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分別針對幼兒家長、學前教師及未來研究方向 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一、對家長的建議

(一)進行直接式的數教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親子數學活動的四種類型中,家長以「直接式的數教 導」對幼兒數學能力表現最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建議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宜 多以直接式的方式與幼兒進行數學活動,進而教導幼兒相關數學概念,例如:

家長與幼兒一邊爬樓梯一邊計數階梯;利用日常機會教導孩子認識基本形狀

(如: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或簡單的數學符號(如:+、-、=);吃點 心或購物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拿數具體的物品,像請幼兒自己拿數8 塊餅乾來 吃、幫忙數10 顆橘子……,以適時增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

(二)在遊戲中互動、成長

經由本研究問卷調查發現,部分家長在家庭中較少以遊戲方式與幼兒進行 數學學習,但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利用生活物品的數學操作教具以遊戲方 式,在家庭中與孩子進行親子數學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的提昇有顯著成效,因 此,建議家長應該特別重視家庭中親子互動的機會與方式,在愉悅的家庭氣氛 中,利用各種日常生活物品,如:撲克牌、骰子、跳棋、大富翁、拼圖……等 等,以有趣的遊戲方式幫助幼兒進行數學學習。

二、對學前教師的建議

(一)開放教具資源借用

本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提供數學相關教具作為幼兒與家長進行親子數學活 動的輔助工具,有顯著成效。因此,建議學前教師只要規劃好好教具借用前的 規則辦法,開放園所內的相關教具資源,讓幼兒借回家與家人共同使用,不但 間接鼓勵家長多與幼兒進行親子數學活動,也使學校教具資源達到最大效益。

(二)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本研究中顯示,幼兒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幼兒數學能力表現是沒有顯 著影響,但就研究過程所見,幼兒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父母常忙於家庭 生計,易忽略或不知如何引導幼兒之數學學習,教師宜適時提醒家長並提供家 長正確的教養觀念,提升家長對於幼兒數學發展的認知與引導技巧,共同合作 幫助幼兒成長。對於家庭中親子數學學習經驗不足的幼兒,教師應在課程中安 排更多的學習機會,利用時間與幼兒進行數學教具操作與對話,以彌補家庭教 育的不足。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擴展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的人力、時間、研究資源,僅以高雄市某國小附設幼

稚園之五歲的三十位幼兒及家長為對象,在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樣本數各只有十 五名,其樣本數較少。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增加更多研究樣本數、或擴 展到不同行政地區、或加入不同年齡層幼兒(小班、中班)的研究對象,進行 深入探究,以使研究結果更具有代表性與說服力。

(二)延長數學教具借用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幼兒的家長在家庭中實施親子數學活動 對幼兒數學表現在後測得分上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延宕後測得分上則沒有顯著 差異,表示家長在家庭中實施親子數學活動對幼兒數學表現仍是有影響,不過 因研究者在後測評量結束後,在等待延宕後測評量期間即停止實驗組幼兒數學 教具的繼續借回家使用,可能使兩組幼兒在延宕後測得分上造成無顯著差異。

建議未來進行相關研究者,可以在後測評量結束後繼續讓實驗組幼兒藉用數學 相關教具,以瞭解兩組幼兒在延宕後測得分上是否會產生顯著差異。

(三)探究家庭實施情況

本研究是採用量化方式,以問卷調查、準實驗研究為主,對於受試幼兒與 家長在家庭中實施親子數學活動之實際情況或遭遇之問題,以及可能影響親子 數學活動的各種因素,無法有更深入的探究與觀察。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可以探 究受試幼兒家庭在實施親子數學活動的情況,例如:深入訪談、觀察紀錄、家 庭訪察、錄影觀察等增加質性資料之分析,深入瞭解問題以使研究推論或解釋 更臻完善、合理。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中文百科大辭典(1986)。台北:日昇。

文庭樹、馬文璧(譯)(1994)。J.K.Stenmark、V.Thompsan、R.Cossey 著。親子 數學。台北市:聯經。

王國亨(2005)。國小一年級新生數學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智鴻(譯)(2001)。G.D.Coates、J.K.Stenmark 著。親子數學初級篇。台北市:

聯經。

王麗娟(譯)(2000)。數字感 1,2,3 哪裡來。台北:先覺。

何素娟(譯)(2001)。C.Kamii﹐L.B.Housman著。重新建構的數學能力—第一級:

幼稚園~小一,台北縣:光佑文化。

吳貞祥(1990)。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國教月刊,36,13-17。

巫錦玲(2006)。主題式課程的數學系列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影響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惠(1996a)。當前幼兒數學研究及其教育意涵。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

255~284。

周淑惠(1996b)。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嘉綏、李丹玲(2005)。幼兒數學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信誼基金會(1987)。台北市幼稚園、托兒所現況—訪問調查之分析報告。教 育資料文摘,20(1),134-172。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2000)。A.J.Baroody著。兒童的數學思考。臺北 市:桂冠。

翁麗芳(1998)。幼兒數學概念學習基本問題研究。生活、遊戲、數學—幼兒 數學概念學習研究討會論文集,25-57。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袁媛(2001)。新竹地區學齡前幼兒數概念研究。明新學報,27,207-216。

馬祖琳(2000)。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之分析研究。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 研討會論文集,23-32。

馬祖琳(2001)。幼兒數學教室之分析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3(3),361-382。 兒保育學刊,1,171-184。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台 北市:教育部。

曹雅玲(2004a)。數學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9(3),5-9。

曹雅玲(2004b)。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國教新知,51(1),33-39。

曹雅玲(2005)。如何促進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文教新潮,10(2),22-28。

許惠欣(1987)。幼兒「該」如何學習數概念。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

許惠欣(1995)。我國傳統與蒙特梭利教育之幼兒數學能力比較之研究。臺南 師院學報,28,553-568。

許惠欣(1996b)。四歲與五歲幼兒數學能力比較之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 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274-32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許惠欣(1996a)。幼兒數學能力測驗(TEMA-2)—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許惠欣(1998)。我國幼稚園幼兒數概念發展之研究。八十七學年度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生活、遊戲、數學」研討會論文集,119-151。

許肅梅(2004)。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 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李宗文(2009)。原住民親職教育二三事。原教界,29,18-23。

陳俞君、陳品華(2006)。學前幼兒家長對數概念學習的教導信念。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學報,37(1),19-42。

陳俞君、陳英娥、陳品華、楊筱明、曹純瓊(2004)。幼兒數能力之探索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霞(2000)。幼兒數學教材研究。親子教育,93,11-13。

曾瓊瑩(2010)。新竹縣幼兒親子數學活動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 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瑛(1990)。高屏地區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現況之調查與分析。屏東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2,147-180。

黃惠禪(2003)。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 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甯自強(1998)。涂景翰的數概念。科學教育學刊,6(3),255-269。

楊延光、葉宗烈、駱重鳴和徐澄清(1993)。與數學成就有關因素之十年追蹤 研究。中華精神醫學,7(1),18-28。

詹勳國、李震歐、林心怡、侯美玲、侯淑芬、莊蕙元等(譯)(2005)。L.Pound 著。兒童數學發展與教育—零歲到六歲。台北市:心理。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 報,51(1),131-158。

蔡文標(200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及直接教學效果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彰化市。

蔡亞倫(2001)。學前與國小一年級兒童數字符號表徵能力與數能力的關係。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葉偉、朱方美、桂亞珍(1998)。幼兒數概念的教學。北縣國教輔導,5,46-50。

蔡馨儀(2008)。原住民幼兒數概念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盧美貴、莊貞銀(1990)。幼兒常識教材教法研究。台北:五南。

盧美貴、蔡春美、江麗莉、蕭美華(1995)。專業與風格—幼兒教育改革的現況 與前瞻。國教月刊,42(3.4),1-11。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鍾志從、許肅梅(2006)。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影響之探討。中華家政 學科,40,83-106。

簡楚瑛(1988)。談幼兒數學教育的實施。國教研究雙月刊,6,82~88。

簡楚瑛(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及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

7,17-57。

龐麗娟、張華、許曉暉、淘沙(2004)。兒童早期數學認知能力發展的研究。教 育研究雜誌(大陸版),7,23-29。

貳、英文部分

Baroody, A. J. ( 1987 ) .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 developmenta

lframework for preschool, primary,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Benigno, J. P., Ellis, S. (2004). Two is greater than three: effects of older siblings on parental support of preschoolers’ counting in middle-income famili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 4-20.

Bermejo, V., & Lago, M. O. (1990).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stag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cardin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3, 231-250.

Bredekamp﹐S.,and Copple﹐C.(Eds).(1997)﹒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nad programs : Revised ﹒ Washington ﹐ 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Young Children﹒

Brenner﹐M﹒E﹒(1989)﹒Children make sense of numbers︰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about written numeral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D 308067)

Butterworth, B.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rithmetical abilit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6:1, 3-18.

Caddell, D. (1998). Numeracy in the early years: What the research tells us. Dundee, Scotland: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otland.

Fuson , K. C., & Mierkiewicz, D. B.(1980).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ct of

count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Fuson, K. C., & Hall , J. W. (1983). The acquisition of early number wordmeaning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view. In H. P. Ginsburg (Ed.),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pp. 49-107). New York:Academic Press.

Fuson, K. C., Richards, J., & Briars, D. J.(1982).The acquisition and elaboration of the number word sequence. In C. Brainerd(Ed.), Children’s logical and

mathematical cognition:Progres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pp.33-92).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Gelman﹐R.﹐&Gallistel﹐C.R.(1978).The child’s understanding of numbe

r

.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lman, R., Merk, E., & Merkin, S.(1986).Young childrens’numerical competence.

Cognitive Development, 1, 1-29.

Ginsburg ,H.P.,&Baroody,A.J.(1990).Test of Early Mathematics Ability. Second Edition,TEMA-2.Austin,TX:PRO-ED.

Ginsburg ,H.P.,&Baroody,A.J.(1990).Test of Early Mathematics Ability. Second Edition,TEMA-2.Austin,TX:PRO-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