特質,將自我置放於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度空間中思考,提 升教師專業能力,以及對自我認同與自我實現,最後回歸教育層面,最終目的是 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達到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擁有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具有藝術家敏銳的觀察之眼以及自我陳述藝 術創作理念的能力;同時也如同研究者般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過程中 不斷反省與檢視修正。融合上述特質,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將自我置放於藝 術家/研究者/教師三度空間中思考,發展對自我認同、自我實現的面向,藉以提 升其教師專業能力。最後,回歸於教育層面而論,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能提 升自我專業發展而增益學生在課堂中之學習成效。

因此,本章將分為三節,依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面向來分析研究結果。探究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在「個人發展」、「教育專業發展」及「教職專業發展」

的發展現況或轉變。

第一節

A/r/tography 信念教師之個人發展歷程轉變與現況

一、 游移於藝術家/教師間的個人發展

(一)雲老師的教師背景

回顧雲老師一開始在大學選讀師範體系的美術系時,學校即是以培育藝術 家的角度設計課程。雖然是師範公費生,也瞭解畢業後必然的出路。但從國高中

72

就讀美術班的術科培訓,甚至到大學時,美術教育仍以術科為主流。相較之下,

美術教育理論的課程少了許多,因此,在最初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時,雲老師在身 分認同上遭遇一些衝突,難以界定自己倒底是藝術家?還是教師?

一開始去教職的時候會有點難以界定自己的身分。因為我們在大學裡面 教的主要是希望我們成為一個畫家,比較沒有教我們怎麼樣去做一個美 術老師。那到了學校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孩子們的程度可能都不見得是將 來要成為一個畫家的,他們可能只是一個必修課,然後來上上課。所以 那一開始會很掙扎,就會覺得平常時大部分的時間都不是在成為一個...

做一個畫家的工作,其實是在跟孩子相處,然後要跟他們有一些互動,

跟讓他們有一些最基礎的學習。(訪-1-10204019)

而課程內容分配的時間上,由於一路學習過程走來學校多以培育美術專業人 才為主,並以成為藝術家為標的。即使大學時期就讀師範體系的美術系,也因心 理並沒意識到「教育」的部分,對許多教育理論吸收不如預期,自然而然地,雲 老師在初任教師階段,基礎的美術技法訓練與美的原理原則的講解占了雲老師美 術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簡言之,雲老師教學內容在初任教師階段主要是傾向於「單 純創作」的課程。

一開始我們在大學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那種心理準備說將來是要成為老 師的,所以對這些課(教育心理學、教育評量…)可能也不夠用心,然 後再來是那些課也比較理論,所以當我們真正到職場的時候,其實這些 課程對我們來說功用都不大,反而是一些比較基礎的美術課程,那些基 礎的美術課程在我們國中高中的時候就都上過的課程會馬上發揮作用,

因為我們就自然而然會帶學生去畫畫,就把我們訓練的方式...比如說:

色彩要怎麼搭配?要怎麼襯托?怎麼構圖?這些東西就馬上發揮作用,

所以一開始我去教的時候,其實反而比較傾向於創作。(訪-1-10204019)

73

(二)雲老師對游移於藝術家/教師間的身分認同

經過初任教師階段,雲老師體悟到學校的孩子將來並不是都會成為藝術家,

美術教學也不應該只有技能訓練,因此開始思考藝術家與教師之間的異同,如何 讓藝術家角色與教學甚至教師相融合。我覺得藝術家其實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最嚴 肅思考的人,然後把它呈現出來,呈現出來的東西其實是需要具備溝通能力的(訪 -1-10204019)。雲老師認為藝術家和教師在本質上是相像的,皆是經由深刻思考 後,將自己的觀念、想法或對生命的體會結果透過某些途徑傳遞出來,讓他人能 激盪出不同的感受。

所謂的藝術家是對自己的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是有深刻思考,那他把那個 思考呈現在作品上面,然後他的作品必須要有溝通能力,能夠讓觀眾至 少知道他想要講的某些東西,那也許觀眾可以有不同的延伸思考,……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面,老師和藝術家是很像的,只是老師用的方法是更 加的貼近觀眾。(訪-1-10204019)

藝術家通常是以創作的成品傳達概念、觸動觀眾,教師是則以教學的方式傳授,

藝術家與教師間除了用不同的途徑傳達理念,欲與他人分享個人對生命的刻刻體 驗思考外,教師與藝術家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教師教學完後,必須反省是否有 成功且有效的把自己認為是重要的東西傳授下去,學生吸收程度、反應、學習成 效為何?而大部分藝術家則是創作結束後,對於觀眾看到作品後的思考及體會等 的反應就不是那麼的在意,對大部分藝術家來說,表達自己的意念遠遠比企圖改 變觀眾的想法重要得多,不因為觀眾的反應而影響自己的創作,也不在意觀眾是 否適當詮藝術品創作者本身對生命嚴肅的思考與體會。近年來,有些藝術家會現 場收集觀眾的回饋,但仍是少數。「反省」是教師和藝術家的很大的相異之處。

藝術家可能做完之後,觀眾怎麼去思考他就不在意了,那老師還要去反 省,我今天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學生之後,他們到底有沒有收到?

74

如果他們沒有收到,老師是要反省的。我覺得這個部分是老師和藝術家 很大的不同。(訪-1-10204019)

有些藝術家在創作時是比較感性地發洩情緒,但由於情緒較偏向個人化,常 常會讓觀者無法順利解讀,或是引起共鳴,甚至難以瞭解創作者最原始的意念,

僅能觀者自己詮釋;相反地,教師則是要用一些方法把欲表達的意念呈現出來,

而選取方法的過程中,以理性的思考去探究哪些教學方式是有效果、且能讓學生 順利理解概念。

因此,研究者發現雲老師穿梭於藝術家/教師的第三空間找尋自我身分認同 的可能性。以藝術家/教師雙重身分發展課程時,除了帶著教師角色特質:有效 地傳道、授業、解惑外,也秉持藝術家對生命、生活環境嚴肅思考的態度,並學 習當代藝術家以文字、表演、創作等多元途徑與觀者產生溝通、聯繫。

因此,研究者發現雲老師穿梭於藝術家/教師的第三空間找尋自我身分認同 的可能性。以藝術家/教師雙重身分發展課程時,除了帶著教師角色特質:有效 地傳道、授業、解惑外,也秉持藝術家對生命、生活環境嚴肅思考的態度,並學 習當代藝術家以文字、表演、創作等多元途徑與觀者產生溝通、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