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做出建議,作為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教學實施以及閱讀 教學研究之參考。

一、教學應用之建議

(一)教師可多利用 QAR 閱讀策略於閱讀教學

研究者發現 QAR 閱讀策略能有效幫助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發展,尤其對於 後設認知剛開始萌芽的中年級學生更是引入此策略的最佳階段,因為此閱讀策略 的步驟較為明確且易於學習,因此教師若想針對中低程度學生進行閱讀的補救教 學,應可多加利用 QAR 閱讀策略。

本研究亦發現 QAR 閱讀策略在教學後對於學生在其他科目上的閱讀理解亦 有幫助,代表此策略可廣泛應用在不同領域之閱讀學習中,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 能力可產生全面性的幫助與成長。然而 QAR 教學並非學生學習閱讀的萬靈丹,

在進行 QAR 教學前,本研究之兩班研究對象已有過學校所推動的長句縮短、畫 重點以及心智圖等閱讀教學習經驗,故本研究結果推論應僅限類似條件之兒童,

避免產生過度推論。而在經過 QAR 教學之後,在問答題答案分析時也發現學生 有時問題產生並不只在「閱讀」本身,因測驗本身具有許多問答類型的題目,而 學生答案可能同時也受到「寫作」能力之影響,若學生無法具有相對等的寫作表 達能力可能會在言不及義的狀況下錯失得分機會。

(二)教師可嘗試閱讀方面的協同教學

在前面章節的討論過程中,我們藉由科學閱讀行為作為「閱讀素養」以及「科 學素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重要橋梁,並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研究者也認為在 QAR 教學過程中藉由教師正確的引導能同時對學生的閱讀素養以及科學素養都 有幫助。在國小教學的現場,大部分擔任語文領域教學的老師在「閱讀」教學課

94

程的文本中,常選用一般的敘述性文章,較少看到說明文體或是科學文本之教學;

而科任的自然領域老師由於每週的自然課時間有限,又有課本進度壓力,較少有 時間進行額外的科學閱讀教學。但是學生的科學閱讀不應被忽視,因為學生可以 藉由科學閱讀的過程,累積自我閱讀理解的經驗和提升科學素養,校內的老師或 許可以嘗試做科學閱讀方面的協同教學,藉由語文領域以及自然領域的老師共同 對學生進行科學閱讀的教學,讓學生接受兩種老師對於在相同文本中,不同見解 與討論的刺激,並且藉由兩種不同領域教師的協同教學設計將課程內容變得更加 的多元、有深度,這樣的交流對於學生的科學閱讀也應是正向的發展,因為學生 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閱讀(能)力肯定是相當重要,若是在此時能夠打好閱讀 基礎,相信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定可有很大的幫助。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提升閱讀理解測驗問題的層次

本研究發現 QAR 教學策略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高階思考能力無論是高、

中、低程度之學生皆有正向影響,而從國際型的評量測驗(PISA、PIRLS)中我 們就能得知在閱讀中高階思考能力之重要性。然而高階思考能力大多並不是選擇、

填充即可測驗出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測驗中提高閱讀理解測驗的層次是相當重要 的,期許未來的研究能對於學生在高階思考能力方面的測驗題目能有更多的發展,

以便深入瞭解學生高階思考能力的具體表現。

而本研究中也發現,學生在進行 Q3 和 Q4 的問題分類時會遇到較多阻礙,

其原因除了學生以往在閱讀的經驗裡碰到此類問題的機會較少之外,對於學生來 說,Q3 和 Q4 的問題分類方式也較為抽象(相較於 Q1 和 Q2),尤其是 Q4(完 全出自於我自己)的問題類型,當我們看到 Q4 問題的解釋時可以發現,問題本 身的答案不存在文章中,而讀者在閱讀完題目後,需結合文章中所得的訊息以及

95

自己的先備知識回答,有時此類型的問題也會要求讀者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批判或 反思,或是詢問讀者關於文章的感受或價值判斷,在這方面學生會容易產生混淆。

或許可以嘗試在跟學生共同討論後,進行更細緻的分類。

(二)對學生答案的質性分析

研究者發現,學生在經 QAR 策略教學後在回答問答題的情況也會有變化,

而這些變化可能是在研究中容易忽略的訊息,因為在這些變化裡面我們同時還能 發現學生在學習閱讀中可能遭遇的問題或困難,若可針對這些資料做更深入的研 究,對於學生在 QAR 教學中閱讀理解能力的變化歷程定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QAR 教學策略的改進方向

QAR 教學自 Raphael 在 1984 年提出之後,大部分的研究較傾向於以教學上 的成效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較少有人對 QAR 教學的內容或是課程進行更深入 的探討。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就發現,QAR 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一樣的 影響,低分組學生在 QAR 分類中的 Q3 與 Q4 類型題目需要花較久的時間來適應;

而高分組學生則可嘗試讓他們有更多對於文本進行額外探究以及發問的機會,因 此在 QAR 教學中若以差異化教學的角度來說,或許能藉由給予學生不同的任務 達到適性化教學的目的。此外,因學生可能會受到許多先前閱讀經驗累積或是寫 作的影響,因此老師在這部分進行教學時也可以對學生較弱的部分進行補強,例 如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若能輔以寫作方面的引導與練習,可能對學生在問答 題的答題狀況更有幫助。

除此之外,在本研究的討論中也有提到將閱讀科學文本看作是一種科學探究 的歷程,並提出 QAR 教學能同時對於學生的科學閱讀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皆有幫 助的論點。當我們將科學閱讀類比為科學探究的同時,「發現問題」或是「了解 問題」便成為重要的第一步。在學生想要進行科學探究之前,面對科學探究產生

96

的問題進行了解與分析,是科學素養評量中「過程技能」與「思考智能」的重要 項目之一,而將產生的問題與答案進行比較、組織與分類恰巧是 QAR 教學後學 生所能習得的重要基礎技能之一;在學生進行完科學問題的解析後,是否能對科 學探究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反思、或是結合自身經驗對於科學探究上的問題產生更 多的好奇,進而能解決自己可能遭遇的問題,這也是在科學探究中的學習能力表 徵。而 QAR 在高思考能力部分的教學過程中,其實就是教導學生面對問題時將 問題、答案和自身經驗結合與統整的一種策略,同時也期待學生能夠藉由 QAR 所衍生的回饋而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繼續進行提問。因此學生若能將 QAR 教學所 習得的策略與技能應用在科學探究中的「了解問題」或是「發現問題」等步驟上,

或許此策略也能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上有實質的幫助。

97

參考文獻

何俊青(2004)。KWL 策略的簡介及其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0,127-135。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8)。未來學校。教育研究月刊,170,138。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宋裕(2013 年 3 月)。精進閱讀力的 PISA 策略教學。取自

http://163.30.125.8/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866&

blogId=151。

李文旗(2000)。調查中學地球科學教學現況及學生應具備之地球科學素養(未

1,81-139。

汪榮才(1996)。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在科學文章閱讀歷程中後設認知知識及 後設認知控制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 號:NSC 85-2413-H-024-001),未出版。

周台傑(1993)。學習障礙。輯於特教園丁雜誌社主編,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 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

87-103。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高涌泉(2010)。科學教育必須注重閱讀與敘事能力。科學人雜誌,100,34。

國教署(2013)。我國參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2012 成果。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1949&wid=ddc9 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張瓊元(2003)。國際性學生閱讀能力評量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 實施要點。取自 http://www2.mlc.edu.tw/law/172.pdf。

100

教育部(2013 年 4 月)。「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教育部 電子報》404 期,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6。

曹祥芹、韓雪屏(1992)。國外閱讀研究。鄭州市:大象。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 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佩雯(2010)。PISA 啟示錄:台灣閱讀素養為什麼落後?親子天下 Web Only。

取自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156。

陳雅琳(2006)。影響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碧霞(2005)。國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習顯微鏡相關課程之關係-以一個 個案班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36(1),209-238。

陳蜜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0,10-19。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9(6),

123-131。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曾淑賢(2003)。公共圖書館在終身學習社會中的經營策略與服務效能。台北市:

孫運璿學術基金會,164。

101

曾陳蜜桃 (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 刊,4(1),113-118。

董慧仙(2009)。「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後設認知

鄭博真(1996)。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81-84。

盧秀琴(2005)。探討閱讀理解能力與國中學生學習細胞相關概念的關係。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93-122。

102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還意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