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答對題數相同反應組型不同之 ISM 圖比較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答對題數相同反應組型不同之 ISM 圖比較

傳統的測驗計分方式大多以答對分數之高低來表示受試者的能力,答對題 數相同的受試者,則視為具有相同的能力值,但此論點卻未必能真實反應受試 者之真正能力,也無法解釋其反應組型不同時之差異。而試題反應理論雖能提 供受試者之能力值,但對於受試者之知識結構卻無法呈現。因此,本研究以答 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不同能力組受試者為例,進行加減法文字題概念 的 ISM 圖繪製,並藉此說明本研究分析方法之特色。

壹、一年級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 ISM 圖比較

從一年級受試者之高、中、低三組不同能力值組中各隨機選取兩位答對題 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即1D11D21E11E21F11F2等六位受 試者,其答題情形如表 4-2 所示。

表 4-2 一年級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的受試者之答題情形

組別 受試者

代 號

答對

題數 能力值 反應組型

高能力組 1D1

1D2 20 1.17089 1.04558

11110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0111111 中能力組 1E1

1E2 15 -0.63177 -0.42011

010110011111110111101 001001111101101111111 低能力組 1F1

1F2 11 -1.01484 -1.13730

110000101010010110111 000011001011101110101 簡化

依照 SAS/IML 矩陣之演算,所得之模糊關係矩陣如附錄四所示,再將模糊

一、高能力組的受試者

依據圖 4-9 所示,1D1受試者與1D2受試者之概念階層結構相似,不僅概念 結構階層數相同,各概念所在階層位置亦相同,概念間連結指向也大同小異;

唯一不同之處,是1D1受試者的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與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之 間無關聯指向,而1D2受試者的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則是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的 下位概念。整體而言,1D11D2兩位受試者的共同點是合併型是最易達精熟的 概念,而比少型比較則是最難達精熟的概念。

5

4

6

7 1

2

3

1D1受試者 1D2受試者

圖 4-9 1D11D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高能力組) 二、中能力組的受試者

依據圖 4-10 所示,1E1受試者與1E2受試者的概念階層結構頗有差異,相同 之處是概念 3 (合併型) 同為最低層級概念,而概念 4 (比多型比較) 與概念 5 (比 少型比較) 則同為最高層級概念;不同之處有三:一是概念結構階層數不同,1E1

受試者的概念 ISM 圖分為 4 個階層,而1E2受試者的概念 ISM 圖則分為 3 個階 層;二是概念間的連結指向也有所差異,1E1受試者概念 5 (比少型比較) 的下位 概念僅有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與概念 3 (合併型) ,而1E2受試者概念 5 (比少型 比較) 的下位概念卻包含了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概念 6 (添加型等化) 、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與概念 3 (合併型) 共五個概念;三是1E1

受試者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為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的下位概念,1E2受試者的 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與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則並列於第二階層。綜上所述,發 現1E1受試者與1E2受試者最大的不同在於,1E1受試者在精熟比少型比較這個概 念前,是以拿走型改變與合併型為的下位概念,而1E2受試者在精熟比少型比較 這個概念前,則以添加型改變、拿走型改變、添加型等化、拿走型等化與合併 型為下位概念。

5 4

6 7

1 2

3

1E1受試者 1E2受試者

圖 4-10 1E11E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中能力組) 三、低能力組的受試者

依據圖 4-11 所示,1F1受試者與1F2受試者之 ISM 圖大致相似,同分為二個 階層,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位於第一階層,且為概念 4 (比多型比較) 、概念 5 (比 少型比較) 的下位概念;但1F1受試者概念 3 (合併型) 位於第一階層,且為概念 4 (比多型比較) 的下位概念,而1F2受試者的概念 3 (合併型) 則與其他概念並列 於第二階層。綜上所述,發現1F1受試者與1F2受試者最大的差異在於,1F1受試 者在精熟比多型比較這個概念前,先精熟拿走型改變與合併型這二個概念,而 1F2受試者在精熟比多型比較這個概念前,則只先精熟拿走型改變這個概念。

1F1受試者 1F2受試者 圖 4-11 1F11F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低能力組)

貳、二年級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 ISM 圖比較

從二年級受試者之高、中、低三組不同能力值組中各隨機選取兩位對題數 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受試者,即2D12D22E12E22F12F2等六位受 試者,其答題情形如表 4-3 所示。

表 4-3 二年級答對題數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的受試者之答題情形

組別 受試者

代 號

答對

題數 能力值 反應組型

高能力組 2D1

2D2 20 1.60171 0.89813

111011111111111111111 111101111111111111111 中能力組 2E1

2E2 18 -0.0807 -0.12465

011101111101111111111 101101111111011111111 低能力組 2F1

2F2 11 -1.45914 -1.38099

001100011110100001111 011011100011010010101 依照 SAS/IML 矩陣之演算,所得之模糊關係矩陣如附錄四所示,再將模糊 關係矩陣以α =.55進行截矩陣,2D12D22E12E22F12F2六位受試者 之概念屬性截矩陣分別為2A 、D1 2A 、D2 2A 、E1 2A 、E2 2A 、F1 2A ,其矩陣資F2 料如下:

2 1

型改變) 與概念 6 (添加型等化) 之間並無關聯指向。綜上所述,對2D1受試者而 言,拿走型等化與添加型改變屬同位概念,而對2D2受試者而言,拿走型等化 與添加型改變則屬上下位概念;整體而言,2D12D2兩位受試者的共同點是合 併型是最易達精熟的概念,而比多型比較則是最難達精熟的概念。

2D1受試者 2D2受試者

圖 4-12 2D12D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高能力組) 二、中能力組的受試者

依據圖 4-13 所示,2E1受試者的 ISM 圖分為六層,而2E2受試者則分為五 層,第一階層皆為概念 3 (合併型) ,最高階層也同為概念 4 (比多型比較) ;較 大的不同在於2E1受試者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位於第四階層,概念 5 (比少型比 較) 位於第五階層,且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是概念 5 (比少型比較) 的下位概 念,而2E2受試者的概念 5 (比少型比較) 與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則並列於第四 階層。綜上所述,對2E1受試者而言,比少型比較與拿走型等化屬上下位概念,

而對2E2受試者而言,比少型比較與拿走型等化則屬同位概念,且其最易達精熟 的概念與最難達精熟的概念與2D1受試者及2D2受試者相同,分別為合併型與比 多型比較。

5 4

6 7 1 2

3

2E1受試者 2E2受試者

圖 4-13 2E12E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中能力組) 三、低能力組的受試者

依據圖 4-14 所示,2F1受試者的 ISM 圖分為三層,而2F2受試者則分為四 層,第一階層皆為概念 3 (合併型) 與概念 6 (添加型等化) ,最高階層也同為概 念 4 (比多型比較) 與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較大的不同在於2F1受試者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概念 5 (比少型比較) 與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並列於第二階層,

且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與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之間無關聯指向,而2F2受試者 的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與概念 5 (比少型比較) 並列於於第三階層,且為概念 2 (拿走型改變) 的上位概念,另外,概念 1 (添加型改變) 是概念 7 (拿走型等化) 的下位概念。整體而言,合併型與添加型等化是兩位受試者最易達精熟的概念,

而比多型比較與拿走型等化則是最難達精熟的概念,與高、中能力值受試者較 大的不同在於,對高、中能力值受試者而言,拿走型等化並不特別難達到精熟,

但低能力值受試者對拿走型等化這個概念則較難達到精熟的程度。

5 4

6 7

1

2 3

2F1受試者

2F2受試者 圖 4-14 2F12F2受試者之加減法概念 ISM 圖 (低能力組)

第三節 不同能力值組間受試者及其與專家的 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