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Seligman 認為兒童對最早或最重要的一個挫敗經驗的解釋,如:雙親的離 家或死亡,是一個穩定而全面性的打擊,常會形成兒童消極的心態、模仿及採 取父母或重要他人的解釋方式(尤其是母親),以及師長的直接或間接回饋都是 重要的影響因素(Abramson,Seligman,& Teasdale,1978,引自杜品儀,2007),

因此要瞭解幼兒的解釋型態,可從幼兒如何看待重要經驗的解釋型態方式看出。

本研究之量表係參考Seligman 理論與依其理論設計的兒童歸因型態問卷

(CASQ),加上參考曾雪芳(2008)所設計的「兒童解釋型態」問卷做輔助,

由於曾雪芳的問卷施測對象是低年級學生,並不適合本研究的幼稚園大班幼 兒,因此參照兩份量表內容,並與專家討論後,自編成適合幼稚園大班幼兒生 活經驗的「幼兒樂觀解釋型態量表」,以下針對所參照的兩量表內容進行描述,

及對「幼兒樂觀解釋型態量表」的預試過程與發現的情況作一詳細說明。

一、 原量表的描述

以Seligman 理論發展出的「兒童歸因型態問卷」(Children’s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 ;CASQ),是其研究生Kaslow 與 Tanenbau 設計,該量表共有四十 八題,需要作答約二十分鐘,主要設計對象是八到十三歲幼兒,但若孩子是六、

七歲仍可使用,但須將每個問題讀兩遍給他聽,他的答案就是樂觀水準的最初 底線(洪莉譯,2008)。原問卷中的測量層面主要由事件的好、壞性(分為好事 性與壞事件兩類)及個人對於事件的解釋性(分為永久性、普遍性、個別性三 類)兩個主軸,交織而成六個面向的概念所組成。根據此概念,該問卷包含六 個分量表,分別為分量表一:對好事件的永久性解釋(PVG)、分量表二:對壞 事件的暫時性解釋(PVB)、分量表三:對好事件的普遍性解釋(PMG)、分量 表四:對壞事件的特定性解釋(PMB)、分量表五:對好事件的內在性解釋(PSG)

與分量表六:對壞事件的外在性解釋(PSB),(引自杜品儀,2007),原問卷六

43

個分量表分別包含8 個題目,全問卷共計 48 題,分為「樂觀」和「悲觀」兩個 選項,施測對象為241 位六年級學生,其內在一致性信度之 Cronbach’s α 係數 為.4911,10 週後的再測信度的相關係數則為.646,題項內容如附件一之左部份

(引自曾雪芳,2008)。

曾雪芳(2008)編製的「兒童解釋型態問卷」是根據杜品儀(2007)編製 的「兒童解釋型態」問卷修訂而成,而杜品儀(2007)編製的「兒童解釋型態」

問卷是參考Kaslow、Tanenbau 設計的「兒童歸因型態問卷」(Children’s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CASQ)編制而成。

曾氏「兒童解釋型態量表」一樣有六個分量表,分別包含七題、七題、七 題、六題、七題、六題,全量表共計40 題。其中正向題與反向題分別為 18 題 與22 題。採二元計分,分為「樂觀」和「悲觀」兩個選項,勾選樂觀解釋選項 者計一分,勾選悲觀解釋選項者計零分。該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以

Kuder-Richardson(KR-20)係數為信度效標。全量表的 KR-20 係數為.768,六 個分量表的KR-20 係數則依序為.611、.605、.404、.308、.554 以及.435,介 於.308~ .611 之間;相隔十週後,再以 56 人進行重測信度,求得全量表重測信 度為.822,六個分量表之重測信度依序為.730、.628、.623、.614、.857 以及.542,

介於.542~ .857 之間。(曾雪芳,2008),其題項如附件一之右部份。

曾雪芳的量表題目,優點是考量到國內外相關樂觀量表,其分量表題數均 為四至八題,但國小學童不適合太多題目,所以配合統計原則將題目進行精簡,

由於整體題目較少,所以施測的時間縮短有助於幼兒答題,再來量表題目及答 案內容也經過研究者修改,較符合國內兒童的情境與需求,可是該量表壞事─

普遍與個別─壞事各少一題,因此整體量表題數並未平均,(詳見試題分配表 3-4-2)。

研究者參照此量表題目進行內容自編,並在選題時將分量表題數統一一 致,並結合多位現場老師選題過的Seligman 的歸因量表,形成自編而成的「幼 兒樂觀解釋型態量表」進行預試。

表3-4-1 Seligman 兒童歸因型態問卷(CASQ)與曾雪芳的「兒童解釋型態」

問卷分向度的分配表:

對事情的解釋性 各分量表題數及題號說明

永久性(PM) 普遍性(PV) 個別性(PS) 好事件(G) 5、9、23、39、

40、41、42、43

1、3、17、25、

30、32、34、37、

2、4、8、16、19、

22、44、45 兒

壞事件(B) 13、18、24、28、

31、33、35、36

12、15、20、21.

27、46、47、48

6、7、10、11、

14、26、29、38

好事件(G) 1、7、13、

19、25、31、

37

3、9、15、

21、27、33、

39

5、11、17、

23、29、35、

40

20、26、32、

38

4、10、16、

22、28、34

6、12、18、

24、30、36

二、量表預試與選題過程

表3-4-2 預選量表一各分量表題數及題號說明表

對事情的解釋型態 各分量表題數及題號說明

永久(PM) 普遍(PV) 個別性(PS) 好事件(G) 2、17、18 12、14、16 1、7、10 事

件 分

類 壞事件(B) 8、11、15 5、9、13 3、4、6

(二)由於曾雪芳兒童解釋型態量表的題目對象是國小二年級兒童,與研 究者的研究對象年齡相近,研究者再參考該量表,並與指導教授逐題分析是否 符合理論構念,將不合幼兒情境的(例:牽涉到幼稚園未有的科目等,如:我 的音樂老師很喜歡我。)先行去除,並結合第一次預選符合幼兒情境的題目,

把不足的向度以第一次預選題目選擇高票者選入、多餘的向度以不符合幼兒情 境,和第一次預選低票的題目予以刪去,結合兩個量表之題目,包含六個分向 度各計六題,總計共三十六題。

(三)考慮到幼兒作答時間若是過長會影響其耐性,再請八位大班現場教 師、兩位有幼教教學經驗的研究生進行選題,根據上述選題結果與指導教授討 論將題目修訂至幼稚園大班幼兒的理解程度,結合改編曾雪芳(2007)的「國 小二年級歸因型態問卷」的題目部份措辭,將量表題目與答案進行最終修訂,

並根據現場老師對於題目內容與建議成為正式量表。

(四)最終邀請台東太平國小附幼學生9 人、豐里國小附幼學生 13 人、知 本國小附幼學生12 人,共計 34 人做為預試。為了讓大班幼兒更明瞭題意與問 題語氣等一致性,所有受試對象研究者親自訪問,除了請受試幼兒選出心中的 歸因的方式,並配合闡述感覺的開放式問答,研究者將紀錄歸納幼兒之答題結 果(內容如下所述),做為日後修訂量表及教學時的參考。

三、量表預試

根據34 位幼兒預試答題結果,研究者有以下發現。

(一)以量表本身來說:

1.分量表項目有些難以辨別:幼兒在歸因量表中,對於類型個別性中 內外在較易辨別出來,在普遍性中的選項幼兒難辨認出答案。

2.受測題目多或時間過長:幼兒易受外在影響會分心並表達希望結束。

3.表達感覺字彙有限與無法做情緒歸因:幼兒大多以說開心、生氣、

想哭。等常見情緒字彙,感受以「心情很好(不好)」為多,可能受 到其表達字彙受限與對情緒的理解能力不深。對情緒的歸因不是直 接照依照題目的講出,或是偏重闡述自己的經驗,把無關量表題目 的自我經驗套入。

4.受試答案不一致:同一題問第二次時會答不同的答案,答案通常受 時近效影所影響。問答時,部份幼兒未聽完題目則搶答的情況。

5.題目無法涵蓋部份幼生背景或經驗,導致無法回應:如:某幼兒因 為人緣好因此想像不出有人說不喜歡他,或本身未有相關經驗,研究 者只能將量表中的主角替代成他人請幼兒代做歸因。

(二)開放性問答的部份:

幼兒回應情緒有強度分別,會出現「很」、「超級」等字具。幼兒會將新學會 的情緒字眼套入,如:「寂寞」等,但未必用在適合情況。歸因方式亦受總總外 在因素影響(如:今天心情),闡述自我歸因方式則會受到學習經驗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發現,多數幼兒對於感覺與想法歸因還無法有效進行辨別,

除了在施測時多次詢問、並建議多選用幼兒熟悉的情緒字彙與情境,更可透過 樂觀情緒教學讓他們加深瞭解並辨認自己想法,並瞭解情緒受自於想法的概 念,進而培養以樂觀想法看待事情,保持用正向情緒來看待發生的各種事件。

四、修訂後量表

根據預試結果,跟指導教授討論答題情況做檢討,並討論日後正式施測時 該如何將問法進行修正,製訂完成的正式版幼兒樂觀解釋量表包含六個分向 度,每一向度共計四題,總計共二十四題,題項分配如表3-4-3,具體內容如附 件二。

表3-4-3 正式量表各分量表題數及題號說明表

對事情的解釋性 各分量表題數

及題號說明 永久性(PM) 普遍性(PV) 個別性(PS) 好事件(G) 1-1、1-2、

1-3、1-4

2-1、2-2、

2-3、2-4

3-1、3-2、

3-3、3-4 事

件 分

類 壞事件(B) 1-5、1-6、

1-7、1-8

2-5、2-6、

2-7、2-8

3-5、3-6、

3-7、3-8

(一)效度分析

研究者依據Seligman 理論,參考曾雪芳的「兒童解釋型態量表」,並根據 現場教師與指導教授就幼兒經驗、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生活情境選出適宜題 目,因此具有建構效度。研究者加以修訂形成量表問句與答案,再請現場教師 以及有教學經驗的研究所同學就題意及文句方面進行修改,並懇請心理與教育 測驗專長的教授惠予修正指導,使本量表更具內容效度與專家效度。

(二)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二元計分,分為「樂觀」和「悲觀」兩個選項,勾選樂觀解釋選 項者計一分,勾選悲觀解釋選項者計零分;

(三)作答方式

根據Seligman 之作法,對年幼孩子施測時需要讀每個題目給他聽,並且每一 問題讀兩遍,他的答案就是樂觀水準的最初底線(洪莉譯,2008)。除此之外,

研究者針對每位受試者採一對一進行問答,必要時針對幼兒不懂的名詞再加以 解釋(如: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