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親子數學活動

台灣於民國七十六年發佈之幼稚園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即言:「幼稚教育之 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以 達成維護兒童身心、養成兒童良好習慣、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增進兒童倫理觀 念、培養兒童合群習性之目標」(教育部,1987)。而原住民關於家庭教育這個 議題,在1997 年<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之社會教育中也提到「落實家 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之目標(郭李宗文,2009)。上述所言文中皆明白 揭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換言之,學校教育要成功需有家庭教育的支持與延續,

方可達到成效。

在資訊充斥、科技發達之今日,大部分學前幼兒家長都很關心自己孩子的 數學能力發展,常常期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於是有些家長便會購買 坊間現成數學教材讓幼兒練習、讀寫,有些甚而會至知名補習班提前進行正規 數學的學習。但根據研究者多年在幼稚園教學現場的觀察心得,一般缺乏學習 動機、或常容易出現學習上問題的孩子,其實有很高比率之原因是來自親子間 缺乏互動、關愛,或幼兒在家庭中缺乏學習刺激。因此我們急欲了解幼兒與家 長親子間的數學學習活動情形,及希望透過相關之文獻探討,能幫助我們更了 解親子間的數學學習活動對幼兒有怎樣的意義,及對幼兒數學能力會產生如何 的影響。

一、親子數學活動的意涵

什麼是親子數學?親子數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國外學者Stenmark、

Thompson 及 Cossey 這樣解釋:就是讓父母與孩子一起學數學(文庭樹、馬文 璧譯,1994)。「親子數學」(Family Math)最早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勞 倫斯科學中心(Lawrence Hall of Science)在進行一項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

下所開發出來的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家長和孩子(幼稚園到國中二年級)有機 會發展一些數學解題的技巧,並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讓家長在家裡可以幫 助他們的孩子學習數學(文庭樹、馬文璧譯,1994)。另外 Coates 與 Stenmark 也明確指出:親子數學是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活動,透過活動從玩遊戲中快 樂的學數學;在生活中利用日常生活的材料來讓我們與數字、形狀親近並解決 問題;它讓我們有機會和其他人合作和交談;它是一種形狀和幾何學的探索及 數字和大小的預估;它讓我們了解如何將數學和真實生活結合(王智鴻譯,

2001)。曾瓊瑩(2010)則認為親子數學活動具有下列之意義:就參與者而言,

它強調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進行,是一項親子間的活動,鼓勵親子一起成長並 享受解題的樂趣;就學習材料而言,親子數學活動重視善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 人、事、物來學習,藉由利用生活具體物的操作,如:錢幣、鈕扣、玩具等,

解決數學問題;就學習內容而言,主要是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主,任何與孩子 生活真實情境有關聯性的內容皆可延伸作為活動內容;就情意層面而言,則強 調父母與孩子共同進行活動時,能達到雙方心情皆感到愉悅與放鬆的狀態。

綜合上述之觀點,可見親子數學活動具有以下之功能:

(一)、協助父母指導子女的數學學習,提高子女的學習成就

(二)、增進親子的互動關係,凝聚親子間的情感

(三)、親子間享受解題的快樂,並了解彼此對問題的思考方式

而本研究所指之親子數學活動乃是父母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相關具體 物的操作,共同進行數學學習之活動。從教育的觀點而言,不論是親子數學或 是親子數學活動,都強調以日常生活情境與材料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學數學。

親子數學同時也是一種方法,能讓父母與子女在學習某種數學概念的過程中彼 此交談、交換意見並互相幫忙,因為我們深信兒童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有機會 與他人談數學,對他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文庭樹、馬文璧譯,1994)。

Caddell(1998)指出,對學前幼兒而言,家庭是幼兒早期數學經驗最早發 生的地點,家庭是影響幼兒學習的重要環境。有關家庭對孩子發展的影響與重 要性,一直是兒童發展與教育學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劉慈惠,2006)。 Knaupp(1973)指出幼兒早期的數學活動經驗影響其對日後數學的喜好或厭惡

(引自袁媛,2001,頁 207)。Clements(2004)更明白表示,希望藉著與成人 的對話、互動,協助幼兒順利將早期的數學經驗與未來數學知識連結(引自陳 俞君、陳品華,2006,頁 20)。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對數學有興趣,那就要讓孩子 在生活中活用數學,培養他們對於計算及判斷的自信,幫助孩子快樂的沉浸在 數學思維中,並有強烈好奇心去了解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詹勳國 等,2005)。換言之,父母若能與孩子透過日常生活的情境、材料一起進行親子 數學活動,是培養孩子數學學習興趣與能力的最佳方法。

幼兒數學的教材都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生活中學數學,學數學為了生活,

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陳麗霞,2000),紐西蘭的一份研究顯示,兒童進入學校 學習之後,數學表現良好的孩子,通常他們每天的家庭生活中都有清楚可見與 數字有關的事物,如他們的家長喜歡使用方便的計算機、家中會掛日曆、會討 論時間及日期等(詹勳國等,2005)。曹雅玲(2005)也認為,幼兒生活的週遭 環境中充滿了與數、量、形、時間、空間有關的知識和內容,利用日常生活情 境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鬆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 知識,引發對數學的興趣。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是與每日生活相關的、自然 情境中發生的、與幼兒自身有關的,其對幼兒的影響遠大於紙本習作的練習。

如同美國數學教師協會(NCTM﹐1989)對於數學的學習,所提出的「重新思 索數學」概念,認為讓數學融入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學習及生活經驗產生意 義,其中包含有四大綱要,如「聯結概念、解決問題、推理分析及與人溝通」。 關於學齡前幼兒的數學學習,陳麗霞(2000)則提出了重要的教學原則:

(一)、要適合年齡。幼兒心智發展隨年齡增進,教學時的教材選擇,一定要符

合幼兒的年齡階段。例如「對應」的學習,在小班只能做具體實物的對應,

中班則可以進行圖形的對應,大班應能學習數字的對應了。

(二)、利用遊戲的方式來學習。遊戲中讓幼兒實際操作,反覆進行,學習變得 生動有趣又簡單多了。

(三)、教材要取材自生活中,以幼兒生活經驗為範圍,幼兒更容易了解。

由於幼兒非正式數學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於是家長角色在幼兒數學學習的 重要性也越顯重要。Ginsburg 等(1992)在分析美國學童低數學表現的原因之 後,表示學童的數學表現除了學校數學教學之外,更強調家長的重要性,認為 家長本身的親子數學經驗和支持度,會影響幼兒的數學成就表現(引自陳俞君、

陳品華,2006,頁 21)。在幼兒教育階段,我們一直強調家長參與的重要性更甚 於其他教育階段,這並非是將教育的責任推給家長,而是將家長視為孩子的第 一位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郭李宗文,2009)。

父母在幼兒數學學習的參與方式對於幼兒有重要影響,在國外當父母無法 有效參與時,父母常可經由教育方案的介入,增進子女數學學習的成就表現。

國內外一些有關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的相關研究顯示,家長參與對 孩子學業成就有很深遠的影響,如Baker 與 Soden(1998)便認為,藉著提供孩 子適宜的學習環境、教導孩子的學習行為,家長之教養行為對孩子的學業成就 有重要的影響力(引自陳俞君、陳品華,2006,頁 20)。

以幼兒教育方案「Child-Parent Centers,親子中心,簡稱 CPC」為例,它主 要為長期研究並提供完整家庭支持給極為貧困的家庭及成員,服務對象為 3 歲 到9 歲幼兒、家長為主。此方案對於家長參與相當地重視且有一套完整的措施,

如要求家長每週要有半天時間參與親子園的活動、親職教育課程及教職員進行 家庭訪問並鼓勵親子共讀等。2000 和 2001 年的主要研究結果,獲得相當好的成 效,如較低的中輟率、較高的高中畢業率等等,分析其成功主要原因在於:(一)

幼兒在3 歲時即有教育介入;(二)父母能參與教育活動;(三)計畫的連續性;

(四)以閱讀為學習重點(郭李宗文,2009)。

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的實際觀察也發現,在幼兒教育階段積極參與幼兒學習 活動的家長,於孩子學齡後的各個教育階段的參與性也會比較高。相信數學學 習重要的家長,在親子互動中,不但會提供比較多有關數概念的學習機會,也 比較願意花時間陪伴幼兒進行相關的親子數學活動(陳俞君、陳品華,2006)。

而國內研究也指出,父母參與對幼兒數學能力的提升有正向之肯定,且以直接 方式的數教導互動方式,其子女數學能力也會有較佳之表現(許肅梅,2004)。

二、親子數學活動的相關研究

國內有關於學前幼兒數學領域的研究,有非常多的面向,如,學前教師數 學教育現況、學前機構數學學習環境探究、幼兒數概念發展、家長數學教導等 等,其中有關幼兒家長的數學教導的研究,卻非常的有限(曾瓊瑩,2010)。

研究者在搜尋相關文獻資料後,也發現目前僅有少數篇幅針對幼兒家長的數學 教導進行探究(許肅梅,2004;陳俞君、陳品華,2006;曾瓊瑩,2010),而 國外之親子數學活動的相關研究不但開始的較早,其數量、內容相對的也較多。

研究者在搜尋相關文獻資料後,也發現目前僅有少數篇幅針對幼兒家長的數學 教導進行探究(許肅梅,2004;陳俞君、陳品華,2006;曾瓊瑩,2010),而 國外之親子數學活動的相關研究不但開始的較早,其數量、內容相對的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