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者,其知覺到「生活滿意」及「正向情緒」的程度較高。

(四)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對幸福感具正向直接效果,且感恩特 質除會透過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對幸福感具正向間接效果,社會支持 則透過因應型態對幸福感具正向間接效果外;感恩特質亦會透過因應 型態及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具正向間接效果,因應型態則透過社會支持 對幸福感具正向間接效果。

整體而言,本研究所主張的假設均獲支持,雖然結果的推論會受到研究 對象分布地區及其所屬大學與科系之限制,惟自前述結論卻可看出大學生所 具有之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確實對個人幸福感存有重要的影響 力,其中,尤以感恩特質更是決定個體幸福感之關鍵變項。本研究最初嘗試 從正向心理學角度切入,以提升個人幸福感為目的。藉由剖析有礙大學生幸 福發展的不利因素,並大膽提出可能解藥,再蒐集實際資料加以檢證假說,

獲得可供佐證之發現。換言之,本研究結果除為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 型態對幸福感存有相當影響力之論述提供支持,也呼應Lyubomirsky、Sheldon 和Schkade ( 2005 ) 所 提 之 維 持 幸 福 的 結 構 (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happiness)模式,即個體長久幸福的水準乃決定於設定值(感恩特質)、環 境(社會支持)、有意圖的活動(因應型態)三大元素。是以大學生的幸福 發展有賴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三者聯合作用,俾臻幸福感極大值 之可能。

第三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結論,研究者嘗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大學院校相關人員 在教育及實務上之參考,並指陳後續研究可能方向。分述如下:

壹、大學實務工作

一、規劃感恩特質的培育課程

本研究發現,感恩特質對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其整體效果量達.753,

換言之,感恩特質越高,越有助個體幸福之攀升。進一步比較感恩特質、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支持及因應型態三者對幸福感的效果量發現,感恩特質對幸福感的效果量 遠大於其他二者,意謂在三者中,感恩特質是決定個體幸福與否的重要關 鍵。時下大學生易以物質累積的多寡來判個人的成就,熱衷於物質的追求且 以物質的獲取作為生活滿意的指標(張威龍,2004),將幸福與物質劃上等 號,即幸福高低取決於物質多寡,致真實幸福已然變調。所幸研究指出,感 恩是防禦物質主義之良方(Kashdan & Breen, 2007; McCullough et al, 2002;

Polak & McCullough, 2006),換言之,個體越是感恩,除可遠離物質取向,

也能越加接近真實幸福,本研究結果也為「感恩就是福」之價值,提供了有 利支持。

本研究雖將感恩視為特質取向,具穩定性,但非固定不可改變,誠如本 研究也發現,有宗教信仰者,無論為道教、基督/天主教或佛教,都較無宗 教信仰者擁有較高度的感恩特質,易於經驗更多的感恩時刻。據此推測,感 恩似仍可為後天環境所形塑。一份針對336對中年同卵及異卵雙胞胎實施感 恩測量的研究發現(Steger, Hicks, Kashdan, Krueger, & Bouchard, 2007),影 響個體的感恩差異之先後天因素中,約有40%是來自先天基因所影響,而約 有60%是來自後天環境及社會化經驗所影響,意即感恩兼受先後天因素所共 同影響。耑此,感恩是能經由培養而為個體所擁有的正向特質,也是可被學 習的美德及長處。那麼,如何培養感恩?已有研究(Emmons, 2007; Froh &

Bono, 2008; Tsang, Rowatt, & Buechsel, 2008)指出,藉由感恩日記、感恩信 件、感恩電話、感恩留言,甚至感恩拜訪等方式,都是能有效強化個體感恩 經驗,提升幸福感受的絕佳途徑,大學院校應主動參採相關結果,進一步規 劃研究,將感恩議題融入教學課程及學習素材,為大學生種下感恩幼苗,等 待他日的成長茁壯。

此外,本研究模式驗證發現感恩特質對社會支持及積極取向因應型態皆 具有正向的影響效果,是以在培育大學生感恩特質的同時,應兼重社會支持 及因應型態二者功能之強化,期有效提升個人幸福感。耑此,本研究接續針 對大學現場如何強化個人社會支持及因應能力,所提建議分述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增進大學生社會支持

本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對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其整體效果量在兩模式 中各達.208及.250,換言之,對社會支持知覺越高,越有助個體幸福之攀升。

大學生除需隨著外在社會的大環境變動而遭遇各種可能挑戰,就校園情境本 身而言,也得時刻面臨大學場域中所出現的經濟、人際、課業、異性交往及 未來前途等疑難雜症,種種負向事件勢將削減個人幸福。所幸多數學者指 出,充足的社會支持能有效幫助個人減輕或控制壓力,以維繫幸福(Cohen &

Wills, 1985; Printz, Shermis, & Webb, 1999)。

那麼,如何增進社會支持?從本研究正式問卷之重要他人試題中,初步 了解大學生對重要他人的排序結果為:同儕或朋友優先,其次家人,師長最 後。因此,大學院校應鼓勵學生多參與校內外之社團、班級或組織活動,甚 至透過獎勵制度之規劃落實,增進學生參與動機,以建立豐富多元的友群層 次社會網絡,強化社會聯繫及支持程度,使個體在需要時能擁有充足支援。

另方面,應針對學生家長或其家人辦理講座、工作坊等不同形式活動,以如 何提供情緒性、訊息性支持為核心主題,規劃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素材內容,

提升親友助人知能,在家庭情境中稱職扮演學生的生活支持者。此外,更應 針對教師開設心理相關課程,遴聘專業人員以研習、工作坊等方式,讓教師 透過學理知識及實際應用的活動設計,增進教師輔導知能,在學校場域中成 為學生永續的良師益友。耑此,聯合重要他人提升助人知能,使其在不同情 境皆能提供學生所需協助及支持,藉由此一運作機制,將有助其幸福感受向 上提升。

三、教導大學生積極因應

本研究發現,積極取向因應型態對幸福感具有正向影響,其整體效果量 在兩模式中各達.300及.334,換言之,越是採取積極因應,越有助個體幸福 之攀升。大學生除需隨著外在社會的大環境變動而遭遇各種可能挑戰,就校 園情境本身而言,也得時刻面臨大學場域中所出現的經濟、人際、課業、異 性交往及未來前途等疑難雜症,種種負向事件勢將削減個人幸福。所幸多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者指出,適切的因應策略能有效幫助個人減輕或控制壓力,以維繫幸福

(Cohen & Wills, 1985; Printz, Shermis, & Webb, 1999),而以本研究結果觀 之,適切的因應策略正呼應本研究之積極取向因應型態。

那麼,積極因應如何在大學中被教導?一方面,藉由大學院校心理諮商 或學生輔導中心開設為期八至十二週,每週一次,一次二小時的小團體活 動,聘請專業人員針對問題及情緒取向之積極因應規劃系列課程,在團體中 對積極因應從基本認識到實務練習,最後延伸至現實生活加以運用,以利積 極因應成為個體慣性模式。另方面,透過聘邀專業講師開設通識課程,除將 積極因應納為課程核心,也可融入健康、壓力、幸福、憂鬱等相關議題,兼 具理論與實務,活潑教學及素材,促使學生有效吸收、學可致用,以達維繫 及提升個人幸福之目標。

貳、未來研究方向 一、研究對象的擴展

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大學生為對象,無論預試或正式施測,皆採立意取 樣,正式施測對象雖涵蓋臺灣北、中、南等三大地區之大學院校一至四年級 學生,惟宥於經費、人力等因素,仍未納入東部地區大學生,是以未來研究 或可將對象擴及東部地域,藉以減少抽樣可能造成的偏誤問題。

另方面,國外有關感恩議題的探討最初係以大學生為對象,之後向上延 伸至成人,近年也投入青少年場域,目的無非希望能及早強化個體感恩經驗 及表達,尋找增進感恩途徑,激發感恩在個人生命中喚起的正向效益,是以 未來研究除可將對象向上延伸至成人,也嘗試將青少年,甚至國小學生納入 考量,進一步探究感恩與幸福感彼此關係,以檢證本研究結果是否也能在以 成人或其他就學階段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獲得支持。

此外,本研究原欲將正式施測對象劃分兩組,以進行複核效度之檢證,

惟考量可供分析之人數劃分兩組後,將致各組人數偏少之窘境,故選擇保留 全部對象進行一次分析,最終模式雖有不錯結果,仍難以評斷模式類推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以未來研究或可再次蒐集不同大學院校學生,進一步處理複核效度議題,

以臻模式效果之類化適用。

二、研究變項的選擇

(一)探討依變項為負向結果之互動模式

本研究以正向心理學角度切入,以提升幸福感為目的,惟Woodward、

Moua和Watkins指出,憂鬱與感恩間存有強烈負相關,甚至遠超越其他負向 狀態,意謂缺乏感恩可能是造成憂鬱的一項危機因子(引自Watkins, 2004)。

回顧以往心理學係強調病理模式,關注問題病徵,以減少負向表現為努力方 向,是以本研究之依變項若以憂鬱或其他負向議題為探討,感恩特質、社會 支持及因應型態是否也能透過聯合作用,以達減少憂鬱,甚至其他負向表現 之效,此現象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

(二)探討其他可能的中介變項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感恩特質除對幸福感具直接效果外,也會透過社會支持及 因應型態的個別或聯合中介作用而對幸福感具間接效果。換言之,感恩特質

本研究發現,感恩特質除對幸福感具直接效果外,也會透過社會支持及 因應型態的個別或聯合中介作用而對幸福感具間接效果。換言之,感恩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