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 探討實驗組高學習成效群學生經過教學,概念學習成效是否與控制組 高學習成效群學生有顯著差異?

3. 探討實驗組中學習成效群學生經過教學,概念學習成效是否與控制組 中學習成效群學生有顯著差異?

4. 探討實驗組低學習成效群學生經過教學,概念學習成效是否與控制組 低學習成效群學生有顯著差異?

三、利用晤談等質性資料,探討兩組學生在學習動機與概念學習成效上之變化?

本章根據上一章研究結果與討論的內容,分二節加以闡述本研究的結論,第 一節是「研究結論」,主要在於說明本研究的結果;第二節是「建議」,根據研究 結論提出關於實施網路平台進行探究教學方面的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果以「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與「波的概念學習成 就測驗」作為前測與後測的研究工具,將所得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獲得研究成 果,以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作答結果進行相依樣本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輔 以學生上課的課堂紀錄單、上課錄影、錄音、網路討論等質性資料,分析以 iLMS

85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與只以 5E 探究方式進行教學,對高一學生基 礎物理科波的概念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差異及其表現情形。本節總結本 研究的發現,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結論。研究結論如下:

一、「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改變 1. 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顯示:

(1) 以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與只以 5E 探究方式進行教學,教 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都是顯著提升的。顯示探究式教學能有效提 升學習動機。而實驗組的前後測成績差異超出控制組許多,顯示以 iLMS 網路 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較能有效提升學習動機。

(2) 進一步探討高中低學習動機群教學前後的差異結果顯示,實驗組高學習動機 組學生考驗結果,教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只有實驗組是顯著提升 的。實驗組中學習動機組學生考驗結果,教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動機差異 都是顯著提升的。實驗組低學習動機組學生考驗結果,教學前後兩種教學模 式的動機差異都是顯著提升的。所以只有以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 教學,能同時在高中低學習動機群有效提升學習動機。

(3) 以上結果與過去蔡執仲(2007)、詹淨如(2012)、丁素雯(2008)、蔡執仲,

段曉林和靳知勤(2007)、陳智忠(2007)、陳佩渝(2012)、曾秀芬(2008)、 韓順興(2005)、蔡執仲和段曉林(2005)、施貴善(2005)、郭淑禎(2003)、 葉俊緯(2006)等人在採行 5E 探究式教學的研究中所指出,探究教學方法對 於學生在學習動機方面能有所提升的結論吻合。

2.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

(1) 學生在自我效能 SE、主動學習策略 ALS、科學學習價值 SLV 與成就目標 AG,

雖然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但仍有提升的現象;表現目標導向 PG、學習環

86

境誘因 LES,達到顯著水準。而總量表之F 值達到顯著水準,表示學生在排 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其後測分數會因教學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實驗組學生 的學習動機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2)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高中基礎物理學習領域學習動機量表」以前測分數作為 共變量,排除了前測的差異,經實驗處理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分數顯示實 驗組的後測平均數顯著高於控制組的後測平均數。

(3) 以上結果與過去蔡執仲(2007)、詹淨如(2012)、丁素雯(2008)、蔡執仲,

段曉林和靳知勤(2007)、陳智忠(2007)、陳佩渝(2012)、曾秀芬(2008)、 韓順興(2005)、蔡執仲和段曉林(2005)、施貴善(2005)、郭淑禎(2003)、 葉俊緯(2006)等人採用學生科學動機量表(SMTSL)的研究結果類似。與 黃健泉(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下有助於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類似。

3. 質性資料分析結果顯示:

(1)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自我效能 SE 部分都有改進,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 都認為經過自己探究思考來得到知識,更有信心把物理學好。

(2)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主動學習策略 ALS 部分都有改進,而實驗組學生 於網路討論區內的討論顯示,實驗組學生於小組內的討論比控制組踴躍許多,

更加懂得與同儕討論,能釐清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科學學習價值 SLV 部分都有改進,知道物理跟日 常生活是有關連的且有價值的;而實驗組學生在網路討論區內,可以即時看 到其他人討論的生活經驗連結,進而反思自己的生活經驗。

(4)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表現目標 PG 部分都有改進,兩組學生都體認到 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重點。而晤談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表現目標較不 會受到成績的影響。

87

(5)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成就目標 AG 部分都有改進,學生成就感普遍來 自於自己解題的突破,能力的提升。

(6) 透過探究,兩組學習動機之學習環境誘因LES 部分都有改進,兩組學生都認 為同學間的互動、師生互動、活動內容,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很大。實驗組所 表現出來的影響更是較控制組明顯,實驗組學生喜歡使用 iLMS 網路學習平 台進行探究的教學情境,顯現 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學習環 境誘因有較大的影響力。

(7) 透過探究的方式,學習動機明顯提升,且實驗組學生的反應較控制組學生明 顯強烈。

(8) 學生動手實作過的活動,印象比較深刻,且實驗組的上課錄影可以放置於網 路平台上,學生可以於課後任何時間上網觀看。

(9) 學生喜歡分組討論的上課模式,且相較於控制組學生是在課室內討論,實驗 組學生於網路討論區上的討論比較踴躍,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並提出意見,

進而進行反思自己想法與其他同學的異同。

(10) 兩組多數學生都建議多用探究方式上課,尤其是實驗組學生更是希望整個學 期都以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方式上課。

二、「iLMS 網路學習平台」對學生概念學習成效的改變 1. 相依樣本 t 檢定結果顯示:

(1) 以 iLMS 網路學習平台進行 5E 探究教學,與只以 5E 探究方式進行教學,教 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概念學習成效差異都是顯著提升的。

(2) 進一步探討高中低學習成效組的差異結果顯示,實驗組高、中、低學習成效 組學生考驗結果,教學前後兩種教學模式的成效差異都是顯著提升的。

88

(3) 以上結果與過去 Freedman(1997)、Barufaldi(1999)、蔡執仲(2007)、馬群 樺(2012)、林佳昌(2008)、陳智忠(2007)、楊子瑩,王國華和余安順(2006)、 蘇麗涼(2002)、唐國詩(1996)、侯正宏(1996)等人的研究發現,探究教 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結論類似。

2.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

(1) 學生在都卜勒效應、電磁波向度未達顯著水準。合計之 F 值未達顯著水準,

表示學生在排除前測分數的影響,其後測分數不會因教學方式不同而有所差 異。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2)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波的概念學習成就測驗」的電磁波部分分數,以前測分 數作為共變量,排除了前測的差異,經實驗處理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分數 顯示實驗組的後測平均數低於控制組的後測平均數。此結果與葉俊緯(2006) 的研究利用網路環境進行探究導向教學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 成效沒有明顯的影響類似。

3. 質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

(1) 都卜勒效應部分:根據學生的課堂紀錄單與討論,可以發現原本多數學生都 是以為車子靠近只有聲音會比較大聲,車子遠離聲音會比較小聲;經過探究 教學,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都卜勒效應,也明白了聲源與觀察者有相對運 動時,視頻率會有所不同。實驗組學生每個人都有透過網路平台,使用動畫 來感受車子靠近與遠離時的聲音頻率變化,所以感受較控制組學生深刻,學 習成效都卜勒效應部分後測成績上也比較高,此結果顯示探究教學加上網路 平台的幫助確實較能提升學生的概念學習成效。

(2) 電磁波部分:根據學生的課堂紀錄單與討論,可以發現原本多數學生知道的 電磁波只有微波、紅外線和紫外線,而且多半說不出其用途與特性,更是不

89

明白電磁波波譜排列的意義何在。研究者透過探究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思 考並找出合理分類電磁波的方法,並和科學家的波譜分類進行比較,學生透 過探究討論都可以明白波譜分類的原因與好處,對電磁波的記憶與了解有明 顯的提升。在電磁波單元教學時,實驗組學生於網路討論區上的討論非常踴 躍,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分類方式,雖然可以讓同學們比較每個人分類的 不同,但是該組學生似乎對此部分內容印象比較深刻,反而對於課本上科學 家波譜分類的記憶,比較沒那麼重視與印象深刻,所以學習成效後測成績上 的電磁波部分,反倒是控制組學生成績比較高。所以使用網路平台進行教學 時還是得隨時注意學生的回饋,適時提醒學生正確的科學概念。

綜合以上在實施教學後對於學生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的影響,並參照研 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質性資料,可以發現利用網路平台進行探究教學的過程中,善 用網路平台的功能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學生 在歷經探究實驗與討論學習後,更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我效能、主動 學習策略、科學學習價值、表現目標導向、成就目標、學習環境誘因方面都有所

綜合以上在實施教學後對於學生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上的影響,並參照研 究過程中所蒐集的質性資料,可以發現利用網路平台進行探究教學的過程中,善 用網路平台的功能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學生 在歷經探究實驗與討論學習後,更能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我效能、主動 學習策略、科學學習價值、表現目標導向、成就目標、學習環境誘因方面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