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

社會智能是個人追求更佳生活品質的必備能力,社會智能的高低也影響 了個人日後生活的豐富與圓滿與否,影響社會智能發展的要素包括性別、年 齡、父母管教方式及個人的不同經驗背景,國內針對大學生尤其是幼教系學 生的社會智能或情性發展的調查研究並不多,但從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約略 可以整理出一些脈絡,以下便針對社會智能的相關實證研究加以探討。

壹、個人背景變項對社會智能影響之研究

一、年齡

不同年齡的學生,其社會智能的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按照常理,社交 技巧、社會適應力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為成熟。有些研究結果顯示高年

級學生較低年級學生更具社會智力,及更好的社會適應力。國外學者 Garvey、BenDebba(1974)、Glucksberg、Krauss 及 Higgins(1975)等認為 年齡較高的兒童其社會能力優於年齡低的兒童。蔡玉瑟(1994)以三、五 年級的資優生為研究對象,也發現社會適應方面,低年級的學生不如高年 級學生。此外梁瑪莉(1987)在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中,

以三至五歲的幼兒共 122 名為研究對象,男女各半,她的研究發現年齡愈 大之幼兒,社會能力顯著優於年紀小之幼兒。

國內關於社會智能的研究不多,且大多以資優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學 業成就與社會智能表現的差異性。邱金滿(1998)在國小資優學生社會智 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以國小三年級及六年級資優學生 195 名及與之 配對的普通學童 195 名為研究對象,以「國民小學團體語文能力測驗」、「托 尼非語言智力測驗普及版(TONI-2)」及自編之「社會智能量表」為主要研 究工具,比較不同性別、年齡、社經地位之資優學生之社會智能和普通學 生有無不同。研究結果顯示,女生在同理、包容、親和、關懷四個內容向 度上的得分高於男生; 三年級學生在同理、包容、親和、關懷四個向度的 得分上也高於六年級; 社經地位的高低對社會智能表現則無顯著影響。

一般而言,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際間的互動頻繁,在待人接物上有更 多練習的機會,且經由家人、師長的教導,相關知識得獲得,社會智能應 該有所增長。例如吳淑敏(1999)針對 250 位大學生情緒智能之研究發現,

四年級的學生在情緒自我覺察力、自我激勵、同理心、情緒智能總分的表 現均優於一年級學生,而二年級除情緒管理外,在其他的分數上也都優於 一年級。邱文彬、林美珍(1999b)針對 352 位大學生的同儕研究中發現,

大二、大三及大四學生在同理心的「觀點取替」(即能站在他人的觀點思考 事情)上的表現高於大一生。邱文彬、林美珍(1999a)針對 352 位大學生 的人際關係研究發現,在自主性的三個指標(情緒獨立性、工具獨立性、

與相互依賴性)中發現大一,大二與大三學生的情緒獨立性比大四學生高。

洪冬桂(1986)年針對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 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發現不同年級學生的因應處理方式不同,高年級傾向 於自己處理、立刻解決。是故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的獨立性增加,處理 事情時較傾向於自己想辦法解決,而非以逃避方式解決。

綜上所述,社會智能會隨著受試者年齡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幼教 階段的孩子而言,社會智能隨者年紀的增加而有所增長,以國小兒童而言,

高年級學童之社會智能不一定優於低年級兒童。若以大學生而言,年級愈 高其情緒同理心、情緒的獨立性及情緒智能愈佳。故並非年紀愈大社會智 能表現愈好,社會智能在年紀上的差異性會因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受試 者而有所差異。

二、性別

以大腦科學對性別的研究來看,其實早在嬰兒時期就可看出兩性的差 異,男嬰比女嬰好動,睡的時間也比較少,女嬰比較容易被哄騙的聲音及 催眠曲所安撫,也比男嬰容易察覺到說話聲音中情緒的成分(洪蘭譯,2000);

在學步期,女生比較早說話,因為她們大腦對說話的組織比較有效率。如 果我們從語言的資料來考量,女孩較早開始學說話,她們發展出較多的字 彙,較早學習閱讀,青春期的女孩通常在理解、語言流暢與翻譯上有較高 的成績。相對地,男孩在視覺歷程、描準目標、心像旋轉與閱讀地圖的表 現較好,這些差異在發展的早期便呈現出來。幼兒會採用他們最得心應手 的方式探索世界,這也進而強化了原有的優勢與偏好。例如:男孩會自然 地找那些可以增加他空間能力的經驗,像是把玩具拆開,女孩會自然地傾 向強化人際關係的經驗。

荷爾蒙對兩性的影響在青春期時變化得最明顯,男生本來落後的語言

能力,到此時已經與女生相差不遠,但空間能力卻是大大的贏過了女性。

由於睪固酮的作用,男性偏向於競爭、攻擊、愛冒險,女性偏向和平、合 作、與人際的互動,到了老年,由於性荷爾蒙的分泌已逐漸減少,男女性 在行為上當然就愈來愈相似。是故兩性天生的差異性造成了後天行為表現 的不同。學者 Gilligan 提出兩性主要差異在於女性自認為是群體的一環,

善於判讀語言和非語言的情感訊息,懂得自我感受的表達與溝通(引自張 美惠譯,1996)。

社會智能中關於性別的研究亦較支持女生在社會智能上優於男生,

Lazar 和 Eemands 於 1974 年的研究指出女生在社交的適應上優於男生(引 自邱金滿,1998); 國內王瑪莉(1987)以學前兒童社會能力量表,評估 幼兒的社會能力,其中包含六個分量表,分別為工作能力(指專注獨立的 工作、與友伴分享合作、能等待輪流等)、主動性、了解人己關係、禮貌、

陌生及公共場合反應、語言能力等,研究發現女孩在工作能力、了解人己 關係,及總社會能力上的得分優於男孩,且有顯著差異。蔡玉瑟(1994)

以三、五年級的資優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資優女生的社會適應優於資優男 生;邱金滿(1998)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女生在其自編之社會智能量表中 的同理、包容、親和、關懷四個內容向度上的得分高於男生。黃鈺程(2004)

的研究中,以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共 1047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整體 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是女生較男生為優。故在社會能力的研究中,大部分的 研究結果都顯示女生的社交行為、適應力、與人相處的技巧上優於男生。

三、 父母教養方式

氣質雖為天生,與生俱來,但每個人隨著先天的差異及周遭環境的不 同而發展出獨特的人格特質。美國學者巴瑞德(Baumrind)致力發展不同育 兒方式和幼兒社會能力之間的關係,她的研究結合了長時間的晤談及標準化

測驗,尋求兒童的適應與父母育兒方式的關係,之後她區分出三種育兒類 型,並描述不同類型下長大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典型行為(Beumarind, 1971;

引自黃慧真譯,1994)。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幼兒社會能力,更是導引 幼兒發展人際互動的基礎,例如:父親愈採取拒絕、命令、忽視、物質懲罰 的教養方式時,相對的,兒童的社會能力也愈不好(陳嘉惠、陳淑芳,1999)。 三種管教方式與日後子女人格特質、社會智力、及情性發展有極密切的關係

(魏美惠,1995a),以下將針對三種教養類型加以探討。

(一)權威式(Authoritarian Pattern)的教養

此類型的父母傾向於嚴格的要求孩子依照自己的原則,並限制孩子的行 為,相信人性本惡的觀點,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紀律、規定、秩序,與子女 相處缺少雙向的溝通,對孩子的表現較不易滿足,成長於此類家庭的孩子性 格上較為依賴,且遇到挫折時容易有畏縮的傾向。

(二)放任式(Permissive Pattern)的教養

此類型的教養方式為完全的接納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表現均給予高度 的支持與肯定,此類父母相信人性本善,並極力的順應孩子的發展,但巴瑞 德的研究顯示,此類型的父母和權威式的父母一樣易培育出倚賴心強的子 女,孩子易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控制力。

(三)主權式(Authoritative Pattern)的教養

此類型的父母傾向於以理性的態度去引導孩子,鼓勵意見的交換,尊 重孩子的興趣和獨特的人格,必要時也會以堅定的語氣解釋他們所設定之規 定的原因,以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此類成長背景下的孩子,較 易具有社會性及自信、自我肯定的特質(Beumarind & Lamb, 1978; 引自魏 美惠,1995a)。

上述之歸納乃是以巴瑞德是以單向的角度,即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來探討

孩子的人格與社會情性特質的發展。但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Grusec &

Kuczynski 在 1980 年及 Stafford & Bayer 在 1993 年指出,親子關係中,孩子 不全然處於被動的角色,孩子對父母的教養有其影響力,此種取向為雙向取 向,在雙向取向的觀點下,父母教養不具有一致性的型態,所以社會化的過 程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引自林惠雅,2000)。處於現代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

資訊的獲得相當容易,社會的價值觀也不斷地在改變,相對的父母親的管教 方式也非一成不變,雖然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影響了孩子的發展,但研究也顯 示,幼兒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對母親的教養行為不見得照單全收,母親的 教養方式也會隨著管教情境有所不同,且在處理孩子行為時會有合併使用數 種管教行為的情形(林惠雅,2000)。

誠如 Harris 在 2000 年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提到,父母和子女 的關係就像任何其他兩人之間的關係一樣,是一條雙向街道。當兩個人互動

誠如 Harris 在 2000 年出版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提到,父母和子女 的關係就像任何其他兩人之間的關係一樣,是一條雙向街道。當兩個人互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