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A/r/tography 信念對個人發展之影響

(一)時間配置不分割

當教師整合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重身分時,教學靈感常常是來自於生活中 的閱讀、看展覽、創作、甚至是教學參訪等情境。也可以說,教師不同於以往,

備課是固定且明確的時間,作為 a/r/tography 的支持者,教師是無時無刻在備課。

教師經由藝術家特質對展覽、創作等美感經驗及其活動感受敏銳、參與度高,再 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運用閱讀、研習等各類進修管道對生活與教學進行探究、思 考,轉化為教案並在課堂上執行,實施的同時亦進行行動研究循環檢視,再進行 下一個課程。

綜合以上所說,教師利用假日看展覽、聽演講、閒暇之餘創作並準備教材,

加強術科技法方面的訓練,於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議題,於教學中探究實踐結果,

132

是同時滿足了藝術家、研究者與教師的渴望,也使休閒與備課、教學、反思的時 間圓融不零碎,亦不衝突。

(二)創作與分享的態度適時紓緩情緒壓力

教師教學壓力源於自我要求高,並促成進修的動力,因此,若將負面情緒轉 念,則能成為發展教師專業的動力。創作對於藝術家而言,為情緒表達與觀念傳 遞的主要方式。教師教學之餘,也可以得空創作,適時紓緩工作或教學壓力,並 記錄生活。除此之外,教師不時亦能利用進修吸取新知、成長,再把自己的經驗 分享給學生。由於秉持著分享知識的心態,因此,教師面對調皮的學生時,不但 不嚴厲處罰學生,反而會把握每一次與學生在學校的互動機會,即學生與教師互 為教室內學習的主體,亦不讓私人以及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態度與學生學習。

(三)持續創作、進修為短期的生涯規劃

由於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帶著藝術家細膩眼光,觀察生活周遭的一切事 物,內化為個人化的藝術哲學或觀點,再以創作的形式將心中感受傳遞給他人,

因此,教師於日常生活中持續創作,不僅為興趣、或抒發情緒的途徑,更作為一 種與他人分享概念的方式;以外,教師亦藉由定期看展覽、參加研討會、研習、

閱讀書籍、校內校外的相關領域平台討論,持續吸收來自各方的新知,融入教學 實踐中,以求多元教材,並因應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做調整。簡 言之,教師持續不斷地創作與進修,豐富個人教學內容,也使教師生涯因融合創 作興趣及理論探究、應用,而充滿分享與實踐的喜悅,故,持續不斷地創作與定 期進修乃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短期的生涯規劃。

二、A/r/tography 信念對教育專業發展之影響

133

(一)「探究」、「分享」的態度不斷微調、形塑教育理念

A/r/tography 信念使教師不斷回頭探究藝術與教育的重要性,A/r/tography 是 一個在藝術和教育中以實踐為基礎的探究形式,以藝術家、研究者和教師三種身 分的專業見解為架構,每個身分看似獨立的,但同時也是互相影響。秉持這樣的 想法,教師能不斷回到最起初的原點,思考美術與教育間的關係是什麼?對學生 來說,其必要性在哪?又是哪個部分最為重要?美術教育存在的最大目的為何?

另一方面,教師在以 A/r/tography 藝術為本的教學中,並非固守教師傳授知 識的位置,而比較像是學習者,和學生、其他教師甚至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們一起 透過美術這個管道學習的人,分享對生命思考、生活觀察及省思的部分。

綜合上述,教師運用探究以及分享的精神,反覆思考藝術、教學、學生之間 的關係,並將藝術哲學結合探究精神於美術教學實踐探究中,發展出的教學理 念。

(二)課程靈感來自於生活的所見所聞

A/r/tography 的實踐者樂於處在邊界,以多元身份重新思考、重新生活、重 新創作,在知識、感覺與行動中探索自我,其中,創造、理論與實踐是相互交融、

混雜性,也是跨疆域的行動。當教師以藝術家身份思考,促使教師平日就常以敏 銳的態度關注社會、政治、展覽等生活議題;當以研究者探究教學時,會將自身 於生活中所覺察的議題放入美術課程設計,反覆循環調整課程進行方式,帶給學 生更多元的課程內容。

(三)課程內容設計融入藝術創作、理論探究及教學實踐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一方面熱衷參與各機構或專業團體舉辦的研討會、

座談會、研習、校內教師間的互動平台等,亦廣泛大量閱讀藝術、教育相關書籍,

著重在藝術教育理論資料的蒐取與應用,並將汲取之相關教育理論融入課程內容

134

設計主軸中,延伸出各種不同形式的課程,不僅僅只是慣用某一類課程,而是運 用多元豐富且有思考意義的教學內容。

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藝術專業背景也影響課程內容設計。個案教師運用教 學,傳遞個人的藝術哲學於學生,課堂上除了知識技巧的教授,更多部分是強調 態度等情意部分。透過日常生活中探究社會、環境、文化、甚至是學生學習上的 偏頗等不同議題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加入教師個人生活化、本土化的藝術哲 學,發展一系列看似不同教學方式、不同議題討論的教案。

簡言之,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秉持著研究者探究問題的能力,配合藝術 家的藝術觀點,並找尋可納入課程設計的教學方式,實踐於美術課堂。

(四)運用多元教學資源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進行美術教學並不侷限於學校圍牆內,換言之,

A/r/tography 跨疆域的概念,使教師將課程與社區附近相關單位互相搭配,運用 原有的社區空間與其特質來作為教學課程的最佳活動地點,一方面可使學生將課 本理論性文字與實際活動相結合,另一方面也欲加深學生對於生活地區的認同感,

將學習的範圍由學校拓展至生活環境中。

再者,教師亦於校園中尋找空間,以個人藝術觀及教育哲學創辦社團,邀請 學生及有興趣之其他教師加入,成員間異質性的組合即為 A/r/tography 理論的混 雜性概念,期許運用這樣非正式課程的模式來使參與者重新思考、分享與土地之 間的關係,回歸到這片生長的地表上,而不是懸在虛擬世界中。

(五)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創造豐富知識連結之策略

A/r/tography理論始於一群藝術家、研究者與教師共同合作討論的學習社群。

教師將此概念運用於校內其他教師間的互動,以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為主,探究 如何跨領域甚至跨學科,綜合各個體間的專業知能,創造出豐富的知識連接策略,

135

並實踐於教學活動中。亦可說,A/r/tography 理論在建立豐富智能連結中扮演重 要角色,被視為一種研究探究的形式、一種教育策略或是一種創造活動,因此,

A/r/tography 實踐者作為協同教學之規畫者,促使不同藝術專業背景教師,或非 同科專業背景之教師進行協同,帶給學生更豐富、更完整的學習體驗。

(六)採取共同學習、分享的正向班級經營策略

教師將班級塑造成共同學習的氣氛,將教室與學生生活經驗做連結,甚至帶 領學生在美術教室牆面、天花板上創作,消弭教室、美術教學與學生間的距離感,

教師也發現這樣的班級經營策略,對學生來說,不僅學習情緒上會有正面、愉快 的效果,亦有利於學生間的知識分享及師生的互動。

(七)「提醒」教師積極接觸教育新知,保持個體對教學及生活有高度敏銳性 結合研究者對理論之興趣、教師對實務問題的關心、以及藝術家的創作意念 這三種特質,教師運用 A/r/tography 多重角色轉換的空間,樂於重新思考、重新 生活、重新創作,面對由藝術家/研究者/教師組成的複合型生命,A/r/tography 實 踐者加強自我省思能力與頻率,以致不偏頗任何一種角色。

換句話說,A/r/tography 理論「提醒」教師統整創作、理論與教學實踐間的 關係,創造多元的認知與意義,使藝術家/研究者/教師產生互相連結的基礎。美 術教師雖為是占據生活中最主要的角色,但為了使自己有美術專業背景能力,創 作為須不斷持續進行發展的部分,為了使課程內容多元化且有效能,不論於教學 中,抑或生活裡,必須時時探究、省思、再發展。而日常生活中的閱讀、研習、

講座、同儕討論等等各類進修途徑,即為接觸教育新知的重要管道。

三、A/r/tography 信念對教職專業發展之影響

136

(一)積極參與校內美術教育政策推動或修正 1. 延長校內美術節數

A/r/tography 信念之教師有感於藝術創作為藝術家表達個人情感、生活探 究、回應社會議題的重要途徑,因此認為美術課僅有 45 分鐘不足以涵蓋完整 課程知識呈現以及學生創作表達的部分,透過與校內其他藝能科教師同心協力,

將此延長美術節術的政策向上層建議,如今,學校採納此建言,將每週美術課 時間增長為兩節課,以便美術教師靈活運用。

2. 統籌並推動校本課程

教師透過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重不斷轉換、游移的身分,發覺西方強權 文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學生透過媒體或學校吸收源自西方的知識與觀念,往 往忽略了自己身處臺灣的地方文化特質。因此,個案教師提倡加強學生對在地 環境的認同,在學校課程特色發展策略方面,推動公共藝術作為校本課程,在 教學內容方面,將東方藝術文化份量加重,以期學生能對大至中國、臺灣,小 至社區、學校的生活地區有更多的歸屬感。

3. 積極建立校內美術領域討論平台

3. 積極建立校內美術領域討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