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 議

根 據 本 研 究 結 果 與 結 論 , 提 出 下 列 各 項 建 議 , 以 供 體 育 教 師 、 師 資 培 育 單 位 及 研 究 者 進 行 後 續 研 究 之 參 考 。

一、對體育教師的建議

(一)體育教師應瞭解與檢視自己的課程價值取向

教 學 本 身 是 一 種 信 念 的 傳 遞 過 程 , 教 師 所 持 有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與 教 學 理 念 會 影 響 其 對 課 程 與 教 學 的 決 定 。 因 此 , 教 師 應 檢 視 自 我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 適 時 的 自 我 省 思 與 運 用 , 作 為 修 正 或 改 革 教 學 的 參 考 。

(二)體育教師應充實體育教學與課程規畫的專業能力

九 年 一 貫 課 程,重 視 的 是 培 養 學 生 能 帶 著 走 與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教 師 需 有 彈 性 調 整 與 規 畫 課 程 與 教 學 的 專 業 能 力 及 抉 擇 權 , 端 賴 體 育 教 師 自 我 充 實 且 不 斷 進 修 才 能 勝 任 。

二、對師資培育單位的建議

(一)推廣健康與體育課程教學在職教師進修研習活動

教 師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影 響 其 課 程 決 定 , 而 研 究 者 發 現 眾 多 擔 任 健 康 與 體 育 的 在 職 教 師 , 並 未 修 過 這 門 體 育 課 程 或 瞭 解 自 己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 因 此 , 期 望 教 育 行 政 或 師 資 培 育 單 位 , 能 持 續 推 廣 健 康 與 體 育 課 程 之 相 關 研 習 活 動 。

(二)師資培育單位應注重並落實職前教育訓練

國 小 教 育 是 學 生 基 礎 教 育 的 搖 籃,鼓 勵 學 生 多 元 體 育 活 動 的 參 與 學 習,師 資 培 育 機 構 若 能 將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理 論 納 入 課 程,將 有 助 於 教 師 未 來 在 健 康 與 體 育 領 域 課 程 教 學 時,能 省 思 自 我 的 教 學 信 念 及 課 程 教 學 , 充 分 發 揮 最 完 善 體 育 教 學 的 功 能 。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參與者方面

未 來 研 究 者 除 了 可 對 不 同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之 教 師,做 類 似 深 入 的 研 究 外 , 若 時 間 及 研 究 參 與 者 許 可 , 亦 可 同 時 針 對 兩 位 不 同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的 體 育 教 師 或 不 同 學 習 背 景 ( 如 體 育 系 、 非 體 育 系 ) 的 教 師 進 行 相 關 的 研 究 , 並 比 較 其 差 異 , 瞭 解 體 育 教 師 價 值 取 向 與 課 程 決 定 的 相 互 關 係 。

(二)研究主題方面

本 研 究 僅 針 對 個 案 教 師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與 課 程 決 定 加 以 探 討 , 期 望 未 來 能 有 健 康 課 程 方 面 之 相 關 研 究 資 料 , 針 對 健 康 與 體 育 課 程 教 師 的 價 值 取 向 進 行 深 入 研 究,使 相 關 主 題 能 有 更 進 一 步 的 發 展 。

另 一 方 面,有 關 於 教 師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對 學 生 各 學 習 層 面 的 影 響 與 分 析,學 生 的 學 習 情 形 與 互 動 後 所 產 生 的 價 值 觀,不 論 在 廣 度、深 度 或 質 量 方 面 尚 顯 不 足,因 此,未 來 這 個 相 關 主 題 也 是 值 得 努 力 去 研 究 與 發 展 的 。

(三)研究時間方面

本 研 究 只 做 一 學 期 長 期 性 的 研 究,因 此,研 究 參 與 者 所 教 授 的 課 程 安 排 與 教 材 內 容 的 項 目,會 因 觀 察 時 間 長 短 而 有 所 影 響 , 所 呈 現 的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也 會 有 所 異 同,因 此,以 相 同 的 節 數 與 單 元 來 加 以 觀 察 分 析,或 許 結 果 也 會 不 同。故 未 來 除 了 可 做 更 長 期 性 , 如 一 ~二 年 的 相 關 研 究 ; 也 可 針 對 不 同 的 單 元 , 以 相 同 的 授 課 節 數 , 來 探 討 其 體 育 課 程 價 值 取 向 暨 課 程 決 定 。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秀梅(2002)。中學職前與實習體育教師課程價值取向比較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春堎(1998)。彰化縣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暨課程決定之調查研究。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振鷟、林逢祺、邱坤錦、蘇永明(1998)。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臺灣商務。作者。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

桂冠。

李勝雄(2001)。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桂枝(1995)。國民小學教師體育教學決定影響因素之決定。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建宏(1998)。載於許義雄等著,體育課程模式(頁21-48)。運動教育與人 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林建谷(2004a)。體育課程價值取向對國小體育教學的啟示。國教輔導,43

(3),7-22。

林建谷、王老師(2004b)。一位國小教師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研究。論文發表 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體育學系主辦之「九十三年體育課程改革與教學創 新」學術研討會,台中。

林義男(1978)。我國國中學生價值取向之研究。輔導學報,1,291-343。

林寶山(1993)。台灣地區課程發展及實施現況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連煌(1978)。價值教育之新方法—價值澄清(上)。師友,133,2-5。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麗文。

洪崇鋒(2003)。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課程決定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1999)。N. K. Denzin 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智。

張春秀(1998)。載於許義雄等著,體育課程理論(頁1-19)。運動教育與人 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秀(2000)。體育教師課程價值取向對學生學習思考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

作者。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 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郭玉霞(1995)。教育實習課程的安排與準教師的思考--一所師範學院四年級 準教師的個案研究。台中市:瑞和堂。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高雄:復文。

郭為藩(1990)。價值理論及其在教育學上的意義。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編),教育原理(頁139-179)。高雄:復文。

陳玉枝(2000)。系統觀察法。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發展中心主編 學校體育研究法。台北市:教育部。

陳伯璋(1987)。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黃光雄(主譯)(2002)。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 嘉義:濤石。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金柱(2001)。九年一貫體育教學研究新知分享-教師對身體活動與適能教學 態度之調查研究。花師院刊,37期,19-26。

黃建一、莊明貞(譯)(1987)。價值與教學。高雄:復文。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 究:方法與實例(頁1-44)。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炳煌(譯)(1981)。R. W. Tyler 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台北:桂 冠。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貞雄(1997)。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復文。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金香(1997)。台北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2)。台北:巨流。

二、英文部分

Behets, D. (2001). Value orient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144-154.

Chen, A., & Ennis, C. D. (1996). Teaching value-laden curriculua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5, 338-354.

Cothran, D. J., & Ennis, C. D. (1998). Curricula of mutual worth: Comparisons of students'and teachers' curricular goal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7, 307-326.

Eisner, E. W. & Vallance, E. (1974). Five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Their roots and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 W. Eisner, E. W. &

Vallance, E. Conflicting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1-18. Berkeley, California: McCutchan.

Ennis, C. D. (1992). Curriculum theory as practiced: Case studies of operationalized value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358-375.

Ennis, C. D.(1994). Urban secondary teachers' value orientations: Social goals for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0, 109-120.

Ennis, C. D., & Chen, A.(1993). Domain specifications and content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revised value orientations inventor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 436-446.

Ennis, C. D., & Chen, A. (1995). Teachers' value orientations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 setting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6, 41-50.

Ennis, C. D., & Hooper, L. M. (1988).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s. Curriculum Studies, 20, 277-280.

Ennis, C. D., & Zhu, W.(1991). Value orientations: A description of teachers'

goals for student learn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 33-40.

Ennis, C. D., Mueller, L. K., & Hooper, L. M.(1990).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value orientations on curriculum planning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60-368.

Erickson, F. (1984). 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hy ”ethnographic” ?

Anthropology

Education Quarterly, 23, 11-24.

Jewett, A. E., & Bain, L. L.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dison, WI: C. Brown and Benchmark.

Liu, H. Y. (2001) . A descriptive study of value orient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R.O.C.. (PQDD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AAT

3014787)

附錄一 使用量表同意書

附錄二 使用訪談問卷同意書

附錄三 「體育教師價值取向Q技術」正式題目

學科精熟取向

M01 使學生精熟各項運動技能與相關知識。

M02 教導學生運動技能與相關運動規則與策略。

M03 依據學生的運動技能表現,評定體育學習成績。

M04 指導學生正確有效地練習運動技能。

M05 指導學生練習課堂中所教的運動技能與體適能活動。

M06 指導學生了解運動技能與體適能活動有助於個人的健康生活。

M07 指導學生欣賞傑出的運動技能與體適能表現。

M08 鼓勵學生從技能學習、運動比賽與體適能活動中得到健康生活。

學習歷程取向

L01 使學生有能力自行學習各項運動技能。

L02 循序漸進系統化的設計體育教學內容。

L03 依據學生如何學習新的運動技能。

L04 指導學生分析動作技能。

L05 指導學生找出個人最佳的運動方式。

L06 指導學生分析自己動作表現的正確情形。

L07 指導學生觀察同學的動作,以及改善個人的動作表現。

L08 指導學生運用各種動作技能,解決運動中的困難。

自我實現取向

S01 透過體育活動發揮學生的潛能。

S02 安排學生喜歡並符合他們能力的體育活動。

S03 教導學生依自己的能力選擇體育學習目標。

S04 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體育活動,以促進對自我的了解。

S05 教導學生在運動中盡其所能以發揮潛能。

S06 鼓勵學生勇於參與班級的體育活動以表現自我。

S07 鼓勵學生嘗試困難的活動,以便更了解自我的能力

S08 教導學生運用自我測驗的方法,以確認自己的優缺點。

附錄三 「體育教師價值取向Q技術」正式題目(續)

社會責任取向

R01 透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等社會技巧。

R02 指導學生以合作方式解決體育課中的困難。

R03 指導學生認識團隊比賽中「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R04 教導學生如何在運動比賽中,與隊友合作達成致勝目標。

R05 要求學生與不同能力的同學一起進行運動練習。

R06 引導學生思考運動規則的公平性。

R07 教導學生遵守各項運動規範。

R08 要求學生在團隊比賽中,善盡自己的責任。

生態整合取向

E01 指導讓學生了解個人、社會與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E02 指導學生在個人運動能力表現與團體目標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 E03 指導學生在比賽中充分有效地運用每個隊友的能力。

E04 引導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尋找對自己有益的體育活動。

E05 引導學生欣賞和愛護運動週遭的自然環境。

E06 教導學生尊重各族群的體育運動文化。

E06 教導學生尊重各族群的體育運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