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樂觀教學對幼兒解釋型態分向度之成效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樂觀教學對幼兒解釋型態分向度之成效

根據前後測,看實驗與對照組兩組於各個分向度的前後測的總分、平均數、

標準差,如表4-3-1、4-3-2,先看幼兒對好事情的看法分析,如表 4-3-1 部份。

(一)好事永久性(PMG)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好事永久性(PMG)」前後測總分、平均數看出,實 驗組與對照組在此一向度中均有明顯的進步,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幼 兒在前測時的總分均是60,平均數為 2.14;而兩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均為 66,平均數為 2.36;其後測總分均高於前測 6 分,整體進步分數也是一樣。

(二)好事普遍性(PVG)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好事永久性」前後測總分、平均數看出,實驗組幼兒 在前測時的總分是67,平均數為 2.39;對照組幼兒的前測總分是 62,平均數為 2.21。從兩組幼兒的前測平均數可知,實驗組的前測表現優於對照組(PVG 前 測總分67>62、PVG 前測平均 2.39<2.21),顯示兩組幼兒在進行實驗前就具有 差異存在。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為82,平均數為 2.93;對照組幼兒的 後測總分為73,平均數為 2.6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此一向度中均有明顯的進步,

實驗組總體分數進步了15 分,對照組則是 11 分,以接受樂觀教學的實驗組進 步幅度較大。

(三)好事個別性(PSG)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好事個別性」前後測總分、平均數看出,實驗組幼兒 在前測時的總分是51,平均數為 1.82;對照組幼兒的前測總分是 55,平均數為 1.96。從兩組幼兒的前測平均數可知,對照組的前測表現優於實驗組(PSG 前 測總分51<55、PSG 前測平均 1.82<1.96),顯示兩組幼兒在進行實驗前就具有 差異存在。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為65,平均數為 2.32;對照組幼兒的

後測總分為57,平均數為 2.0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此一向度中均有明顯的進步,

其中實驗組後測總分高於前測分數10 分,對照組亦有進步 2 分,以接受樂觀教 學的實驗組進步幅度較大。

表4-3-1 兩組幼兒在前後測「好事情」的解釋型態之描述性統計 組別 實驗組(N=28) 對照組(N=28)

前測 後測

分向度名稱 組別 總分 M(SD) 總分 M(SD)

實驗組 60 2.14(1.08) 66 2.36(.99) 好事永久

PMG 對照組 60 2.14(.97) 66 2.36(1.16) 好事普遍 實驗組 67 2.39(.83) 82 2.93(.90)

PVG 對照組 62 2.21(.83) 73 2.61(.69) 實驗組 51 1.82(.86) 65 2.32(1.19) 好事個別

PSG 對照組 55 1.96(1.00) 57 2.04(1.11)

根據上述結果發現,實驗組幼兒在好事情的解釋型態成績均有增加,以普 遍性的向度增加最多、個別性的向度增加最少。

接著分析幼兒在面對負向的壞事的解釋型態部分,如表4-3-2 部份

(一)壞事暫時性(PMB)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壞事暫時性」前後測結果顯示,實驗組幼兒在前測時 的總分是61,平均數為 2.18;對照組幼兒的前測總分是 65,平均數為 2.32。從 兩組幼兒的前測平均數可知,對照組的前測表現優於實驗組(PMB 前測總分 61<65、PMB 前測平均 2.18<2.32),顯示兩組幼兒在進行實驗前就具有差異存 在。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為74,平均數為 2.64,;對照組幼兒的後測 總分為48,平均數為 1.71。實驗組在此一向度中有明顯的進步,其後測總分足 足高於前測13 分,但是對照組的在此向度的分數則有下降。

65

(二)壞事特殊性(PVB)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壞事特殊性(PVB)」前後測總分、平均數看出,實 驗組幼兒在前測時的總分是81,平均數為 2.89;對照組幼兒的前測總分是 76,

平均數為2.71。從兩組幼兒的前測平均數可知,實驗組的前測表現優於實對照 組(PVB 前測總分 81>76、PVB 前測平均 2.89>2.71),顯示兩組幼兒在進行 實驗前就具有差異存在。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為86,平均數為 3.07;

對照組幼兒的後測總分為76,平均數為 2.71。實驗組在此一向度中均有明顯的 進步,其後測總分均高於前測5 分,對照組在此一向度的分數則無增加。

(三)壞事外在性(PSB)

從不同組別幼兒在「壞事外在性(PSB)」前後測總分、平均數看出,實驗組 幼兒在前測時的總分是78,平均數為 2.79;對照組幼兒的前測總分是 87,平均 數為3.11。從兩組幼兒的前測平均數可知,對照組的前測表現優於實驗組(PSB 前測總分78<87、PSB 平均 2.79<3.11),顯示兩組幼兒在進行實驗前就具有差 異存在。而實驗組幼兒在後測時之總分為79,平均數為 2.82;對照組幼兒的後 測總分為82,平均數為 2.93。實驗組在此向度進步不多,對照組則有退步,實 驗組後測總分高於前測分數1 分,對照組反到退步 5 分,以接受樂觀教學的實 驗組進步幅度較大。

表4-3-2 兩組幼兒在前後測「壞事情」的解釋型態之描述性統計 組別 實驗組(N=28) 對照組(N=28)

前測 後測

分向度名稱 組別 總分 M(SD) 總分 M(SD)

壞事暫時 實驗組 61 2.18(1.16) 74 2.64(1.19) PMB 對照組 65 2.32(1.19) 48 1.71(1.05) 壞事特殊 實驗組 81 2.89(.92) 86 3.07(.98) PVB 對照組 76 2.71(1.01) 76 2.71(1.08) 壞事外在 實驗組 78 2.79(1.10) 79 2.82(.86)

PSB 對照組 87 3.11(.83) 82 2.93(1.02)

67

根據上述結果發現,實驗組幼兒在壞事情的解釋型態成績均有增加,以暫 時性的向度增加最多、個別性的向度增加最少。

整體來說,可以看出透過「樂觀教學」的實施,可促使幼兒對好壞事件的 解釋型態邁向更大的進步空間。

二、幼兒樂觀量表六向度中的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為了瞭解排除了共變項(前測成績)對依變項(後測成績)的影響力後,

自變項(是否接受樂觀教學)對依變項的效果,以下將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由表4-3-3 可知

對好事情的解釋型態部份,好事永久

F=.61p>.05 )、

好事普遍

F=.24p>.05 )、

好事個別

F=1.19p>.05

均未達顯著差異;而 對壞事情的解釋型態部份,壞事暫時性

F=.77p >.05 ) 、

壞事特殊性

F=.64p>.05 ) 、

壞事外在性

F=.14p>.05

,因此六個向度均滿足迴歸係數同質性檢 定的基本假設,各組組內迴歸線平行,就表示共變項(前測的好事×永久、普遍、

個別性與前測的壞事×暫時、特殊、外在性)與依變項(後測的好壞事件的六個 向度)間的關係不會因自變項各處理水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符合共變數組內 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因此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4-3-3 兩組幼兒在「好、壞事情」的六個解釋型態之迴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好事永久(PMG)

前測總分

.70 1 .70 .61 .437 Error(誤差) 59.56 52 1.15

組別*好事普遍(PVG)

前測總分

.16 1 .16 .24 .627 Error(誤差) 34.36 52 .66

組別* 好事個別(PSG)

前測總分

1.57 1 1.57 1.19 .280 Error(誤差) 68.35 52 1.31

組別*壞事暫時(PMB)

前測總分

.94 1 .94 .77 .385 Error(誤差) 63.60 52 1.22

組別*壞事特殊(PVB)

前測總分

.608 1 .61 .64 .426 Error(誤差) 49.082 52 .94

組別* 壞事外在(PSB)

前測總分

.12 1 .12 .14 .710 Error(誤差) 44.97 52 .87

首先根據表4-3-4,首先來看幼兒在對好事件的解釋型態的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部分,分為好事永久性(PMG)、好事普遍性(PVG)好事個別性(PSG),

說明如下。

(一)好事永久性(PMG)

表4-3-4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好事永久PMG」的分數有未有顯著差異

F=.00p>05

, 表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好事永久PMG」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36)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36),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 能提升幼兒「好事永久」的解釋能力。表4-3-6 為兩組在排除前測差異後所調 整的調整後平均數。

69

(二)好事普遍性(PVG)

表4-3-4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好事普遍PVG」的分數有未有顯著差異

F=2.25p>05

, 表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好事普遍PVG」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93)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61),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 能提升幼兒「好事普遍」的解釋能力。表4-3-6 為兩組在排除前測差異後所調 整的調整後平均數。

(三)好事個別性(PSG)

表4-3-4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好事普遍PSG」的分數有未有顯著差異

F=.73p>05

,表 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好事普遍PSG」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31)

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2.05),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能提升 幼兒「好事個別」的解釋能力。表4-3-6 為兩組在排除前測差異後所調整的調 整後平均數。

根據上述,幼兒在好事情的解釋型態,包括好事永久性(PMG)、好事個 別性(PSG)、好事普遍性(PVG)皆不會因為樂觀教學介入而有所差異。

表4-3-4 兩組幼兒在「好事情」的解釋型態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分向度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前測 2.59 1 2.59 2.28 .137 組別 .00 1 .00 .00 1.000 誤差 60.26 53 1.14 好事

永久 (PMG)

校正後總數 62.86 55

前測 .020 1 .02 .03 .863 組別 1.47 1 1.47 2.25 .139

誤差 .02 1 .02

好事 普遍 (PVG)

校正後總數 35.98 55

前測 1.15 1 1.15 .87 .355 組別 .97 1 .97 .73 .396 誤差 69.92 53 1.32 好事

個別 (PSG)

校正後總數 72.21 55

*p<.05

再來根據表4-3-5,來看幼兒在壞事件的解釋型態的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部 分,分為壞事暫時性(PMB)、壞事特殊性(PVB)壞事外在性(PSB),說 明如下。

(一)壞事暫時性(PMB)

表4-3-5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壞事暫時PMB」的分數有顯著差異

F=10.56p<05

,表 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壞事暫時PMB」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66)提升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1.67),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比未 接受教學介入更有助於提升幼兒整體樂觀解釋能力。表4-3-6 為兩組在排除前 測差異後所調整的調整後平均數。

(二)壞事特殊性(PVB)

表4-3-5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壞事特殊PVB」的分數有未有顯著差異

F=1.22p>05

71

表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好事普遍PVB」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3.04)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75),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 能提升幼兒「壞事特殊」的解釋能力。表4-3-6 為兩組在排除前測差異後所調 整的調整後平均數。

(三)壞事外在性(PSB)

表4-3-5 為共變數分析摘要檢定表,在排除量表總分的前測成績的影響後,

兩組幼兒在後測「壞事特殊PSB」的分數有未有顯著差異

F=.02p>05

,表 示經過樂觀教學後,實驗組在「好事普遍PVB」的分數(調整後的平均數為 2.86)

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2.89),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能提升

無顯著優於控制組(調整後的平均數為2.89),表示接受樂觀教學介入未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