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波是很抽象難懂的概念,以一般傳統教學方法,實在很難讓學生明白地體會 波的概念,尤其是「都卜勒效應」這個單元,多數學生無法了解波源與觀察者間

90

有相對運動時視頻率會有所改變;而在「電磁波」單元部分,書本上只是重點式 的整理各種電磁波的特性與應用,學生可以背下這些結果,卻無法明白波譜分類 的真正意義與好處。藉由研究者自己設計的探究實驗與分類活動,不但成功吸引 學生注意到憤怒鳥遙控車與竹蟬,更能從中體會到聲源靠近或遠離時對觀察者所 造成的視頻率變化,反思課本上的波譜分類與自己進行分類的差異,得到高層次 思考與認知(了解、應用、分析)的機會,透過 iLMS 網路學習平台學生能在討論 區上及時討論剛剛做過的實驗與分類,可以加深印象並與其他同學的認知作比較,

更可以透過平台提供的 PowerCam 錄影與教師放置於網路平台上的教學檔案一 再進行複習,這些好處是傳統教學或是單純探究教學無法做到的,iLMS 網路學 習平台確實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模式,對於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都有幫助。

然而教學進度的壓力,以及配合學校舉辦活動,在學期中要製作多媒體教材、

設計探究教案,對於教師來說是一項相當大的負擔,所以教師要用網路學習平台 配合探究教學使用多媒體教材讓課堂更活潑,收到學習之成效,建議必須利用寒 暑假以及備課的時間來製作多媒體教材與教案,並參照學校行事曆做適度的安排。

但是網路平台並非萬能,仍有設備上的一些限制,研究者認為,網路平台工具無 論如何僅止於輔助的功能,而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角色,教學仍舊是以學生為主,

教師為輔,網路平台則為輔助的工具。因此,雖然 iLMS 網路學習平台可以有許 多的好處,但考量到實際教學上的進度壓力以及資訊設備使用的限制,研究者建 議教學上使用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探究式教學還是用於較抽象的概念單元的 加強為優先。歷經本研究後發現,完成一研究之實驗教學著實耗費不少時間,如 何在不耽誤正常教學進下進行實驗研究,是日後研究者必須注意的地方。提出未 來研究建議如下:

一、經歷此研究後,研究者深感發展教學模式之辛苦,既要合乎教學目標,更 要符合教育理論,使得本研究在發展教案方面耗費相當多的心力;研究者

91

認為,可以由同領域或是同科目的教師進行合作與分工,如此一來,既可 以共同討論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元,分工後負擔比較不會那麼重,也能 透過彼此的教學觀摩與心得分享來改進教學,使之趨於完善。

二、本研究受限於人力及時間因素,採準實驗研究法,只針對波的部分概念進 行研究,而物理中抽象的概念不是只有波,例如:力、功、能量、電與磁、

近代物理等,許多抽象的概念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其成效都不盡理想,未來 可以考慮使用網路學習平台設計課程,重新挑選其他教材單元及實驗對象 進行研究,不但可再度考驗 iLMS 網路學習平台之實用性,同時亦可進行 另一科學概念之研究,甚至在其他領域如社會科或是數學科也可設計活動 來進行研究。

三、另外若是時間上許可,採用較長時間的行動研究來探討 iLMS 網路學習平 台搭配探究教學之實用性,可以得到更多更具體、更明確的研究結果。

四、本研究探討了網路學習平台融入 5E 探究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波的概 念學習成效之影響,未來研究可以針對學生學習動機與概念學習成效兩者 之間的關聯作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探討兩者間是否互為因果、是否可以 互相預測等。

五、網路平台教學雖然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提昇了教學的成效,但過度依 賴網路仍存在著某些風險,必須在電腦網路設備完善的場所才能順利使用 網路平台教學,對於網路環境不發達的偏遠學校而言,反而因為電腦數量 不足,或是網路頻寬不夠而造成不便;另外亦可能於教學當中,發生不明原 因當機,導致教學或是學習中斷,因此電腦教室環境的穩定性顯得格外重 要。

六、網路平台的操作與相關功能使用,要上手熟悉還是得賴教學者花時間研究

92

並實際操作,最好是由有經驗的老師引導,才能快速上手適應;另外,參 加相關資訊融入教學的研習也是不錯的方式。研究者為了進行實驗研究,

就曾利用寒暑假時間,參加數十小時的研習課程,於學期間也參加了許多 線上研習,這些對於網路平台的操作與資訊融入教學的設計都相當有助 益。

七、研究者發現 iLMS 網路學習平台系統上統計的閱讀時數是指開啟網頁的時 數,並不一定是學生確實上網閱讀的時數,所以得請系統端針對此一現象 做系統上功能的改進,期能確實反映出學生確實的線上閱讀時數。

八、現在許多學校有購置平板電腦當作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工具,很多學生擁有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而本研究使用的網路學習平台只要有能連上網路的行 動載具即可上網學習,著實是未來可以大大加以推行的一種輔助學習模式。

而研究者在文獻蒐集的過程中,很難找到國內外針對網路學習平台應用在 準實驗教學上的論文與期刊,顯現此種教學模式還未普及。研究者曾跟校 內自然科同事研議過,可以試著將此模式應用在教育部目前積極推行的補 救教學上,可以解決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這些都是未來可以再加以研究 討論的方向。

93

王曉璿(199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王靜媺(2008)。資訊多媒體融入體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之影響。

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田耐青、洪明洲(1998)。電腦中介溝通與合作學習。台北師院學報,11,1-22。

何榮桂(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的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 雜誌,85,5-14。

何榮桂(2002a)。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 教育雜誌,8(7),2-13。

何榮桂(2002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吳明隆(2004)。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學校行政,31,134-146。

吳為聖、張惠博、陳錦章(2003)。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教學與學習之影響:高中 師生的觀點。「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阿課思(ARCS)模式教學策略。臺灣教育,79,

22-24。

李永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登隆、王美芬(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席態度與問 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4 專刊。

李賢哲、李彥斌(2002)。以科學過程技能融入動手做工藝教材培養國小學童科學 創造力。科學教育學刊,10(4),341-372。

沈中偉(1999)。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52-57。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佘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13-20。

周韻芳(2008)。數位教材之動機設計對網路學習者的動機表現與學習策略運用之 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易國榮(2003)。網路化雙重情境學習模式對國小學生的真菌概念改變之研究。國 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94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9(3),

17-27。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

9-21。

201,2-15。

馬群樺(2012)。5E 探究學習環發展摩擦力單元教學模組對八年級學生概念改變成 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再明(1998)。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1),1-6。

張俊彥、翁玉華(2000)。我國高一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其科學過程技能之相關 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8),35-55。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95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1)。從資訊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教育課程設計。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5,45-49。

張靜儀(1995)。自然科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台北:教育部。

梁志平(2004)。建構主義式的網路科學學習對國中生力的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 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耀嘉(199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國家科學委 員會研究,編號NSC87-2418-H-153-001-Q12 與 NSC88-2418-H-153-001-Q12。

郭重吉(1992a)。國中學生能量和波動概念另有架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

3,505-529。

郭重吉(1992b)。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

20(5),548-570。

郭淑禎(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3-163。

陳芊瑋(2009)。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探究教學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

黃台珠等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台北市:心理。

黃建彰(2007)。博物館參觀動線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展示空間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6

楊家興(2001)。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607,2-9。

楊家興(2001)。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