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心得,提出在教學與未來研究方面的相關建議,分別說明如 下:

壹、教學方面

一、根據不同集群與能力值受試者的數與量分年細目概念 ISM 圖,進行統計分析 檢定的結果發現,其 ISM 圖的相似性係數皆達顯著差異,顯示教師可以根據 學童在各概念上的精熟程度進行分群,或是根據學童的能力值進行分組,以 方便補救教學的實施。

二、將個人化的數與量分年細目概念 ISM 圖和專家做比較,可針對概念間該存在 卻尚未存在的指向關係進行補教教學與個別輔導,以加強學童在各概念間的 學習與相互連結。

三、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童在數與量分年細目概念的認知結構,但藉由 紙筆測驗後的結果,教師亦可了解學童在各類型試題上的解題表現。經由這 些蛛絲馬跡的觀察,可以讓教師對於學童學習數學時的認知知識有更進一步 的了解,教師從學童學習情形上所得到的訊息越多,對教師的教學影響也越 大 (Carpenter, Fennema, Peterson, Chiang, & Loef, 1989)。以本研究為例,發 現低能力值學童在應用問題上的解題表現尤其不理想,顯示低能力值學童在 解題時僅止於機械式的計算,對於文字題語意的理解不足,因而引發解題上 的困難。劉秋木 (1996) 指出,學童良好的計算能力並不能保證在應用問題 上有良好的表現,學童沒有把適用算法的情境和計算方法做連結是原因之 ㄧ。研究者於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亦有如是之發現,因此,如何引導學童將 日常生活情境與學校的數學學習相結合,將是教師在教學上的一大課題。

四、學習者能夠主動參與建構知識的學習過程,依據既有的先備知識作基礎,將 新學習連結到舊知識之上,統整調和成為一個有組織、有系統、有階層的認

知結構,便足以構成有意義的學習。實施有意義的學習,才是達成終身學習 理想的最佳途徑 (余民寧,1997;Ausubel, 1963)。因此,在了解學童學習數 學概念的認知結構後,如何強化學童新舊知識間的連結,進而引導學童主動 參與建構知識的學習,達到有意義的教學與學習,亦是教師在教學上的一大 目標。

貳、未來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應用 BILOG-MG 軟體分析全體受試者的能力值、應用 fcut 軟體以全 體受試者在各概念的精熟程度為依據進行分群,以比較不同集群與能力值受 試者個人化 ISM 圖的異同,未來還可找出其他更具代表受試者特性的指標進 行分組或分群。

二、根據模糊理論所進行的集群分析方法很多,本研究應用 Bezdek (1981) 的目 標函數法將受試者進行分群,未來還可以應用不同的方法作為分群的依據。

三、本研究所應用的資料僅限於模糊關係矩陣,有關模糊化的資料型態頗多,未 來研究可根據不同的糢糊化資料,發展出適合的 ISM 分析方法並加以應用。

四、本研究在應用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將模糊關係矩陣 選取α =.60進行截矩陣運算後,再進行 ISM 分析。α 值的選取會影響 ISM 圖,然而α 值的選取標準為何,目前尚無定論,仍是一個尚待探討的議題。

五、在心理計量學上,對於知識或概念間從屬關係程度的計算方法很多,本研究 以察覺的模糊邏輯模式測量,應用於知識或概念從屬關係程度之描述,是否 有更適合的計算方法,可成為未來研究進一步加以探討的主題。

六、本研究應用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法,了解受試者個人化數與量分年 細目概念的認知結構,未來還可利用其他研究方法分析,並進行不同研究方

七、在認知結構的分析方面,本研究是以概念為單位,未來還可以試題或解題規 則等為單位,進行認知結構的分析。

八、在研究主題方面,可分析其他年級及其他數學主題的認知結構,使各年級和 各主題間成為一個連貫的研究,以作為教材編輯的參考依據。

九、未來研究亦可進行電腦化線上施測系統與施測結果分析的開發,以迅速且有 效地呈現受試者個人化的認知結構,不但有利於學童進行自我檢測評量,亦 可幫助教師進行認知診斷的分析。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1989)。模糊數學入門。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王念慈(1998)。國小一、二、三年級學童液體量與重量守恆概念發展之教學效果的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支毅君(1996)。我國國小學生估算概念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7,1-51。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朱國明(2001)。線上分析系統運用於住宅產品模糊分類模式之研究。住宅學報,

10(2),107-125。

江淑卿(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特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民寧(1991)。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1)—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6),

13-18。

余民寧(1992a)。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2)—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9(1),

5-9。

余民寧(1992b)。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3)—試題反應模式及其特性。研習資訊,

9(2),6-10。

余民寧(1992c)。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4)—能力與試題參數的估計。研習資訊,

9(3),6-12。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李名昌(1994)。交通違規記點點數配置與處罰措施之研究—模糊聚類分析之應 用。警專學報,1(7),257-277。

吳光耀(1993)。乏晰聚類分析—以台灣靈芝分類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

阮亨中、吳柏林(2000)。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台北市:俊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汪青云(1998)。ISM方法的軟件開發及其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江西師範大學學 報(自然科學版),3,252-258。

吳柏林(1996)。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模糊邏輯與模糊統計分析。中國統計通訊,

7(11),14-30。

吳柏林(2005)。模糊統計導論:方法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李威進、李茂能、楊德清(2005)。完成九年一貫第一階段學童數常識表現之研究。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8,61-78。

李貞慧、葉啟村(2003)。低年級學童使用數的分解紀錄對解決加減問題效性之研 究。南師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7(2),9-31。

林邦傑(1981)。集群分析及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4,31-57。

林志聰(1997)。模糊集群分析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上市及上櫃商銀企銀之經營績 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

林原宏(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探討。

測驗統計年刊,4,47-69。

林原宏(2001)。模糊理論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 文發表會論文集。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林原宏(2003)。fcut軟體[軟體和說明]。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原宏(2004)。測驗與評量。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頁265-303)。台北市:

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林原宏(2005a)。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與心理研 究,28(1),161-183。

林原宏(2005b)。模糊集群。教育研究,138,142-143。

林原宏(2007)。模糊理論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之回顧。量化研究學刊,1(1),

53-84。

林原宏、游森期(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解題規則階層分析及其結構圖比較之探 究。測驗學刊,53(2),239-260。

林清山(1985)。群聚分析的理論和統計方法以及應用群聚分析的實徵性研究。測 驗年刊,32,155-180。

林靖宇(2006)。學生上課睡覺的解釋結構模型研究。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1,67-69。

林福來(1999)。教學思維的發展:整合數學教學知識的教材教法(3/3)。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511-S-003-001)。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 育學刊,4(2),161-196。

林慧麗(1991)。幼兒解答乘除問題的策略。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政秀(1994)。聚類式模糊迴歸分析。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淑梅(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研究。國立台中教 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順雄(2007)。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取向的分數加法概念診斷。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 復(2003)。教育視導網路化之需求評估與發展策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碩士論文。

許天維、林原宏(1994)。詮釋結構模式(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的理論與應 用簡介。國教輔導,34(1),31-35。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8(2),1-31。

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2,59-75。

張健邦(1993)。應用多變量分析。台北市:文富出版社。

張淑怡(1995)。加減問題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個案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怡(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容量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 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許清陽(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字常識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紹銘(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等量公理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探討。國 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鈿富、孫慶珉(1993)。學習成就評量與模糊模式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67(上),57-73。

莊維展(2001)。國小學童估量能力之研究分析—以高高屏三縣市五年級學童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碩珮(2006)。網路結構分析方法於通路夥伴關係管理之研究—以台灣汽車產業 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甯自強(1992)。兒童的「整數詞」意義。論文發表於第八屆科學教育年會。高雄 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甯自強(1993)。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 )Ⅰ —「數概念」類型研究( )Ⅰ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2-0111-S-023-001)。

黃孝雲(1999)。改良式懲罰性模糊集群分析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 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國亮(1995)。模糊理論應用於集群分析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系碩士論文。

黃湃翔(2002)。徑路搜尋法在高中學生物理學科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教育與

社會研究,4,1-33。

溫坤禮(1994)。利用模糊聚類分析做汽車自動辨識及監控之研究。建國學報,13,

溫坤禮(1994)。利用模糊聚類分析做汽車自動辨識及監控之研究。建國學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