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研究發現及所歸納之結論,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作為改進國民小學公 共關係提高學校效能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舉辦公共關係知能的研習,強化學校教職員工生之間及與學校間的優質互 動,以加強學校及成員間的凝聚力。

本研究發現學校公共關係表現程度愈高,學校效能也愈佳,學校公共關係對 學校效能,具有高度解釋力;因此教育行政機關應為學校教職員工,利用寒暑假或 教師進修時間舉辦研習,課程包含人際關係、危機處理與公共關係、溝通的藝術、

資訊傳達之運用、校務參與決定的藝術、學校行銷等相關課程、強化學校成員公 共關係的知能,進而增進學校成員和校際間優質的互動,提昇學校的效能。

(二)調整學區或整併資源,發展學校最適當經營規模。

本研究問卷結果顯示,在學校公共關係部分層面「中小型學校」表現較佳,

學校效能亦以「中小型學校」表現較佳,可見國民小學「中小型學校」之規模確 實較有利於發展且學校效能較高。「中小型學校」溝通層級較少、管道較暢通、

參與決策機會高,因此,工作滿足與成就價值較高,在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上與 學校效能表現上有較高的成效。教育行政機關基於此,應盡量從調整學區整併資 源上做起,研究發展學校最適經營規模,並且提早因應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所以 制訂中長期教育發展計畫,逐步調整國民小學經營規模,以及因地制宜修訂法令,

適度調整學區,重視彈性與學校社區本位原則已是當務之急。

(三)配合法令修正,提供教師在職進修,實施學校評鑑與教師專業評鑑,處理 學校不適任教師。

研究顯示,目前影響學校效能表現的最大困難是部分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理 念不正確,常常消極抵抗教育改革,另外,學校雖有教師評審委員會的設置,但 是經常因團體壓力和同事情誼無法客觀處理學校不適任教師,因此,建議教育行 政機關應體認人性與現實層面,適時修法建立適切的淘汰制度,並配合獎懲制度 辦理學校評鑑、教學評鑑及教師專業評鑑來落實績效責任及教師分級制度。另外 教育行政機關應結合國民小學實務與各教育大學規劃適切性課程,並隨時提供進 修管道(帶職帶薪、留職停薪、週末假日班、夜間班等)、多元進修方式(網路 進修、讀書心得認證、參加研習等)以符合專業成長終身學習潮流。

(四)編制人員中專人負責學校公共關係規劃統整,並給予編列預算支持。

研究顯示,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有顯著正相關,且有典型相關存在,而 且學校公共關係對學校效能又有明顯預測力,因此專職人員設置及經費編列為首 要考量,如此才能有效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亦俾益學校效能的提升。

二、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學校應加強對公共關係之推展,且需有長期規劃。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有顯著正相關,且有典型相關存

在,而且學校公共關係對學校效能又有明顯預測力,因此,若要有效提升學校效 能,可從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上著手,基於此,研究者建議學校應特別重視內外 的公共關係推展。

(二)建制適切的公共關係策略與作法。

由調查結果顯示,學校公共關各層面「訊息傳播」、「意見互動」、「行動參與」、

「結果回饋」、「物質支持」、「資源互惠」在預測整體學校效能預測力佳,相關也 高,建議學校應把握相關策略,如人員心態調整、校內共識整合、事前調查原則、

積極溝通態度、平時接觸原則、多元互動方式、掌握時效原則、訊息周延有創意、

發言一致性、建立標準作業流程、透明公平原則、保留彈性原則、把握輿論影響 結果等,積極推動學校公共關係。

(三)將學校公共關係計畫與校務發展計畫和年度教學計畫結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推展學校公共關係除要有周詳完備的計畫外,更應長期持 續的推動,在策略作法的推行過程中,應與校務發展計畫結合,配合學校行事曆 的活動來進行,並透過教學計畫設計學習單使該社區家長參與,瞭解學生學習情 形。

(四)應特別重視與教育行政機關、民意機關與新聞媒體的良性互動。

從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公共關係在「物質支持」層面上分數相對表現最低,

而一般學校的重大建築設備改善,通常需要教育行政機關編列預算補助,且需透 過法定程序經議會審議通過才能定案,因此,建議學校應運用正規程序管道與教 育行政機關、縣市議會良性互動進行爭取,並善用媒體、事實反應需求。

(五)落實學校教學研究會功能,辦理學校本位進修,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從研究結果發現,在學校效能「教師教學與學生表現」層面分數表現相對最 低,顯現影響學校效能因素中,「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教學方式、班級經營 等,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因此,建議學校應落實學校教學研究會功能,以教師真

正需求成立學習型組織,辦理學校本位進修,並配合地區特色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之公立國民小學學校成員為研 究對象,因而研究結果的推論僅止於此四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因此,建議未來 的研究可擴大對象,普及台灣地區公、私立學校小學學校成員或擴展不同層面,

至國中、高中級任教師,以比較不同研究對象間的異同及建立完整的學校公共關 係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的應用資料,使研究對象更為周全,以更了解學校成員對學 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作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難以完全避免自陳式測驗的 限制。因此,本研究建議在日後的研究進行時,除了採調查研究外,未來可考慮 採用學校行政人員自評方式來研究,並可運用長時間深入觀察之個案研究法或準 實驗法,選擇學校來進一步探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以取得更 詳盡的資料,來補充並驗證量化的研究分析結果,以使研究結果更為完善,並增 進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三)研究變項方面

學校公共關係的研究變項差異甚大,國內部分以對象分類(校內成員、社區 機關團體、教育局、議會),部分以時間切割(教育輸入、過程、輸出;計畫、

行動、校正),而國外又有採公關職能、人員任用、溝通聯繫、資源運用、支持 教師自主、支持社區參與等不同層面。本研究以「意見互動」、「物質支持」、

「行動參與」、「訊息傳播」、「結果回饋」、「資源互惠」來加以研究,未來 研究可朝向整合研究變項或層面上努力,以獲得更深入正確的研究結果,使研究 更為周延、更具學術價值。

(四)研究領域方面

公共關係源自企業經營之行銷、廣告,在學校公共關係的發展上算是剛起步,

可進行研究之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各種不同的環境人口變項之差異、學校公共 關係人員的角色責任與培訓過程、評估問卷量表的發展、媒體應對技巧、公關活 動辦理、回饋修正機制等,都可以再進一步研究發展。

(五)在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使用工具主要為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現況與學校效能之關係量 表。其中學校公共關係,根據文獻資料顯示,隨著社區家長參與的法制化和普遍 化,學校在推展學校公共關係層面上亦朝多元化,將來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會更 豐富,未來的研究可以適切增加評量內容,以期對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間的 評量更為客觀與真實。

參考文獻

吳清山 (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

台灣教育雙月刊。

2-13

林月盛(1995)。

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林鎮坤(2001)。公共關係。載於吳清基(主編),

學校行政新論,

377-411。台 北:師大書苑。

174

,122-154。

洪啟昌(2000)。

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侯世昌(2004)。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管理與教育研

32:5

(190),155-169。

陳明杰譯(1998)。

公共關係。

台北:前程。【David W. Wragg原著】。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

政治大學學報,45

,117-149。

陳根深(2003)。

國民小學行政組織結構調整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教訓輔

張明輝(2001)。

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英國學校效能與學校革新研

楊文雄(1987)。系統理論與系統方法的概念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

教育學刊,7,

謝小苓(1988)。好學校的必備條件。

教育資料文摘,22

(1),4-13頁。

謝金靑(1997)。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

未出版博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謝文全(1990)。

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

台北:文景。

謝文全(1989)。

教育行政論文集。

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3)。

學校行政。

台北:五南。

戴振浩(2001)。

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戴安台(2004)。

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未 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

教育政策論壇,1

(1),135-173。

顏如玉(1998)。

國民小學公共關係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 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顏秀如(1997)。從危機管理的角度論學校溝通。

學校行政雙月刊,12

,43-51。

顏麗琴(2001)。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顏國樑(1996)。

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

臺北:師大書苑

西文部份

Booth, S. A. (1993).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mpos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 nenterprises. N. Y.: Routledge.

Bagin, D., & Gallagher, D. R. (2001).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7th ed.).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Chapman, J. (1993). Leadership,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ing:Arespose to Mr. Gradgri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1 (4), 4-18.

Cheng,Y.C(1996).The pursui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H.K:Hong Kong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ordianni,A.V.&Wilbur,G.(1987).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ve.N.Y.: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Colemam,P.&Collinge,J.(1991).In the web:Inter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affecting school improvement.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nment, 2

(4),262-285.

Culip,S.M.,&Center,A.H.(1985).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Inc.

Cutlip, S.M., Broom, G.M.,& Center A.H.(1994).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7th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avis,G.A.,&Thomas,M.A.(1989).Effective schools and teachers.Boston:Allyn and Bacon.

Drucker, P.F.(1974).Management

Task, responsibilities,practice. N.Y.:Harper and Row.

Edmonds, R. (1979). 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15-24.

Elliott, J.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its critics: Alternative visions ofschool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6 (2), 199-244.

Elliott, J.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its critics: Alternative visions ofschool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6 (2), 199-24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