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經過教學實驗後,可獲得「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前、

後測資料與「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績等資料,此外,收集相關質 性資料,以瞭解學生在學習動機及概念學習的變化情形,分別敘述如下。

一、量化資料

1. 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

本研究實驗進行前對所有學生施以「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

評量,並在教學實驗結束後再次進行評量,藉以分析「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 習動機量表」各分項得分在實驗前後的差異,探討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動

53

機所產生的影響。所有參與實驗的對象(含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接受「高中基礎 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並依據是否使用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 行教學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將作答以非常同意 5 分,同意 4 分,無意見 3 分,

不同意 2 分,非常不同意 1 分等輸入 Excel 檔案,並將負向題 2,4,5,6,7,

21,22,23,24 等題的分數轉換,非常同意改為 1 分,同意改為 2 分,不同意 改為 4 分,非常不同意改為 5 分。

於「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評量後測結束後,分別針對實驗 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成績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自變項為前後測,而依變項為「高 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的分數,檢驗教學前後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對 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影響。進一步依學生成績高低,分成高中低學習動機群,檢驗 教學前後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其次,為排除兩組在前測的 差異以及對後測成績的影響,將測驗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教學模式作 為自變項,「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評量前測分數為共變項,「高 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評量後測分數作為依變項,比較兩組學生在 不同的教學方法下的學習動機轉變是否有所差異。

2. 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

本研究實驗進行前對所有學生施以「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評量,並在教 學實驗結束後再次進行評量,藉以分析「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各分項得分在 實驗前後的差異,探討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所產生的影響。所有參與 實驗的對象(含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接受「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

並依據是否使用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教學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

於「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評量後測結束後,分別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前 後測成績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自變項為前後測,而依變項為「波的概念學習成 就測驗」的分數,檢驗教學前後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影響。進

54

一步依學生成績高低,分成高中低學習成效群,檢驗教學前後以及不同教學方法 對學生概念學習成效的影響。其次,為排除兩組在前測的差異以及對後測成績的 影響,將測驗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教學模式作為自變項,「波的概念 學習成就測驗」評量前測分數為共變項,「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評量後測分 數作為依變項,比較兩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的學習成效轉變是否有所差 異。

二、質性資料

本研究將於實驗中利用課堂記錄單與上課錄影瞭解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與探 究的情況(見附錄四),實驗後期透過晤談錄音的方式,獲得實驗後實驗組與控 制組學生對於教學的回饋與反應,採用紙筆與數位錄音錄影記錄,並蒐集學生在 iLMS 網路學習平台上的網路討論、參與次數與閱讀時數,作為解釋量化資料的 輔助,藉此瞭解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轉變,以歸納適合 iLMS 網路學習平 台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 課堂記錄單

每位同學上課時都會有一張課堂記錄單,內容是根據教學課程融入 5E 探究 模式所設計的,研究者希望透過學生在課堂記錄單上所記錄下來的討論、回饋、

上課當時的想法,能了解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概念的改變情形。

2. 半結構性晤談轉錄

在進行 iLMS 網路學習平台學習,於教學後分析學生資料後,開始進行晤談,

研究者利用中午午休或課餘時間對 12 位學生(實驗組與控制組各 6 位,取高、

中、低學習成就群各 2 位)進行 30~50 分鐘半結構性晤談並錄音。晤談題目為收 集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情境感受、以及引起學生概念改變的原因,針對學生的學 習經驗、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感受、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方法、學生對教學情境的依

55

賴、學生的環境信念等觀點來進行深入的晤談,以期了解學習動機如何影響到概 念的改變。

3. 非正式晤談

研究者利用下課時間或課餘時間,對 12 位學生進行非正式晤談,並利用上 課時間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以深入了解學生。

4. iLMS 網路學習平台上的網路討論、參與次數與閱讀時數

應用 iLMS 網路學習平台上的統計功能,得知學生參與網路討論的次數與閱 讀時數,與量化資料加以比較,期能了解 iLMS 網路學習平台融入教學是否對學 生的學習有造成差異。

研究者所有晤談錄音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轉錄成文字資料,由研究者進行 分類、編碼,做成初步的分析結果,然後將初步分析結果與資料進行比對,以形 成暫時性的主張與研究發現,最後再將暫時性的研究發現與 3 位高中自然科教師

(見附錄九),以及指導教授共同討論來達到三角校正,以期能達到最佳的成效。

本研究編碼規則如表 三—3 所示:

表 三—3:各種原案資料之編碼及意義

編碼 意義

實 A-1020520-F 晤-SE 表示 102 年 5 月 20 日與實驗組代號 A 學生所進行的自我效能 SE 部分 正式訪談錄音轉譯資料。

控 F-1020518-M 晤-PG 表示 102 年 5 月 18 日與控制組代號 M 學生所進行的表現目標導向 PG 部分非正試晤談錄音轉譯資料。

實 S12-1020422 課-都 表示 102 年 4 月 22 日實驗組代號 12 號學生的都卜勒效應部分課堂紀錄 單資料。

實 S30-1020424 網-電 表示 102 年 4 月 24 日實驗組代號 30 號學生的電磁波部分網路討論資料。

56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前述的研究方法,以「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與「波 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作為前測與後測的研究工具,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獲得研究成果,以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作答結果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單因子共變 數分析,分析以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與只以 5E 探究方式進行 教學,對高一學生基礎物理科波的概念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差異及其表 現情形。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是「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 響」,第二節是「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第一節 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

本節使用「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 分分別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分數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自變項為前後測,

而依變項為「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的分數,檢驗教學前後對學 習者學習動機的影響。第二部分,為排除兩組在前測的差異以及對後測成績的影 響,將測驗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教學模式作為自變項,前測分數為共 變項,後測分數作為依變項,比較兩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的學習動機轉變 是否有所差異。第三部分,分析質化資料檢驗教學前後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 學習動機的影響。

一、前後測相依樣本 t 檢定:

分別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後測分數進行相依樣本 t 檢定,自變項為前後 測,而依變項為「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的分數,檢驗教學前後

58

3.70 .001***

後測 129.74 13.54 123.84 12.66

***p<.001

考驗結果,實驗組前測動機與後測動機的差異達顯著性的顯著水準(t=4.98, df=37, p<.001),前測分數(121.42)與後測分數(129.74)是不同的。控制組前測動機 與後測動機的差異也達顯著性的顯著水準(t=3.70, df=37, p<.001),前測分數(119.32) 與後測分數(123.84)是不同的。以上結果顯示,教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

*p<.05 **p<.01 ***p<.001

59

高學習動機群學生考驗結果,實驗組前測動機與後測動機的差異達顯著性的 顯著水準(t=2.59, df=13, p=.022<.05),前測分數(113.07)與後測分數(140.86)是不同的。

控 制 組 前 測 動 機 與 後 測 動 機 的 差 異 未 達 顯 著 性 的 顯 著 水 準 (t=.26, df=12, p=.801>.05),前測分數(134.15)與後測分數(134.77)是相同的。以上結果顯示,教學 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只有實驗組是顯著的。

中學習動機群學生考驗結果,實驗組前測動機與後測動機的差異達顯著性的 顯著水準(t=2.45, df=13, p=.029<.05),前測分數(119.64)與後測分數(125.79)是不同的。

控 制 組 前 測 動 機 與 後 測 動 機 的 差 異 也 達 顯 著 性 的 顯 著 水 準 (t=3.27, df=10, p=.008<.05),前測分數(119.09)與後測分數(125.64)是不同的。以上結果顯示,教學 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都是顯著的。

低學習動機群學生考驗結果,實驗組前測動機與後測動機的差異達顯著性的 顯著水準(t=3.76, df=9, p=.004<.05),前測分數(107.60)與後測分數(119.70)是不同的。

控 制 組 前 測 動 機 與 後 測 動 機 的 差 異 也 達 顯 著 性 的 顯 著 水 準 (t=4.12, df=13, p=.001<.05),前測分數(105.71)與後測分數(112.29)是不同的。以上結果顯示,教學 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都是顯著的。

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首先整理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量,並檢定兩組得分的組內迴 歸係數是否符合同質性假設,再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了解 iLMS 網路學習 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與 5E 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對高一學生基礎物理科學習動機 的影響差異。

1. 實驗組和控制組之前、後測描述統計

試題共有 35 題,主要包含六個向度:「自我效能」七題,「主動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