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本節中,研究找根據上節研究結果與結論,對未來有關樂觀教學的應用 及可行的研究議題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一、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量表本身的建議:

1.量表題目可因應幼兒情況做角色、場域改變:

由於受試者對量表的解釋會造成解釋型態的轉變。如幼兒在一個情境中本 來是悲觀歸因,但是她告知是受她個人家庭因素,研究者將情境轉換是他熟悉 的情況以確定他真正的歸因,發現他的歸因完全會變為樂觀。例:我想和爸爸 去公園,但是他不肯。例:該生本來選擇A 爸爸不喜歡去公園,是屬於悲觀解 釋型態,但是他解釋由於通常是媽媽帶他出去,爸爸不常,因此研究者將量表 主角改變後,幼兒的解釋型態轉為樂觀的解釋型態(B:爸爸(媽媽)今天不 想去公園)。

2.量表身再做信度的確立:

由於本量表未作信度的建立,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若要以此量表作研究,

可以根據量表的內容再進行信度的確認,以確保量表的信度控制,或是再根據 所該班幼兒情況自行編定適合的量表施測。

3.闡述量表時,可加強題項差異或配合圖片進行:

量表部份答案對於部分幼兒來說,答案差異性不大,建議除了像Seligman 本身所提重覆唸給幼兒聽,必要時更可以再做確認,否則研究者發現多數幼兒 受到時近效應,會選擇施測者最後唸出的選項。因此,對幼兒闡述量表內容時,

需要以緩慢且清楚的語句告知題目和選項,供幼兒進行辨別。施測者更可配合 在關鍵字加重音調、以圖片輔助配合對幼兒進行施測。若進行量表修訂,更可 將答案選項的差異性加大,幫助幼兒更清楚辨別兩者的差異。

79

(二)實驗研究的建議:

1.研究變項可以更多更廣

本研究僅探討樂觀課程對幼兒的解釋型態有無影響,其中自變項是歷經樂 觀教學的幼兒,依變項其解釋型態。在未來研究上面可以考慮性別、社經 背景等背景變項,依變項部份更可以考慮幼兒的情緒能力、社會關係等相 關問題的探討。

2.研究樣本可以再增加

由於牽涉到到研究者的時間限制與資源配合,因此本研究的對象僅限 制於開心幼稚園中心心班的二十八位幼兒,因此無法作廣泛推論,建議可 以尋找更多研究對象以瞭解該年齡層幼兒的解釋型態,使樂觀量表再作廣 泛的運用。

3.研究方法可以變化,透過不同方式瞭解幼兒解釋型態的表現:

本研究僅蒐集兩班幼兒所反應的量表資料,與研究者教學錄影與省思 所見的紀錄做教學內容的修訂,建議日後的研究可蒐集教師平日的觀察、

父母對幼兒在家中的解釋型態,以增進客觀性。此外亦可利用個案研究或 是某年齡層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看幼兒個別與群體的解釋型態是否有所 差異。

二、未來樂觀教學的建議

(一)教學應用上的建議:

1.樂觀宜長時間培養,可增加教學次數與加深內容廣度:

Vygotsky(1978)說,高層次的心智功能的形成有它社會互動得本源,因此他 相信成人與孩子之間的口語對話就是孩子思考的核心(谷瑞勉譯,2001)。因此 為瞭解幼兒思考的核心概念,成人需要多和孩子對話。本研究礙於時間配合,

因此教學次數僅只有十五次,可能互動不夠以致幼兒還無法從教學者做更深入 的想法探究。此外,幼兒樂觀想法不一定於教學的當下展現出來,後續研究者 教學若能延長時間或次數,或是針對每一解釋型態的內容再增添廣度,並加深 舉例以供幼兒瞭解,解釋型態部份的成效可能更為顯著。

2.上課以「分組方式」進行教學:

幼兒專注時間有限,且個人在闡述「自我想法」時,其它幼兒較無法專心,

建議日後教學以小組、或一次整組進行統一發言為宜,可以節省時間,也減低 幼兒不耐煩的情況。

3.教導解釋型態概念時一次以一個為主,分配次數均等:

剛開始教解決型態時應該以一種解釋型態為主,避免造成幼兒混淆,盡可 能將教的解釋型態次數分配均等,避免不平均。

(二)課程應用上的建議:

1.課程內容設計應符合幼兒實際生活,適時利用身旁例子做機會教育:

幼兒注意的事多以「最近發生的事」或是「身旁情境」為主,教師可善加 利用平日的突發狀況做教學,或根據日常生活的事件當成例子,幼兒更容易瞭 解情境並想法的呼應。倘若對幼兒熟悉程度增加,對於其生活背景與相關經驗 課程內容更能符應其生活,幼兒也較願意說出他們最真實與直接的想法。

2.課程內容可多變化,並能動靜交錯:

由於幼兒的專注力有限,因此課程內容要多變有趣吸引其注意,且根據幼 兒的需求做調整,可能靜態的用觀看影片、繪本;動態的可以用活動體驗、角 色扮演等課程交互配合,達到動靜皆有的豐富課程。

3.課程範例主角以「幼兒本身」為主,以「他人」做範例時需多舉例:

由於幼稚園大班的孩童還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部分幼兒對於他人與外在的 感受無法進行類推,因此選擇主角為幼兒本身為主的範例,較容易讓他們進行 想像課程中,若要要講到若是以「他人」、「外在事物」為主體時,教師利用

81

近側發展區的原理,提供的範例或是提供社會對話,作為引導與支持,作一仲 介或擴充孩子的能力去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活動。透夠過引導與舉例讓幼兒達到 類化的過程,亦能讓幼兒親自扮演其角色,較能探究他自身的想法。

4.增加討論的時間,以瞭解幼兒的解釋型態,避免僅做樂悲觀的辨別:

由於課程內容多半由研究者闡述故事,讓幼兒進行仿傚,未給孩子足夠機 會說出他的解釋型態,因此未能改變幼兒的「自動性思維」,也就是信念的部 份。建議日後可將課程重點放在引導幼兒「討論」之處,從他們討論說出的「想 法」,引導他們說出正向的解釋型態,並在幼兒說出「解釋型態」偏樂觀時給 予正面回應,幫助他們建立正向解釋型態。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本:

王振世、何秀珠、曾文志、彭文松(譯)(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台北市:雙葉。

吳麗娟(1994)。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谷瑞勉(譯)(2001)。L. Dixon-Krauss 著。教室中的維高思基:仲界的讀寫教 學與評量(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洪莉(譯)(2008)。Seligman, M., Reivich, K., Jaycox, L., & Gillham, J.著。一生 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The

Optimistic Child)。台北市:遠流。

洪蘭(譯)(1997)。M.Seligman 著。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

台北市:遠流。

張美惠(譯)(1996)。D.Goleman 著。EQ—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莊素芬(譯)。C. Hyson 著。情緒發展與 EQ 教育(Emotional Intelligence)。

台北:時報出版社。

陸洛、高旭繁(譯)(2003)。W. Weiten , M. A. Lloyd 著。心理學:日常生活中 的應用(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新加坡:洪葉文化事業公 司出版

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兒童 EQ 學習手冊。台北市:信誼

83

基金會出版。

游恆山(譯)(1993)。K. T. Strongman 著。情緒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台北市:五南。

劉小菁(譯)(2002)。Albert Ellis& Catharine Maclaren 著。理情行為治療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A Therapist's Guide)。台北市:張 老師文化。

盧素碧(1978)。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二)期刊: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靖雯(2009)。「解釋型態」研究對教育工作之啟示。教師之友,50:3,46-54。

余思靜(2003)。幼兒情緒知多少。國教世紀,206,39-48。

吳相儀、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許禕芳(2008)。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 級學童樂觀信念之影響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93-221。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66-79。

李新民 、陳密桃(2009)。樂觀/悲觀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大學 在職專班學生為例。教育學刊,32。1-43。

李維靈、張利中、郭世和(2006)。應用音樂探索活動增進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研 究。中華輔導學報, 20, 153-174。

常雅珍、毛國楠(2006)。正向心理學建構教學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

51(2),121-146。

章淑婷(1993)。幼兒情緒教育之探討。幼兒教育學報,2,139-165。

陳淑貞、翁毓秀(2006)。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輔 導與諮商學報,28,(1),29-50。

陳淑琬(2001)。情緒教育的基本原則─找出師生情緒的律動。學生輔導雙月刊,

75,30-35。。

曾雪芳、張景媛、陳淑苾、何其安(2009)。樂觀創意教學對國小學童樂觀解釋 型態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105-139。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

(上),45-70。

(三)研究報告: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8 年『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研究報告。

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簡淑真、郭李宗文(2008)。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情緒領域期末報告。

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

(四)論文:

王麗香(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吳宗祐,鄭伯壎(2002)。由情緒智力到情緒才能----一個整合性的模式。台灣 科技大學企管系2002 年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吳相儀(2005)。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杜品儀(2007)。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 緒之影響。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品儀(2007)。樂觀學習課程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樂觀解釋型態及正向情 緒之影響。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