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以樂觀為主的情緒教育課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非以樂觀為主的情緒教育課程

Snyder(2004)提及對未來抱持希望而產生的正向情緒有「樂觀」和「希望」,

(引自王沂釗,2005),因此可以從情緒教育著手來建立幼兒樂觀,也讓他們可 持有正向的情緒,對未來保持希望。本節就其它情緒教學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從情緒教學的起源到相關研究,最後探討情緒教學的好處,並來看如何應用在 樂觀教學上,有助於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情緒教育的起源

從陳美姿(2000)的文獻中提到,情緒(感)教育的起源,最早的計畫由 Bullis(1952)所設計,他讓老師唸故事給學生聽,故事內容以情緒問題為主,藉 以激勵學生討論,增進個人的頓悟(insight)。結果,此計畫受到廣大的支持,在 加拿大和歐洲的學校都予以採用。

提升EQ 為基礎教育則遠搠自 1960 年代的情感教育運動,其理論基礎是心理 性或誘導性的教育要能成功,最好讓孩子親身體驗所學內容(張美惠譯,1996:

288-289)。

我國從民國九十四年開始,委託幸曼玲與簡淑真進行的「國民教育幼兒班 課程能力指標專案研究」,至今配合幼托整合進行的「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 動綱要及能力指標」,兩者都把情緒獨立出來,可見國內對於幼兒情緒發展也持 續受到關注。

二、情緒教育的意涵與課程實施方式

Goleman (1995)提到,情緒教育的根植,有賴學習經驗不斷累積,直到腦 中形成明朗路徑,讓孩子習慣成自然,面臨威脅、挫折、傷害時收放自如。EQ 初階的教學內容,包括自我意識之增強、各種情緒和表達方式,分析思維、感 覺及行為關係,或探討做決定時會根據思維或感覺,並教導認清自己的優缺點 且對自我抱持正面但務實的期許。另一重點是情緒管理,了解情緒背後的真正

25

因素、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與決定負責。人際關係則也是教學重點之一,學習與 人合作解決衝突與協調的藝術。在作法方面,有些是將情緒教育融入既有課程,

如:預先設計一套教材納入既有課程中,或是將情緒教育融入學校生活,使用 隱性的情緒教育方式,如以匿名信方式,將個別的問題寫出,讓大家一起討論 解決之道等。或是針對其發展階段設計,隨著孩子心智成熟,以不同方式重覆 同樣題材進行教學(張美惠譯,1996:289-300)。

Hyson(1993)認為,以情緒為中心的幼稚園,課程實施成效評量,需考量課 程目標是否配合以情緒為中心的課程,與支持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教學中需 不斷檢視教學內容與方法,提供豐富的機會,讓幼兒發展情緒能力;做評量時,

需要在支持幼兒情緒的氛圍下進行,透過收集幼兒的作品、視覺圖像的學習資 料,發展幼兒的檔案評量,討論瞭解幼兒真實的情緒感受與學習狀況(莊素芬 譯,1999)。

陳淑琬(2001)提到情緒教育的主要目標,為協助學生體認及表達自己的 情緒、體認及接納別人的情緒,教師是父母之外情緒教育的主要示範者、引導 者、推動者,他們能清楚自己的信念,能覺察及適切表達自己的情緒,比較能 讓學生感受到情緒很真實的在人身上,進而學習人己間的情緒覺察與處理。

情緒教育的參考原則如下:

以導引為主要原則,不要只從認知上教導學生情緒管理的知識與方法。

(一)掌握機會教育原則,運用經驗、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學生談情緒教育。

(二)營造溫暖關懷的氣氛是推動情緒教育的催化劑。

(三)將情緒教育融入生活中。

(四)教師為學生情緒的陪伴者、支持者。

(五)因應學生身心發展狀況之個別差異進行情緒教育。

吳英璋(2001)於【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一文,提出情緒教育的意涵 應包含:「令學生形成一種有計畫的心理或行為之好的改變」。他認為的情緒教 育是:「協助孩子敏感於其當下之情緒。協助孩子進一步分析為何有此情緒。令 孩子隨時於其所處環境中感覺到其情緒,瞭解其情緒,體驗其情緒。」

研究者根據上述學者對於情緒教育的描述,統整情緒教育實施原則,整理如 下列幾點,以作為設計樂觀課程的參考:

(一)依不同年齡層進行持續性的教導

由於孩童情緒發展階段不同,進行情緒教育的重點也不同。教導的重點必 須隨著年齡層做不一樣的改變。如:同理心和情緒調和的能力,大約從嬰兒期 就開始發展、幼稚園是社交情緒的巔峰期,包括不安全感、羨慕等情緒等都建 立在這人我的比較能力上,認知能力成熟亦是引發這種比較心態的因素。(莊素 芬譯,1999)。所以教保人員應該不同時期的發展特性,把握時機其給予適時、

持續的教導。

(二)配合幼童給予生活化且生動有趣的進行方式

情緒就存在於孩子身旁,因此情緒教育的場域就也在孩子身旁發生,在學 習角、課程中、在遊戲或課程中,情緒教育無所不在,透過孩子身旁最熟悉 的議題,或根據事件改編,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最能符合幼兒需求。

(三)教導者能察覺幼童需要並且亦能把握當下情緒時機

情緒教育的帶領者,無論是孩童最熟悉的父母或是老師,他們是幼兒情緒 的支持者,對幼兒的態度是溫暖且熟悉,他們亦是敏銳的觀察者,觀察幼兒個 別差異,並敏感地覺察情緒,隨時把握機會來做藉機教育、發覺幼兒的情緒變 化,並引導他們適當的做表達,用方式理解與感受情緒,最後協助做情緒調節,

從日常生活中來做孩子最好的引導。

27

三、國內情緒教育的相關研究

表2-2(續)

應、常表達情緒的 語彙和身體反應、

常分享情緒的對象 與內容。

圖及記錄表、感受分享 調查表。請幼兒描述情 緒臉譜情緒,及說明常 有的情境中的情緒及身 體反應。

情緒來區別情緒臉譜的辨 識與描述,在情境中,大部 份六歲左右幼兒能細分臉 譜的差異。各情境中的情緒 辨識和表達,完整度以六歲 大於五歲再大於四歲。

在正向情境與清楚的「生 氣」或「害怕」情境,情緒 感受及表達都較一致;競爭 情境,出現多重情緒,大部 份六歲組幼兒能描述這些 情緒,四歲組則較困難。正 負向情緒表達方面有特定 字彙、正負向情緒亦有特定 動作。大部份的幼兒都會和 人分享正負向情緒以父母 為多於老師與朋友,正向大 於負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二)情緒教育相關論文文獻

根據研究者整理近年來的情緒教育文獻如表2-2-3,發現由於情緒教育的研 究日漸受到重視,因此近年來的利用情緒教育帶入課程的研究不在少數,且年 齡層涵蓋範圍也日漸擴大,依照研究背景、課程內容、研究方法及結果進行闡 述。

1.研究背景:

從配合情意教育到針對整體或單一情緒能力:

在國小的情緒研究背景,部分是為了配合情意教育,近年來針對情緒能力 的研究逐漸增多為主,內容涵蓋學童整體的情緒能力,亦只有針對單一的情緒 能力如:情緒表達來做研究者。

2.課程內容採融入式教學,並配合該年齡常見課程帶入:

受試者為國小學童的話,會配合自編的課程進行情境教學,如果用在幼稚 園方面則多以繪本為主,或利用肢體活動與戲劇等幼兒熟悉的方式。

3.研究方法多以行動研究或實驗研究為主:

情緒教學研究往往是因為教師關注幼兒的某些情緒行為,而進行的一整系 列課程,因此研究方法也以行動研究或實驗教學為多,研究過程從觀察和紀錄 上課內容幼兒的回應,配合研究者的自我省思來進行內容分析與討論,亦有部 份研究者參考資料以自編量表為佐證。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可利用貼近幼兒的情緒教育的課程,能改善幼兒 自我能力、紓發情緒,並能提升幼兒情緒與社會行為的發展,甚至影響其它學 習活動,並善用觀察紀錄瞭解幼兒改變情況。本研究透過Seligman 所設計的樂 觀教學為基礎,參照情緒教育的多元課程方式,來教導兒童覺知想法與情緒的 關聯,帶動幼兒能以樂觀思考技巧因應生活事件,並能對悲觀想法進行實證性 的反駁、利用有效策略來化解災難,提升幼兒擁有正向的情緒,以讓幼兒以正 面樂觀來面對生活。

表2-2-2 兒童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相關研究:

續表2-2-2

續表2-2-2

續表2-2-2

續表2-2-2

依據Smith(1994/2002)提出 的幼兒情緒認知發展觀點,

續表2-2-2 盧瑩榕 (2008)

以情緒表達為焦 點,發展一套適 用於小一新生的 情緒教育課程,

含教學模式、教 學活動與教學原 則。

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在班 級中實施情緒教育課程方 案。

發現主題教學適合用靜 心活動、分享與表達活 動、歸納與統整活動。

適合以情緒表達為焦點 之情緒教育教學活動。

配合教學對象覺察其情 緒,多與其對話瞭解情 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