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與後續研究兩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期望提供教育現場之導師、輔導老師、家長以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一、 學校教育之建議

(一)運用學校希望感提升國中學生的生活適應

本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相關,且學校希

望感可有效預測生活適應,因此,建議教師可先了解學生希望感的程度,再提供 學生希望感的目標思考、路徑思考與意志力思考的策略,像是建立正向自我內言,

或引導孩子具體思考:「我還可以怎麼作?」、「我還有什麼機會?」,以提升國 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訂定具體人生目標

本研究發現學校希望感之「生涯目標性」有效預測生活適應之自我定向,所 以,若教師期望建立孩子的自我定向,可從「生涯目標性」著手,以具體拼貼方 式構思自己未來夢想圖或書寫未來日記的方式進行目標思考。再者,加入「路徑 思考」與「意志力思考」,師長可多加運用成功人士的實例或邀請學長姐實際接 述工作的經驗分享,與引導孩子思考追求目標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問題的 方式,以提供實質與情感性的支持。

(三)提供支持彌補非雙親家庭的國中學生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結構的國中學生在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皆達顯著差 異,且非雙親家庭的國中學生顯著低於雙親家庭的學生。所以,建議教師運用個 別談話的機會傾聽孩子的想法與需求,深入了解學生在非雙親家庭環境的感受,

也可藉由師長與同儕提供情感性的支持,以彌補家庭情感所缺乏的不足,另外,

師長也可提供一些雖然生長在非雙親家庭但努力成功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案例 成功的因素,以協助孩子克服不可改變的家庭困境。

(四)給予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適切性的課程與輔導

本研究結果發現七年級國中生的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都顯著高於於八年級 與九年級,所以,建議教師需深入了解不同年級學生所面臨的困境,且因應不同 年級設計適性課程,例如:提供七年級學生較多訊息性與情感性的支持,協助新 生熟悉新環境,獲得實質支援;或將生涯探索課程提早至八年級下學期就開始進 行,讓孩子擁有更充裕的時間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亦或是在九年級開學初,提 供紓解壓力、情緒管理或社會技巧的課程,幫助孩子更順利面對考試壓力或複雜

的交友議題,期望透過教師更敏銳的觀察力與更貼近孩子需求的課程,協助孩子 度過這動盪不安的青春期。

(五)建立學生正向的自我評價

本研究發現學校希望感之「課業自我評價」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之家庭適應、

自我意識與工作適應,而「生涯自我評價」則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之社會適應、

人際關係、學習適應、自我勝任與整體生活適應,此結果說明:國中學生「自我 評價」扮演即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建議師長應該善用正向心理學增強孩子們的 自我評價,正向心理學包含建立正向情緒、正向特質與正向組織,即是創造正向 學習環境,營造學生團體裡對彼此正向鼓勵的氛圍,像是帶領孩子練習具體自我 肯定與肯定他人;教師適時創造機會協助孩子充分發揮專屬於他們的「美德」與

「長處」,例如:運用班級幹部或活動發掘孩子的專長,讓他們有積極參與承擔 責任的體驗。家長部分:首先,提醒家人避免以課業表現評價孩子,師長與父母 也應著重在孩子的進步,避免與他人比較,另外,尋找到專屬於孩子的專長科目,

讓孩子有機會得到正面的肯定與成就感,即是轉化孩子對自己在課業方面的感受 與想法,協助學生增進自我評價。

二、 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與時間等因素,僅選取臺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三區國中 學生為研究樣本,建議未來可將研究對象擴大抽樣至其他縣市或是向上延伸年級 層至高中或大學學生,以更了解不同對象的家庭結構、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 差異情形,也使研究更具推論性與代表性。

再者,本研究自編的「國中學生學校希望感量表」內容題目雖然以Snyder希 望感理論為基礎,但希望感理論與實際自編的量表內容有落差,建議可再針對相 關理論與實際研究進行思考與修正量表內容,以更呈現學校希望感的內涵。且題 目描述全屬於正向題,容易受到「反應心向」與「社會讚許」效應的影響,產生 分數偏高的情況,而未反映出受試者真正的情形,故未來可增加反向題數,以避

免受試者因社會期待因素的干擾而影響作答的反應。

另外,由本研究得知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生在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方面皆有 所差異,且雙親家庭皆優於非雙親家庭的學生,但現代家庭結構日漸複雜,僅以 雙親家庭與非雙親家庭結構兩種類型稍嫌不足,可增加探討更多類型的家庭結 構。再者,研究「家庭」對孩子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仍有許多影響因素,且僅 從家庭結構較難深入看到家庭的問題,像是有些家庭雖然維持雙親家庭的形式,

但親子、手足互動不佳、家庭氣氛緊張或父母教養風格的迥異等,因此,尚有其 他可能的家庭變項,像是出生序、依附關係、家庭社經地位等,而這些都是未來 可納入探討家庭議題與學生希望感以及生活適應相關性的變項,也能全面性了解 家庭對國中學生的影響,而給予更實質的協助。

最後,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級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與生活適應有差異,

但僅得到七年級優於八年級與九年級的結果,八年級與九年級的差異卻無法從量 化的數據得知。而且以如此快速的方式取的資料,受試者容易受到社會期望、填 答態度或因無法了解題意而使得資料無法反應真實的情況,因此,若增加訪談任 課老師與學生的資料分析,實際進入班級內觀察,可更深入了解影響學校希望感 與生活適應的可能因素,不但可彌補量化資料的不足,也能更深入了解學生的真 實形況,使得研究結果對教育現場的教師更有幫助。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

36,108-118。

王枝燦(2009)。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 南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莊民(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義 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覺興(2001)。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俊(2006)。兒童希望的培養-心理學意義上的分析。常州工學院學報,24(5),

48-52。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美瑤(2002)。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 師大學報,9,119-147。

李佩珊(2004)。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 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媚(2009)。運用希望感團體方案提昇被同儕忽視兒童社交巧之輔導效果研 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沈怡吟(2010)。國中學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

林佳欣(2010)。國中生親子溝通,學習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浥雰(2009)。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梅琴(2004)。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位 資優生為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卉綺(2005)。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惠玲(2008)。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 究所碩士論文。

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吳和堂(2011)。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教出版。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