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的建議

(一)營造具有社會支持的學校組織氣氛

本研究發現,教師知覺到學校的社會支持越高(包含教師間社會支持及校長 關懷領導),越會展現組織公民行為。因此,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台東縣教育 處)應設法營造學校的社會支持系統,使教師能時常聚在一起分享、討論教學工 作上的經驗與心得,進而解決問題。如:辦理或成立各種教師成長社團(教師研 習活動、讀書會、教學研究會等),讓教師相互學習、激勵與成長,增進自己的 專業能力;在校內設置教師休息或交誼場所、舉辦各項文康活動(球賽、戶外旅 遊活動等),增加教師之間情感交流的機會(巫惠貞、巫有鎰,2001)。而校長也 應多採用關懷式領導,與教師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工作 經驗與資源的分享),並暢通溝通管道,以開放民主的態度,鼓勵教師參與決策,

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來決定學校重要決策,讓教師覺得學校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組 織,這都有助於營造出具有社會支持的學校組織氣氛,進而提高教師的組織公民 行為。

(二)強化教師的內控信念

本研究發現,教師的內控信念愈高,越會展現組織公民行為。因此,學校及 教育行政單位除了應繼續舉辦提升教師教學智能的研習課程之外,也應持續辦理 強化教師內控信念的研習課程或活動,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或案例,以改善教師 努力教學的動機,並使教師在面臨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活動時,能有足夠的能力與 信心來做好教學工作(楊賀凱、黃毅志,2009),如此,不僅能提高教師的組織 公民行為,更能提昇學校教育的品質與效能。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認同

近年來的教育政策改革雖然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但同時也要求教師提昇自 己的能力,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教育環境與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得 親師之間的衝突頻傳,再加上媒體的報導與渲染,這不僅傷害了教師的社會形 象,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更會負面影響教師的專業認同(沈水木,1995;

孫志麟,2001;蔡琇韶,2003)。而本研究發現,教師的專業認同越高,越會展 現組織公民行為。因此,為了學校的效能,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應致力於提高教 師的專業認同。具體的作法如:公開表揚優良教師並善用行銷策略,不僅可激勵 教師士氣,更可提昇教師的社會形象;增加國小教師員額編制,持續改善教師工 作條件,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以提昇教師的服務熱忱與教育的品質(黃彥超、

翁福元,2009);建立小學教師分級制度,暢通教師的升遷管道,讓教師在學校 行政體系的升遷管道之外,能有教學專業上的生涯發展方向,這不僅可提昇教師 的需求層次,而在教師依循分級制度逐級而上的過程中,更能獲得專業肯定,達 成自我實現(巫惠貞、巫有鎰,2001)。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範圍方面:

本研究僅以台東縣國小教師為主,研究結果的推論受到地區性的限制。未來 的研究可將研究對象擴大至全國的國小教師,乃至於幼教、國中、高中職、及大 專等,使研究結果更具推論性與代表性。

(二)在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試圖找出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重要變項,但受限於次級資料庫的 限制,僅就教師背景變項及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專業認同、教師制控信念等三類

中介變項,探討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因果機制。未來的研究可再納入其他對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有影響性的中介變項,例如:組織公平(吳政達,2009;郭維 哲、方聰安,2006;鄭燿男,2004)、組織信任(吳政達等,2007;李新民,2003a;

郭維哲、方聰安,2006)、組織承諾(李新民,2003a;郭維哲、方聰安,2006)、 與部屬交換關係(吳政達,2009;鄭燿男,2004)、工作價值觀(李新民,2003a;

范熾文、蔡家媛,2007)等進行分析,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機制做更深入 的探討。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根據 2008 年所進行調查的「台東縣全體教師普查」之國小教師樣本 資料做分析(黃毅志,2008),採用橫斷式(cross-sectional)的問卷調查方式來分 析變項間的因果關連性。雖然可根據相關理論建立因果模型,不過,其中有些變 項的因果方向並無法做清楚確認,如制控信念與學校組織氣氛間,可能存有雙向 因果的關係。未來的研究可以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以貫時性(longitudinal)資 料分析來進一步釐清變項間的因果關係(黃毅志,2002)。

其次,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資料做分析,雖然對教師的組織公民行為有了初 步的瞭解,並未採用其他非量化的方式,在未來可增加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或個 案研究等質性研究方法,增加多樣的資料蒐集,使質的探究與量的分析互為佐 證,進行更多面向的深層探討,以強化對量化分析結果的詮釋,將使研究結果臻 於完善,且更具有參考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8a)。人口靜態統計:現住人口數。2009 年 9 月 26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

內政部(2008b)。人口靜態統計:現住原住民人口數。2009 年 9 月 26 日,

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4.xls。

王儷靜、邱淑玫(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月刊, 日,取自 http://win.dgbas.gov.tw/fies/214.asp?year=93。

行政院主計處(2008b)。人力資源統計年報。2009 年 9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8844&ctNode=4944。

行政院原民會(2008)。97 年原住民教師人數統計。2009 年 9 月 26 日,取 141-161。

吳政達、湯家偉、羅清水(2007)。心理契約、組織公平、組織信任與組織 公民行為結構關係之驗證:以台北地區國民中學學校組織為例。教育 政策論壇,10(1),133-159。

吳煥烘、方啟陽(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5,1-29。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 響。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巫有鎰、黃毅志(2009)。山地原住民的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 臺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台灣教 育社會學研究,9(1),41-89。

巫惠貞、巫有鎰(2001)。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關聯性 之研究:以台東縣與台北市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6,147-180。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 --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新民(2003a)。高屏地區幼兒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其影響因素之初探。教 育學刊,21,149-171。

李新民(2003b)。組織政治知覺與幼兒教師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教育學刊,

20,33-55。

李新民、陳密桃(2007)。組織公民行為的因素結構與影響因素:巢狀因素 結構與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高雄師大學報,22,69-91。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嘉義 師院學報,10,188-230。

沈水木(1995)。國小家長會對校務發展之影響。研習資訊,12(2),63-67。

周淑卿(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

現代教育論壇,11,329-337。

林俊賢、黃毅志(2008)。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文化資本與 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林清山(1991)。多變量分析統計法。台北市:東華。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

23,99-177。

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鉦棼(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 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391-415。

邱國隆(2007)。新竹縣、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 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 文,未出版,新竹縣。

邱皓政(2005)。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市:雙 葉書廊。

邱麗蓉、單小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康寧學報,7,1-44。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應 用心理研究,19,175-209。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

1,1-24。

范熾文(2007)。教師組織承諾:概念、發展、類別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 月刊,50,128-144。

范熾文、蔡家媛(2007)。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 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5,51-76。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臺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1(2),59-89。

孫非(譯)(1999)。Blau, Peter Michael 著。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台北市:桂冠。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 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張明輝(2002)。企業管理理論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及省思。教師天地,120,

28-36。

張庭彰、呂旺澤、林興復(2008)。轉型領導、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 為初探。師說,202,15-20。

教育部統計處(2008)。縣市別教師數(88~97 學年度)。2009 年 9 月 26 日,

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郭維哲(2007)。教師組織之公民行為的中介影響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

75,137-148。

郭維哲、方聰安(2006)。學校組織公平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

以信任及承諾為中介變項。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145-179。

陳怡昌、李承陽、羅敏文(2007)。組織公平、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 之關係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6(1),67-80。

陳春希、湯雅雲、何秉真、鄭晉昌(2007)。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投 入對警察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5,67-93。

陳啟東、鍾瑞國(2007)。高職校長領導型態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

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黃盈彰(2002a)。影響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因果機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 究,2(1),155-197。

黃盈彰(2002b)。中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特性之研究—與高層專業人員等職 業類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5,149-177。

黃家齊(2002)。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認知與員工態度、績效之關聯性差異分 析-心理契約與社會交換觀點。管理評論,21(4),101-127。

黃曼君(2004)。良師行為、組織與專業承諾多元構面對離職傾向、組織公

黃曼君(2004)。良師行為、組織與專業承諾多元構面對離職傾向、組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