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針對輕型認知障礙者之運動介入方案的實務操作與未來學 術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實務操作建議

本研究發現,複合式運動對於輕型認知障礙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功能是有顯 著影響的,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複合式運動是能有效改善輕型認知障礙的功能性體適 能與認知功能,故建議未來針對輕型認知障礙者的運動介入類型可使用複合式運動。

此外,在操作過程中也發現,複合式運動在重複訓練的課程中,會使受試者們較容易 感到無趣,易出現疲倦及出席次數降低的機率,故建議可在運動介入課程設計多加入 一些趣味性的內容,可提升受試者參與動機和成效。

在運動強度、頻率發現,本研究之中等強度的介入對於受試者之功能性體適能與 認知功能的改變並無全面性的改善,僅改善部分功能,因過往研究指出中高強度最具 有成效,故建議在運動強度上可控制在中高強度。而在運動頻率上,本研究為每週兩 次為期三個月對於受試者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功能之影響成效僅有少部分具顯著差異,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每週三次為期三個月,或每週兩次為期六個月之成效較佳較完整,

故建議在運動頻率上可安排每週三次為期三個月,或每週兩次為期六個月。

此外,經由操作過程發現,受試者的身體狀況(疾病、開刀)、有無運動習慣,對 於運動課程內容、運動強度的安排具有影響,故建議往後研究的運動課程設計時應考 量受試者身體狀況的不同,在運動介入中能隨時調整內容及強度,以達最佳效果。

三、 學術研究方向建議

本研究在學術研究方向建議分為研究對象、樣本數量、篩案考量以及研究方法四 種,以下針對四種建議敘述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輕型認知障礙者,本研究在認知篩選方式以三種認知測驗問 卷進行篩選,但此種方式在精準度較為薄弱,將來可能隨著時代的改變在科技上越來

67

越進步,或許能有更精準測量出輕型認知障礙的方法,故建議往後研究可運用更多元 的測量方式使篩選上更加精準。

(二)樣本數量

本研究因受試者樣本僅有8 位故未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無法比較有無運動介入 的差異,而本研究所招募到的受試者年齡都為65 歲(含)以上,但在過往文獻提及為了 及早預防年齡應以 50 歲(含)以上為主,但其在現今社會中 50 歲的人都還在工作,且 本研究在醫療機構中招募失利,而改由在新莊社區的關懷據點進行受試者招募,所招 募到的年齡分布則都以65 歲以上為主,故建議往後研究可增加招募地點,如擴大社區 範圍、公司行號、醫療機構進行招募,雖說本研究在醫療機構中招募失利但未來研究 依然可在更多醫療機構嘗試,以利增加樣本數量。

(三)篩案考量

本研究在篩案過程中未將受試者身體狀況及是否有無運動習慣納入篩案標準,導 致本研究在強度控制上因受試者身體狀況不一致而不易控制,而對於有無運動習慣者 的篩選,則是因有運動習慣者再介入成效上可能因個案原有的運動項目而受影響,並 非完全受研究所設定的運動介入課程而影響,故建議剔除有運動習慣者,以達研究的 成效。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並無對照組可進行比較差異,且僅在介入後 一星期內進行後測檢驗,並無後續追蹤,僅能了解受試者在經過三個月介入後的變化,

而後是否能夠維持或因無運動介入後受試者之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功能開始退步,故 建議在研究實行上可使用有對照組進行比較,並且可改成後續追蹤數個月,檢視介入 後數個月受試者改變狀況。

68

參考文獻

丁翠苓、王秀銀、黃碧月 (2005)。十二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文化體育 學刊,(3),119-122。

內政部統計處 (2016)。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chart.aspx?ChartID=S0401.

孔繁鐘 (譯) (2010)。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2)

方怡堯、張少熙、何信弘 (2015)。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體育學報,48(1),59-72。

王秀伯 (2011)。每週走 6 哩可避免失智症。健康世界,(301),20-20。

王秀華、李淑芳 (2009)。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運動處方。大專體育,(101),164-171。

王培寧、林克能、劉秀枝 (2012)。輕度認知障礙之診斷與治療:台北榮總經驗。應用心 理研究,(55),15-35。

王釧如 (2013)。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介與應用。血管醫學防治季刊,(16),

10-12。

王雅誼、邱震寰、陳映燁、李恭賢 (2011)。多感官環境治療介入對失智患者行為精神 症狀改善之成效探討。護理雜誌,58(1),48-58。

王駿濠、蔡佳良 (2009)。運動介入對老年人認知神經生理功能的影響。大專體育,(102),

181-188。

王駿濠、蔡佳良 (2011a)。運動對改善大腦認知功能之效益評析。應用心理研究,(50),

192-216。

王駿濠、蔡佳良 (2011b)。急性運動對認知表現的影響。大專體育,(112),31-39。

王駿濠、蔡佳良(2010)。運動或身體活動介入對認知控制功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24(4),70-81。

69

台灣失智症協會 (2008)。失智症完全手冊。臺北市:健康文化。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 (2014)。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 社。(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白明奇 (2008)。記憶之癌: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健康世界,(270),18-262。

朱育秀 (2013)。體能活動對認知功能之療效,長期照護雜誌,17(1),11-21。

江宗彥 (2014)。無氧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記憶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南大學,臺南市。

江宗麟、朱真儀、林貴福 (2011)。運動經驗對運動強度自覺能力的影響。文化體育學 刊,(13),21-27。

江南 (2016)。利用樸素貝葉斯分類器基於心率變化探測人體行動之分法(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明城 (2015)。104 年度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計畫編號:)。臺北 市:教育部體育署。

吳東、朱崇田 (2007)。綜合康復治療腦損傷後認知障礙的臨床觀察。社區醫學雜誌,

5(23),8-9。

李仁佐、張家昌 (2007)。休閒運動參與對提昇健康體適能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7),114-121。

李志峰 (2013)。設定正確的運動強度-論析運動強度的測量方法與運用。政大體育研究,

22,1-18。

李佳倫、鄭景峰 (2010)。台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 刊,12(4),79-89。

李叔穎 (2013)。社區輕度認知障礙者之生活品質並其與認知功能之關係探討(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昭賢 (2014)。針對失智症/銀髮族設計以地理圍欄為省電基礎之穿戴式運動紀錄裝置。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3),191-200。

70

李綿綿、黃娟娟、林益安、詹貴惠、許美智 (2012)。十二週強力適能瑜珈課程對中年 女性血脂質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5),7-15。

李麗晶 (2012)。身生體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 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麗晶、卓俊伶 (2009)。水適能運動的概念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23(2),1-10。

李麗晶、鄭溫暖 (2009)。生活型態之身體活動介入概念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23(3),

17-26。

杜春治、徐康良、黃郁玲 (2011)。瑜珈運動對身、心靈及體態的影響。成大體育學刊,

43(2),64-74。

卓俊辰 (2005)。體適能與運動處方。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適能運動協會(編著),健康 體適能指導手冊(頁 106-133)。新北市:易利圖書。

林正常 (2011)。高地對固定相對攝氧量強度運動時訓練強度指標的影響。運動教練科 學,(23),89-108。

林宗緯 (2015)。有氧運動對高齡者認知與執行功能之影響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 刊,14(2),176-185。

林愉樺、陳坤檸 (2014)。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與身體活動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

(10),89-96。

林儷蓉 (2015)。生命回顧療法的效果-回憶過去可提升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中華體 育季刊,29(3),256-256。

邱敏莉 (2015)。阻力訓練對於輕度失智症老年人認知功能之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

長庚大學,桃園市。

柯姵均 (2016)。銀髮體適能運動方案的介入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以財 團法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胡明霞 (2010)。認知功能篩檢的新選擇—認知功能篩介紹。長期照護雜誌,14(3),

267-276。

71

郁可、范建中、李樹雯 (2005)。第 2 版 Loewenstein 認知評定量表的臨床應用。中國 康復,20(3),147-148。

夏文賢、蔡崇濱、顏克典 (2010)。運動介入對老年人平衡能力之影響。運動健康與休 閒學刊,(18),77-88。

孫云闖、秦斌 (2010)。MoCA 和 MMSE 在輕度認知障礙中的應用比較。中國神經免 疫學和神經病學雜誌,17(2),138-140。

徐榮隆、邱浩彰 (2002)。神經科:輕微認知功能缺損。臺灣醫學,6(5),773-776。

徐燈煙 (1976)。實驗法之研究及應用。師友月刊,(112),29-31。

翁菁甫、林坤霈、詹鼎正(2014)。老人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內科學誌,25,158-164。

張育愷、洪巧菱 (2010)。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對當代統合分析之回顧。國際運動及 鍛鍊心理學期刊, 8(4),491-511。

張耿介、林新龍 (2015)。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意義與內涵之探究。屏東大學體育,(1),

205-220。

張維嶽 (2014)。整合性運動訓練對促進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研究。臺中科大體 育學刊,(10),45-54。

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 (2014b)。失智症之重點回顧。內科學誌,25(3),151-157。

梁家欣、詹鼎正、陳人豪 (2014a)。失智症診斷標準的演進。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58(4),22-26。

莊閔妃、哈鐵木爾、辛裕隆 (2006)。輕度知能障礙。慈濟醫學雜誌,18(5),49-51。

許景林、陳秀花、莫金玉 (2012)。中老年人身體湖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睡眠品質之 關係。屏東教大體育,(15),128-143。

許雅芬、龍佛衛 (2011)。漫談輕度認知障礙。當代醫學,38(9),707-709。

郭旭格 (2007)。失智症。當代醫學,34(11),885-887。

72

郭俐秀 (2016)。高齡者身體活動、失眠與認知功能及主觀記憶抱怨的關係探討(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陳宁、何俐 (2009)。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的研究和應用概況。中國神經精神疾 病雜誌,35(10),632-634。

陳正容 (2015)。八週運動介入對於老年人的功能性體適能之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伶珠、溫世合、歐盈君、蔡麗珍、劉娟如 (2013)。結構性團體活動對失智症老人照 顧效益之研究,台灣社會工作學刊,(12),65-100。

陳妍慧、詹美玲、方進隆 (2014)。運動對老年人腦氧合功能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華 體育季刊,28(4),269-276。

陳美芳、李蕙貞 (2009)。有氧運動訓練處方與原則。雲科大體育,(11),141-151。

陳真怡、林晏如、翁毓菁、袁素娟 (2015)。健走介入對社區慢性病老人體適能之影響。

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1(1),39-48。

陳啟章 (2014)。運動介入對國中生健康體適能、自我效能、班級團隊凝聚力之實驗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著 (2014)。休息時間影響高強度有氧運動壓力反應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榮基 (2012)。對話與回應,失智症的初始到終末;失智症的診斷治療與照顧倫理的 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6,1-3。

曾仁志、吳柏叡 (譯)(2009)。體適能-全人健康。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W. W. K.

Hoeger & S. A. Hoeger, 2003)。

曾建寧、詹惠雅、李欣慈 (2011)。運用於老人認知刺激之整體性認知測量工具。臺灣 醫學,15(4),429-437。

曾雅祺 (2016)。有氧運動教學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73

曾暐晉、黃冠菱、黃啟煌、陳信良 (2015)。長期漸增式離心運動訓練對高齡者下肢肌 力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報,48(2),159-170。

項竣偉 (2014)。利用田口實驗法探究樓梯最佳化設計-以運動自覺量表與生理參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臺南市。

項竣偉 (2014)。利用田口實驗法探究樓梯最佳化設計-以運動自覺量表與生理參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臺南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