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r/tography 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A/r/tography 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A/r/tography 的理論與實踐

一、A/r/tography 理論的興起

1970 年代,教育研究者開始運用藝術家表現形式與藝術批評從事教育研究。

到了 1990 年代,越來越多藝術為本的教育研究出現,隨著藝術為本的教育研究 在美加的發展,一群擁有藝術背景的課程與教學領域研究者開始思考後現代的教

18

育研究中,本體論與知識論已經隨著典範轉移而改變,如果藝術是認識與理解世 界的一個途徑,那麼身為教育研究者、教學者與藝術家的個人或是社群,該如何 展開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該如何將研究與實務結合?

A/r/tography 主要是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教育學院教授 Irwin, Rita 和其研究生們自 1994 年以來發展的研究方法論,最初是由藝術家駐校的合 作研究逐漸發展,慢慢地形成研究社群,展開 A/r/tography 的研究(洪詠善,2011)。 在 A/r/tography 中,研究者和參與者的共同背景兼具藝術家、研究者和教師這三 種角色,在他們共同設置的網站裡,記錄了許多在他們專業生涯中,如何整合三 種身分的生命故事,換言之,是藝術家、研究者與教師為促進教學的實踐而組成,

其特殊處即是其研究理念和專業實踐都是帶著不同的身分的混雜性,並在探究的 過程中分享經驗與結果,帶著彼此的關心、好奇與動機,互相激盪,產生更豐富 以及預料之外的結果,也因此能在實務工作上將問題解決,並藉著探索、找尋答 案的過程當中,將理論與實務透過研究與行動結合,在「教師為研究者」的情境 下,互相吸取養分,有利於主體運用其經驗過程以及與世界互動中理解、建構知 識的關係和意義於實際教學中。許楓萱(2010a)提到 A/r/tography 社群的興起,

有著與專業社群相似的背景,皆是改進實際場域狀況,以促進實踐,也提到 A/r/tography 社群推展跨界角色實踐的起始點和著名的課程學者 Aoki 的理念不謀 而合,認為教師應做不一樣的事和探索多元的領域來充實自我,這是課程與教學 領域未來的發展狀態,也是很有前瞻性的想法,而透過持續性的藝術教學活動,

證明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是單獨存在,是相互呼應與連結,也能透過各種角色的交 織而創造更多「附加(additional)價值」或是「增益」(enhanced)意義。

二、A/r/tography 涵蓋多重角色的混雜性論述

以 A/r/tography 為方法論的藝術為本之研究是一個混合的、實踐性的研究形

19

式,在 A/r/tography 當中,理論、實踐和創造事相互交融的,也是混雜性(métissage)、

跨疆域的行動,而混雜性是一種源自加拿大跨不同殖民歷史的反省書寫,為加拿 大的當地土語「métissage」,它彰顯個體如何協調英、法不同殖民者所產生出的 獨特在地文化與再賦權,從社會文化觀點來說,它消融了殖民與被殖民的界線,

創造解放空間(洪詠善,2012)。Iriwn(2004)詮釋:「métissage 企圖揉雜、創 造出一種混合性的語言,其中經歷合併(merge)和分化(disperse)。」而 A/r/tography 在使用此概念時,即是將之作為身份遊走的起點,把原先用來釐清「混血文化」

衝突矛盾與多元面貌的涵義轉而運用於藝術家、研究者與教師三種身分混雜、融 合於一體的感官之旅。許楓萱(2010)提到混雜性像是藝術教學中的點綴,能在 揉雜後激盪出新的巧思,具有下列三點特性:

(一)重新融合卻不否定現狀的雙重概念:

強調個體在面對多元文化時,也同時建構自身的觀點,混雜性在接納文化的 歷程不是線性或是單一面向,而是搓揉後交融,互相影響,故混雜性應用於 A/r/tography 理論時,著重於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ity)的理論特徵,並且因 跨域而產生的混合特質,除了將原有領域的特點得以發揮,一但度過原先特質的 衝突、雜揉後,新的產物也會因混雜而增色。

(二)文化接納與差異認同:

A/r/tography 混雜性層面與早期加拿大學者討論的混雜性論述不一樣的地方 為認同各方民族的文化,並珍視這些不斷交織的歷史與傳承之複雜過程,相信其 建構出來的意義與詮釋可標示出文化與認同的血脈。因此,在民俗誌中常被視為 爭議和灰色地帶的混雜性,在 A/r/tography 研究中反而得到認可,甚至被宣稱為 A/r/tography 實踐者的獨特性,這些混雜、多元的概念反而可以增進彼此文化的 接納與認同。

20

(三)多重角色與產出作品的雙重隱喻(metaphor):

A/r/tography 代表著三種身分的共存狀態,也是個體試著在個人及專業生涯 整合多重角色,而這些多重角色彼此間有著差異性,個體在這些差異中尋求相同 的部分得以共存,因此混雜性可視為 A/r/tography 的隱喻,一邊深入討論履行角 色的矛盾和衝突,一邊也呈現角色混雜後新的自我,另一方面,混雜性除了代表 三種身分的整合外,也隱喻 A/r/tography 的實踐成品,經由身分整合的過程,藝 術(成品)的產出是融合三種形式的思維,漸漸揉雜成一個包含知(knowing)、

行(doing)與創造(making)的適當形式。

綜合以上特徵,可以說混雜性的特質運用在 A/r/tography 的概念係指個體在 多重角色的狀態下,能在第三空間穿梭,也可接納各種文化與認同的差異,並經 由混雜的概念,經由內在衝突與不斷調整,呈現出一個既具有原多重身分特質,

也融合成一個新的自我,有著保存,也有著創新的特性。

三、A/r/tography 文字中「/」符號的遊移意涵

A/r/tography 以「/」這個符號跨越邊界,連結了藝術(家)、研究(者)與 教學(者)三種角色與旨趣,「/」是一種「邊界」的地理概念,不是一條界線,

而是一種心靈、社會、教育、心理及生理交會對話時,重構與轉化的空間,因此,

在 A/r/tography 社群中,結合研究者對於理論之興趣、教師對實務問題的關心,

以及藝術家對創作的熱情,使 A/r/tography 產生相互連結的基礎(洪詠善,2012)。

Dewey 對於美感經驗的論點是 Irwin 在提出 A/r/tography 時的一個重要觀點,強 調「做」與「受」經驗的連續性,及知、覺、行的統整,讓其個體可以獲得意義、

情感與創作上的滿足,A/r/tography 除了包括三種角色的關連及認同外,也包含 理論、實踐和創作間這三種知識形式的關係(Irwin, 2004)。

21

A/r/tography 理論的重要性在於角色與知識形式的交織消弭了傳統知識畫 分,而其挑戰性則是文本、角色交互詮釋理解時的複雜性。從另個角度來說,

A/r/tography 也意味著個體遊走往返(in-between)於三種角色與知識形式當中,

也就是第三空間。

A/r/tography 的實踐者樂於以多元身分思考,並以處於身分邊界為樂,他們 探索內在,不只重新思考,也重新生活、重新創作,更重要的是在知、覺、行的 統整中獲得美感經驗,其探究歷程就有如地下莖生長的狀態。換句話說,藝術家、

研究者、教師這三種角色會如地下莖(rhizomatic)般存在,也就是能抵抗分類 並且創造一個有多元入口且彼此連結的網路,在實踐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因為某 個偶發事件的入口,進行角色的游移及連結,如地下莖一般,沒有一定規律的發 展,並具有盤根錯節的特色(王佩蘭,2012)。

另一個地下莖的隱喻意象是地圖,因為地下莖的生長就像地圖的產生過程,

總是在形成中(becoming),隨時有新變化,在這種多變的歷程中,所有的意義 和已了解的概念都是會被質問且易碎(Irwin, et al.,2006),也就是所有的意義與 概念都可能被打破,產生另一種意義與概念。

四、A/r/tography 理論的實踐

在傳統的師培教育中,我們缺乏對生活的深度探究,總是將自我置於「教 師」這個位置,且不容許移動,然而,A/r/tography 理論提供一個反思的機會,

思考我們是誰?探究自己如何被教育?為什麼會變這樣?A/r/tography 理論鼓勵 教師也能有研究者與藝術家的關心、探究與實踐,透過深度對話與理解,將教育 現場重新意義化。

A/r/tography 的實踐者認為第三空間提供他們發問和找到答案的討論空間,

讓三種角色擁有多重、交互的觀點建立知識與改善教學(許楓萱,2010)。Pente

22

(2004)利用紙牌遊戲(a game of cards)來反思藝術家/研究者/教師的多重身分 狀態,實踐者手上拿著不同花色的牌,有時重疊,有時分散,不同花色象徵個體 的多樣角色,而實踐者在運用紙牌的策略中,彈性更換置牌的順序,如此便像在 日常生活中轉換身分,在游移間發現新視野,感受美感和智能經驗的交融,對習 以為常的生活投以探究和懷疑的眼光,審視自己本來角色生活的世界,接著利用 已改變的經驗重新詮釋本來的事物,並產生新的意義。周怡君(2008)將「教師」

放入「陌生人」與「第三空間」中,驚覺自己正扮演屠夫的角色而不自覺,因此 決心離開熟悉的場域,重新檢視習以為常的事物,並對自己的教學做反省、批判 和冒險性的思考,這般自我覺醒與批判、個人主體與陌生環境的交織,使得實踐 者不斷向內心關照,也向外在的環境進行探尋,如同藝術家般敏感且運用想像力 地發現在現存體制中,隱身於課程背後的問題。

根據鐘綺文(2011)的研究,也說明 A/r/tography 理論可以提供教師以「藝 術家/研究者/教師」三位一體的角色與概念進行課程發展與歷程建構,從理論探 究、創作歷程建構、課程發展至教育實踐之過程,三個角色內涵是互相流動,彼 此間的界線為模糊狀態,如下圖 2-2-1 所示:

圖 2-2-1 「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位一體之概念 資料來源:改編自鐘綺文(2012)

研究者

藝術家 教師

課程

創作實踐 教育實踐

R

A T

23

Graham & Zwirn(2010)研究教師個人及校外的藝術活動如何幫助他們在學 校的教學,發現有些教師改變了他們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實踐與內容更加活躍,

Graham & Zwirn(2010)研究教師個人及校外的藝術活動如何幫助他們在學 校的教學,發現有些教師改變了他們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實踐與內容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