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結論與研究限制,提出下列建議以為研究參考。

一、加減法文字題教學

歸納不同能力值受試者的概念結構 ISM 圖,分析其共有的基本概念與最高 層次的概念,並配合概念間的連結指向,可作為課程規劃之架構,或是教學流 程之參考。

教師可藉由學童ISM圖的表現,瞭解學童學習狀況及學習困難所在,進而施 予最適切的補救教學;不同能力值的學童,在加減法文字題概念結構有顯著的差 異,教師若能瞭解學童其概念連結的關係與差異,給予適當之幫助,將有助於提 升學童的加減法文字題概念結構愈趨近於專家的概念結構。

本研究之受試者中,概念 3 (合併型) 多為最低層級概念,但亦有部份低能 力受試者並非如此,針對這些受試者,建議教學者應先協助其對概念 3 (合併型) 的理解與掌握,以作為其他概念學習之基礎;其次,能力愈低的受試者其概念 階層數愈少,且上層的概念數多於下層的概念,顯示其上層概念對低能力者而 言,同屬困難且不甚理解之概念,建議教學者參考專家之概念結構,由下往上 逐一施行不同概念之補救教學,期望學童能逐步學習、精熟各加減法知識概念。

二、深入各類型加減法未知量的研究

本研究以各類型加減法概念結構為研究領域,未來研究建議可深入做以各類 型加減法未知量為知識概念單位的研究,以期能讓各類型加減法概念有更完整、

清晰的脈絡。

三、應用於不同學科領域或概念之適用性研究

本研究僅以國小低年級學童的加減法文字題概念結構為研究領域,未來的研 究擬可就數學科不同概念或不同學科領域進行研究。

四、開發易操作的電腦執行軟體

建議未來的研究者研發更完整且易操作的程式,系統可自行繪製學童ISM 圖、計算相似性指數,亦期望能伴隨診斷訊息、補救教學等的功能,幫助老師更 容易瞭解學童學習困難的癥結所在,以謀求補救方法。

五、其他概念結構圖分析方法論之比較

本研究應用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分析法進行概念結構圖之探究,未來研究 可針對其他知識概念結構圖分析方法,進行方法論的比較。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 (1992)。模糊數學入門。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王素賢 (2004)。高中數學科補救教學教材設計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未出版。

王瑋樺 (2001)。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加法文字題解題歷程與補救教學 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古明峰 (1998)。加減法應用題語文知識對問題難度之影響暨動產態評量在應用 問題之學習與遷移歷程上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391-420。

古明峰 (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新竹師 院學報,12,1-25。

江淑卿 (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呂玉琴 (1997)。國小低年級學生對加減法文字題的了解。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科 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5-361。

呂玉琴譯 (1988)。Thomas P. Carpenter 著 (1985) 。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

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 (8, 9),17-29。

宋德忠、林世華、陳淑芬、張國恩 (1998)。知識結構的測量:徑路搜尋法與概 念構圖法的比較。教育心理學報,30,123-142。

何承諭 (2003)。模糊空間互動模式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李玉貞 (2008)。應用模糊詮釋結構分析國小一年級數與量分年細目之概念次序 結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李家豪 (2005)。以結構整合觀點探討組織設計模式—以 I.S.M.為分析工具。私立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未出版。

李敦仁、余民寧 (2007)。學習表現的知識結構評量研究:以「教育統計學」學 科知識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 (4),113-148。

余民寧 (1991)。試題反應理論介紹 (一) :測驗理論的發展趨勢。研習資訊,8 (6),13-18。

余民寧 (1992a)。試題反應理論介紹 (二) :基本概念與假設。研習資訊,9 (1),

5-9。

余民寧 (1992b)。試題反應理論介紹 (三) :試題反應模式及其特性。研習資訊,

9 (2),6-10。

余民寧 (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林曉芳、蔡佳燕 (2001)。國小學生數學知識結構認知診斷評量之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4,263-302。

林美惠 (1997)。題目表徵型式與國小二年級學生加減法解題之相關研究。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林原宏 (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探 討。測驗統計年刊,4,47-69。

林原宏 (2004)。測驗與評量。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 (pp.265-303) 。臺北 市: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林原宏 (2005)。模糊取向的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育與心理 研究,28,161-183。

林原宏、游森期 (2006)。次序理論取向的解題規則階層分析及其結構圖比較之 探究。測驗學刊,53,239-260。

林淑玲 (1999)。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對「比較類」加減應用題解題表徵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曉芳 (2001)。知識表徵與概念學習之研究—以路徑蒐尋網路分析為評量工 具。教育與心理研究,24,229-262。

紀順雄 (2007)。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取向的分數加法概念診斷。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祝淑梅 (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施杏芬 (2008)。國小三年級數與量階層結構分析-模糊邏輯之詮釋結構模式探 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翁嘉英 (1987)。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認知歷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涂金堂 (2000)。徑路搜尋法在知識結構測驗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3,

275-306。

涂金堂 (2002)。國小學生數學文字題知識結構之評量。教育與心理研究,25,

369-399。

涂金堂 (2007)。國小學生數學文字題問題結構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屏 東教育大學學報,26,101-136。

許天維、林原宏 (1994)。詮釋結構模式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的理論 與應用簡介。國教輔導,34 (1) ,31-35。

許琇皙 (1999)。國小低年級師生在加減法圖形表徵的認知對照。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許惠芳 (2008)。國小二年級學童數與量分年細目概念結構圖之模糊取向分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許澄宇 (1992)。利用模糊理論架構電腦整合生產管理系統中的生產規劃模式。國立臺 灣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莊宗霖 (2008)。認知診斷測驗分析即時服務系統之發展與探討。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莊凱翔 (1997)。以模糊神經網路辨識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之信號波形。國立臺 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曹書豪 (2008)。植基於數學學習領域分年細目之網路施測與認知診斷系統。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立倫 (2000)。兒童解答數學文字題的認知歷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陳世杰 (2005)。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數學文字題解 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陳世和 (2006)。以模組化設計與市場區隔發展產品族之研究--以自行車產業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縣,未出版。

陳紹銘 (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等量公理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探討。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陳敏彥 (2008)。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童幾何概念階層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陳嘉甄 (2001)。國小學童自然科知識結構之測量。教育與心理研究,24,327-344 黃美盼 (2005)。整數加減法文字題知識結構與認知型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黃湃翔、江新合、洪振方 (2007)。知識結構網路表徵分析之研究-高一基礎力 學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2,79-104。

楊美伶、蔣治邦 (1990)。國民小學數學科加減法教材關鍵字之分析研究。國教 學報,3,109-127。

楊雅惠 (2004)。專家與生手輔導知識結構之測量。教育與心理研究,27,823-844。

葉雪梅 (1990)。國小兒童對「比較」類應用問題的解題行為。 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塗振洋 (2001)。路徑蒐尋網路分析在教學上評量的應用-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 天文概念上的學習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367-392。

蔣治邦 (1993)。中年級學童解決加減文字題能力之探討:多餘資訊與兩步驟問 題。科學教育學刊,1,189-212。

蔣治邦 (2001)。中年級學童「部份─全體」運思的發展:文字題選圖與解題作 業表現的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3,239-254。

蔣治邦、鍾思嘉 (1991)。低年級學童加減概念的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4,

35-68

鄧少林、蔣治邦 (1994)。三、五年級學生對比較應用問題的分類。國教學報,6,

97-114

蔡秉燁 (2007)。促進理解的認知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毅興 (1990)。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謝毅興 (1990)。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