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茲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及發現,針對教育、輔導相關單位及未來研 究提出建議,供相關人員參考。

壹、 對學校教育的建議

高等教育雖以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但仍不能忽略社會智能 對個人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學生人格、心靈及良好情性的發展。本研究 發現,大學生的社會智能雖屬中等程度,但仍有進步空間,建議不論是一 般大學或是技職院校,校方除了原本輔導室所負責之心靈成長或輔導課程 外,需增加情意、感性、專業倫理、自我成長等課程,並列入各科系必修 科目中,加強學生人際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之訓練、對自我能力之肯 定、對周遭人關懷及服務之情,如此將更有助於人際及學習上的適應,學 生在面對未來時也將更具信心。

貳、 對父母親的建議

本研究顯示,父母親以民主方式管教之大學生社會智能較高,也較易 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之情,雖然不同的教養方式各有利弊,但家庭仍是影響 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社會環境快速變遷下,家庭功能漸漸式微,

但父母不能只仰賴學校教育教導孩子。在開放教育成為主流的今日,父母 親也需和子女一同成長,而不能只是單向的要求孩子服從、或是以工作忙 碌為藉口忽略子女的成長,在人與人關係日漸疏離的社會,許多社會問題 源自於家庭問題,父母需以民主教養的態度教育孩子,從家庭凝聚向心 力,社會才有進步的動力。

100

參、 對大學生的建議

由於多數大學生不喜歡參與自我成長的活動或課程、參與服務性社團 之人數極少,且自認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弱,對未來較不具信 心。由此可知,現代大學生較缺乏積極學習的心,相對的影響自我價值感,

對未來缺乏信心,除了上述呼籲教育當局在重視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時也 不能忽視學生良好情性的發展,不論幼教系或非幼教系大學生,皆需了解 社會趨勢及所欠缺的能力為何,積極的補強自我不足之處,爭取磨鍊心智 與能力之機會,才有能力面對日後不論是職場、家庭、人際關係甚或感情 所面臨的種種考驗。

肆、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由於時間及經費之限制,以中部地區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

且只取教育學院、醫學院、財法商管學院及理工學院四個學院做為比較,

在性別、各學院、各年級間比例尚有所差距,例如教育學院幼教系學生以 女生佔絕大多數,而理工學院學生以男生佔大多數,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大 取樣範圍,並增加其他不同學院為研究樣本,平均分配各學院、年級之比 例,或是針對不同職業人士進行調查,以期更了解各地區各學院之大學生 甚至是不同行業人士社會智能之情況。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此研究為社會智能之初步探究,探討了不同家庭與學校環境變項對社 會智能的影響,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針對不同學業表現、或憂鬱傾向、

社經地位等變項進行相關探討,以期對影響社會智能之相關因素有更深入 的了解。

101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之量化研究為主,填答者之認知能力與經驗不 同,填答之真實性亦難免受限,建議未來可輔助個案觀察或是訪談法,深 入受訪者個人之生活及情境脈胳,以便了解個人之社會智能與其人際互 動、處事能力、情緒控制、工作態度等表現情形。

四、 研究工具方面

此研究為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自編「大學生社會知能自我評估調查 問卷」為主要研究工具,未來可輔以其他有良好信效度之量表,以期建立 一份國內社會智能量表評估之工具,提供各相關單位使用之。

10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千華公職資訊網(2005.5.22)。監委批「大學品質倒退 15 年,教改惹禍」。

資料來源:聯合報(2004.8.13)。取自:http://0rz.net/940NZ

牛文菡(1999)。五專生生涯成熟與其生活角色重要性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57),42-52。

江文慈(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5(3),249-268。

吳武典(1999)。多元智力的理念與研究。資優教育季刊,(73),1-9。

吳淑敏(1999)。大學生情緒智慧之研究。義守大學學報,6,361-372。

吳淑敏(2000)。大專學生自尊、情緒智慧及成功期望之關係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61-176。

吳毓瑩(1997)。情緖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19,11-17。

李家同(2005 年 5 月 8 日)。大學生的國際觀,只有NBA。取自:

http://0rz.net/9d0Na

汪慧瑜(2002)。技術學院學生人格特質之研究。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 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暨人文教育類)(頁 609-622)。屏東:國立屏東 科技大學。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05 年 5 月 8 日)。1000 大企業主管聘用新鮮人 調查。取自:http://www.cw.com.tw/pics/SpecialRpt/2005_1000/page2.asp 林秀珍、徐世豐(2002)。生命教育-現代科技危機的出路。中等教育,53(6)

14-29。

林彥如(2002)。自我肯定訓練對國防醫學院學生自我肯定、自尊、人際溝

通滿意度之影響。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約宏(2001)。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

75-96。

林瑞雪(2005)。台中地區一般大學技職院校及師範院校應屆畢業生職場競 爭能力之自我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 論文。

邱文彬、林美珍(1999a)。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

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

37-62。

邱文彬、林美珍(1999b)。大學生邁向成熟的同儕人際關係:容忍性、同理 心發展對性別與年級差異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

(22),161-196。

邱金滿(1998)。國小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5)。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版)。台北:五南。

邱瓊蓁(2002)。LOVE 真愛密碼-探討幼稚園裡的親師衝突。幼教資訊,

(137),19-24。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蘭(譯)(2000)。Moir, A. & Jesssl, D. 著。腦內乾坤。台北:遠流。

洪蘭(譯)。Harris. J. R 著。教養的迷思。台北:商周。

徐仙蕙(2005 年 3 月 26 日)。七年級不是爛草莓。中華日報新聞網。取自:

http://0rz.net/330l2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6 年 1 月 14 日)。大學聯招(指考)錄取率。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te mp1/overview.files/frame.htm?open#slide0036.htm

張佳晏(2004)。大學女生之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成熟、生涯阻隔及因應 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 華。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D.著。EQ。台北:時報。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台灣教育,(608),

58-61。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2005.12.2)取自:

http://www.sfmoe.org/asp_c/news/c_hotline_31.htm

梁瑪莉(1987)。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所碩士論文。

陳介英(2004)。談通識課程與教學:以人文社會領域為例。2004 通識教育 研討會論文集(頁 115-125)。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陳李綢(1998)。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 驗年刊,45,(1),159-180。

陳淑娟(1995)。台中師院初教系學生性別角色與自尊關係之探討。台中師 院學報,9,1-21。

陳嘉惠、陳淑芳(1999)。照顧者的社會互動意願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 究。1999 行動研究國際學研討會(頁 277-284)。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曾志朗(1999)。醫學院學生生涯發展需求與輔導方案設計之研究。學生輔 導,61,126-137。

湯鳳花(2004)。國中教師情緒智力、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春枝(1999)。政大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訓育研究,

38(4),56-70。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4)。Papalia, D. E. & Olds, S. W 著。兒童發展。台北:桂 冠。

黃麗慧、陳淑芳(1999)。台東師院幼教系男性同學習適應、任教意願、未 來規劃之研究。1999 行動研究國際學研討會(頁 38-46)。台東:台東 師範學院。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芳(1997)。EQ 的迷思。教師之友,38(5),22-28。

楊惠華、陳淑芳(1999)。幼保科畢業生對師院的觀點和學習適應研究。1999 行動研究國際學研討會(頁 47-57)。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葉郁菁(2004 年 12 月 15 日)。幼兒教室內的體罰與倫理爭議。中國文化大 學進修推廣部製作。取自:http://0rz.net/010Mm

詹志禹(1986)。年級、性別角色、人情取向與同理心的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智能:再論記者與消 費 來 源 之 互 動 。 新 聞 學 研 究 , 69 。 2005 年 7 月 8 日 , 取 自 :

http://0rz.net/9d0Nb

劉弘煌、呂以榮(2001)。大學生的情緒問及其處理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

32,25-72。

劉 在 花 、 許 燕 ( 2005 年 8 月 26 日)。社 會 智 力評 估 評 述 。取自:

http://0rz.net/350LS

劉樹斐(1999)。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樹斐(1999)。自尊的多面向對大學生憂鬱與攻擊行為的影響。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