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感恩影響幸福感之模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庭與朋友等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對生活的樂天知命、

活得比旁人好、自我控制與理想的實現、短暫的快樂、對健康的需求等九向 度,涵蓋世界性與本土性的幸福感來源。

本量表以大學以上成人為研究對象,經因素分析發現,題目解釋變異量 集中於第一個因素上,顯示本量表為評定單一向度之主觀幸福感。全量表信 度Cronbach alpha.95,再測信度.66。

隔年,陸洛(1996)粹取量表因素負荷量達.55之題目,編製為「中國 人幸福感量表」精簡版,合計20題,精簡版與完整版量表之相關係數.97。

其後陸洛(1998)重新建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之信、效度,修正後「中 國人幸福感量表」合計47 題,信度方面,Cronbach alpha.95,折半信度.92;

效度方面,與「快樂」相關.52,與「生活滿意」相關.67。

(二)幸福感量表

本量表由顏映馨(1999)參考Argyle於1987年所編牛津幸福感量表,

Dupuy於1970年所編「全國健康統計整體幸福狀況表」、林子雯(1996)所 編「幸福感量表」及大學生生活概況加以編製而成。

本量表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經因素分析後,得到自我肯定、生活滿意、

人際關係、身心健康等四因素結構,合計20題,並採四點量尺計分,各分量 表信度介於.57 至.82 之間,全量表信度.88。

綜言之,本研究認為幸福感係結合個人短期情緒和長期認知雙重取向,

視幸福感為個人對於自身情緒(正負向情緒)及認知(生活滿意度)二層面 之主觀經驗及感受,包含感受正向愉快的情緒(較少負向情緒)及高度的生 活滿意。因此,在測量上包含正向情緒及生活滿意二向度構念,期能周延幸 福感本質。

第五節 感恩影響幸福感之模式

本研究嘗試建立感恩對幸福感之相關變項影響模式,並探求感恩在個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社會(社會支持)、認知(因應型態)及心理(幸福感)資源上所引發的 效果,爰首要之務在了解變項相互關係。因此,本節先就兩兩變項之影響關 係進行探討,接續說明各變項於模式架構中可能扮演之角色,期促使各變項 角色定位更為清晰,明朗化感恩對個人資源之作用,從而提出可能影響模式 及研究假設。

壹、感恩與社會支持

原始的感恩來自個體知覺到正向結果,而此結果是因他人有意圖的行 動。換言之,當個體接收一個好處,而此好處來自他人有意的行動所為,則 個體會覺得感恩。因此,知覺施恩者的意圖是引發受惠者感恩的關鍵,意即 抱持感恩需符應二項要件,第一,感恩發生於人際脈絡情境,是一種人際情 緒,非個人取向。第二,感恩經驗是受惠者來自推斷他人良善意圖之心智,

引發個體感到被愛與尊重(Shelton, 1990)。因此,視自己是他人慷慨之下的 受惠者,促使個體覺得被肯定、受尊重、是有價值性,此與社會支持能使個 體產生被關懷、相信自己被人所愛、被人尊重、是有價值及有隸屬感之本質 相互契合(Caplan, 1974; Cassel, 1974; Cobb, 1976)。換言之,感恩者可能更 易 於 感 到 來 自 他 人 的 愛 與 關 懷 , 從 而 提 升 自 尊 及 社 會 支 持 之 知 覺

(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 Shelton, 1990)。

另方面,Fredrickson(2004)指出,感恩者是以單純親善表達感恩,長 此以往,感恩所激發的利社會行動能提升社交品質,促成社會酬賞而受人喜 歡,建立友誼關係並強化社會連結(Emmons & Shelton, 2002; 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此些社會資源,當個體需要社會支持,即可提取 運用,耑此,感恩者應擁有豐富的社會網絡及外在資源,有助社會支持之知 覺。

此外,情緒為訊息理論(affect-as-information theory)主張,情緒狀態 具有提供人類所處環境的訊息價值(Schwarz & Clore, 1996)。正向情緒所傳 遞給個體的訊息價值是其所處環境安全,負向情緒則傳達出所處環境需特別 注意及適度修正。Salovey、Rothman、Detweiler 和 Steward(2000)進一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指出,正向情緒與個體知覺到能依靠及實際提供協助的他人數量密切相關,

反之,負向情緒是種警示個體缺乏社會支持、對人際互動有所需求的訊號,

意謂身處正向情緒的個體會知覺到較高水準的社會支持。據此觀點,能激發 個體正向性情緒狀態之感恩也將傳達給個體其所處環境是美好的認知,從而 引發個體對自我社會支持之資源感到滿足。再者,感恩也可能透過對社會情 境的歸因歷程,即感恩者傾向解釋所接受的協助是具有價值、得來不易、視 施恩者的意圖是利他性之評估(Wood, Maltby, Stewart, Linley, & Joseph, 2008),從而強化個體對所處環境具支持性之認知,有助個人更有意識地知 覺到社會支持。耑此,感恩藉由傳遞給個體的訊息價值及內在歸因歷程,能 引發個體正向評估情境,促使個人特別能知覺到良好的社會支持。

Wood等人(2008)採歷時三個月時間之縱貫研究法探討大學生感恩意 向與知覺性社會支持關係,結果發現感恩會隨著時間自然增進個體的知覺性 社會支持,此關係不受五大人格特質所影響。換言之,感恩對知覺性社會支 持具有獨特效果。一些實驗研究也指出,感恩能引發較高程度的社會支持

(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 Seligman et al, 2005)。國內高麗雯

(2005)以大學生為對象探討感恩與社會支持關係之研究有相同發現,感恩 是社會支持的顯著預測變項。

耑此,感恩是個人知覺到正向價值並將此價值歸因於他人所努力付出。

前述相關理論及研究指出,感恩除促使個體感到被肯定、受尊重、具有價值 性及隸屬感外,也有助激發利社會行為而強化社會網絡連結關係,因此,抱 持感恩,對社會支持具有增強作用。綜上,本研究認為,一方面,感恩能有 效預測個體社會支持之知覺,具有正向效果。另方面,感恩特質的高低,會 引發個體在社會支持表現上的差異。

貳、感恩與因應型態

感恩典型上是一種正向價量的情緒(Bartlett & DeSteno, 2006; Lazarus &

Lazarus, 1994; Mayer, Salovey, Gomberg-Kaufman, & Blainey, 1991; Ortony, Clore, Collins, 1988; Tsang, 2006; Weiner, 1986),促使感恩者能視世界為一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快處所,願花時間聚焦於生活正向層面(Adler & Fagley, 2005; Watkins et al., 2003),此種認為世界是友善之處的知覺能促使個體願意主動解決問題。正 如個體若視世界具威脅性,會表現出抑制趨向(Beck, 1976)。反之,由於感 恩者視世界是美好良善,可能促使個體表現出主動因應的認知及行動趨向。

另方面,Fredrickson(1998, 2000a, 2001, 2002, 2003)在擴展與建立理 論指出,正向情緒所引發的擴展功能將建立許多個人資源。譬如:正向情緒 能擴展個體的思惟模式,從而增進對壓力的因應方式。長久以往,藉由正向 情緒的反覆經歷,此種廣泛思惟的因應風格會變成習慣,而慣性式良好因應 即為持久性個人資源,在日後需要時可提取運用,提升個體適應能力。換言 之,正向情緒能擴展認知範疇,引發彈性與創意思惟,也促進壓力與逆境因 應的能力(Aspinwall, 1998, 2001; Folkman, 1997; Folkman &Moskowitz, 2000a; Fredrickson, Mancuso, Branigan, & Tugade, 2000; Lazarus, Kanner, &

Folkman, 1980; Tugade & Fredrickson, 2002),意即正向情緒所引發的認知擴 展能開拓並增進個體在危機時的因應方式,此與其他學者認為正向情緒是個 體卓越因應和健全成長的關鍵之觀點不謀而合(Bonanno & Keltner, 1997;

Folkman, 1997; Folkman & Moskowitz, 2000b; Keltner & Bonanno, 1997;

Moskowitz, 2001; Ryff & Singer, 1998)。

已有研究指出,正向情緒不僅與因應方式有關(Moskowitz, Folkman, Collette, & Vittinghoff, 1996),而且是與有效因應相關,如:在問題中發現正 向意義(Moskowitz, 2001)及對問題採取廣泛觀點,同時增進因應技巧

(Fredrickson & Joiner, 2002)。另一項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壓力與因應研究指 出,正向情緒是與對問題採取廣泛觀點、看到此刻壓力以外、產生多元行動 路徑之因應風格有所連結,研究也發現,正向情緒與廣泛心智之因應是彼此 增長,正向情緒隨時間能有效預測個體因應能力的提升(Fredrickson, 2000a;

Fredrickson & Joiner, 2002)。

此外,Wood、Joseph 和 Linley(2007b)在探討大學生的感恩意向與適 應性因應策略研究結果指出,感恩者會使用較正向性因應策略,如:採取正 向再詮釋與成長、主動因應及計劃等策略來處理問題,而不會採取行為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離、自我責備、藥物使用及否認等負向性因應策略來逃避問題。

耑此,感恩是一種個人特質,能激發具道德性及正向性之情緒狀態。前 述相關理論及研究指出,感恩可能擴展個體認知模式,引發彈性與創意思 惟,從而有助採取多元、正向因應方式,因此,抱持感恩,對因應策略具有 增強作用。綜上,本研究認為,一方面,感恩能有效預測個體的因應型態,

對積極因應具有正向效果,而對消極因應具有負向效果。另方面,感恩特質 的高低,會引發個體在因應型態表現上的差異。

參、感恩與幸福感

Fredrickson(1998, 2000a, 2001, 2002, 2003)在擴展與建立理論主張正 向情緒能擴展認知與行為功能(Folkman & Moskowitz, 2000b; Fredrickson &

Branigan, 2005),從而建立持久性個人資源(Fredrickson, Tugade, Waugh, &

Larkin, 2003),並可消除負向情緒所引發的不利影響(Fredrickson & Levenson, 1998; Tugade & Fredrickson, 2004)。換言之,此理論強調正向情緒與個人成 長及發展間存有密切關係。藉由經歷正向情緒,個體能使自己變得更有創 意、知識性、堅毅力、社會融合以及更加健康。持續經驗正向情緒的個體不 會停滯不前,反之,會不斷成長,創造一個自我維繫的系統。特別是,正向 情緒能藉由擴展個體思惟與行動模式,引發向上盤旋與循環累積的回饋歷 程,促使身心機能以臻理想,進而增進個體幸福(Fredrickson, 2001, 2002;

Fredrickson & Joiner, 2002)。

另方面,Watkins(2004)指出,個體長久以往會容易習慣目前狀態的 滿意程度,即習慣律(the law of habituation)概念,然感恩能使人有意識地 數算自己有多幸運,並藉由抵銷習慣律的結果來感受幸福。換言之,感恩者 擁有一種世界觀,會把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視為一個禮物,此 種欣賞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層次,促使感恩者不會把益處視為理所當然

另方面,Watkins(2004)指出,個體長久以往會容易習慣目前狀態的 滿意程度,即習慣律(the law of habituation)概念,然感恩能使人有意識地 數算自己有多幸運,並藉由抵銷習慣律的結果來感受幸福。換言之,感恩者 擁有一種世界觀,會把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視為一個禮物,此 種欣賞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層次,促使感恩者不會把益處視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