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運動介入對輕型認知障礙者功能性體適能及認知功能之影響,

本章將針對輕型認知障礙、認知功能、運動介入,及功能性體適能的相關文獻進行分 析及探討,依照前述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輕型認知障礙;第二節為認知功能;第三 節為運動介入;第四節為功能性體適能。

第一節 輕型認知障礙

本節針對輕型認知障礙者相關議題文獻分析後介紹,依序為輕型認知障礙的定義、

輕型認知障礙的盛行率、輕型認知障礙的病理特徵、輕型認知障礙的診斷評估方式與 輕型認知障礙者的治療方法。下為上述議題文獻探討。

一、輕型認知障礙的定義

輕型認知障礙於過去DSM IV 為輕微認知障礙症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但 於 2013 年 9 月正式發行的 DSM-5 中更名為「輕型認知障礙」 (Mil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台灣精神醫學會,2014)。更改內容為認知能力的評估方式,以往評斷標準 著重於記憶能力表現,並將以往的四項檢測項目,執行能力、學習與記憶能力、語言、

感覺與動作,再增加整體注意力及社交認知這兩項認知能力,並強調說明輕型認知障 礙是介於正常認知功能與輕度失智症之間的一種過渡階段。雖輕度認知障礙 (MCI)在 2013 年出版的 DSM-5 中已更名,但在過往的文獻中還是使用輕度認知障礙 (MCI),

故本研究在資料收集時仍然使用更名前之輕度認知障礙 (MCI)為關鍵字進行搜尋。

一般正常老化在認知功能上是漸進性的退化,而罹患輕型認知障礙者之認知功能 衰退速度會高於正常老化者。罹患輕型認知障礙者,除主觀知覺記憶力變差和維持日 常基本生活功能受影響外,其他認知功能也已受到影響,如語言、注意力、視覺空間 技能和執行功能等 (李叔穎,2013;歐陽文貞,2013),輕型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 於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嚴重的危害的日常生活,故時常被人們忽略,導致發現時

7

已錯過較好的治療與訓練時機。

二、輕型認知障礙之盛行率

輕型認知障礙可為各型式失智症之早期的重要徵狀,例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 症、額顳葉失智症、帕金森病併失智症、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外傷性腦傷引起的認 知障礙症、物質/醫學引起的認知障礙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引起的認知障礙症、

多重病因引起的認知障礙症...等 (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16;莊閔妃、哈鐵木爾、

辛裕隆,2006;台灣精神醫學會,2014)。因有很大的機率會轉為失智症,故即早預防 輕型認知障礙者轉變為各型式失智症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研究顯示,每年約有10%-15%之罹患輕型認知障礙者轉變為失智症,遠遠超過正 常老化的1~2%。臺灣輕型認知障礙者每年平均增加 1 萬人,預計西元 2056 年時罹患 者會達到62 萬人口。臺灣於 2004 年 65 歲以上高齡者罹患輕型認知障礙轉變為失智症 盛行率為5.3%,平均每一年約成長 7500 人;於 2009 年,臺灣失智症人口超過 16 萬 人,預估2031 年失智症人口將會攀升至 27 萬人 (李昭賢,2014;吳思霈、吳肖琪,

2010;盧俊明、徐業良、陳亮恭、林楚卿,2015)。經研究統計,臺灣高齡者之失智症 比例隨年齡提升而增加,65~69 歲為 1.2%、70~74 歲為 2.2%、75~79 歲為 4.3%、80~84 歲為8.4%、85~89 歲為 16.3%、90 歲以上為 30.9%,故預防及延緩中高齡者罹患輕型 認知障礙症狀是近年研究者致力投入的研究議題 (梁家欣、詹鼎正、陳人豪,2014a;

許雅芬、龍佛衛,2011)。

輕型認知障礙會產生各式的失智症及認知障礙。由統計資料可知罹患輕型認知障 礙患者逐年提升,與年齡呈現正相關,年齡越大罹患機率越大。由此可知輕型認知障 礙有其研究之必要。

三、病理特徵

罹患輕型認知障礙患者之病理特徵主要表現於認知功能,該功能包含學習能力、

執行能力、記憶力、注意力、語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空間定向能力、計算能力以 及判斷能力。罹患初期,記憶力較差,偶爾會找不到東西或放錯地方,但尚不足以影 響日常生活,故不易被察覺。罹患後期,記憶力逐漸衰退並趨於明顯,無法處理較複

8

雜的工作或問題,並可能出現活動參與次數減少與意願降低的情況;另外,情緒起伏 變大,患者可能多疑或無故發脾氣亂罵人等。此時,輕型認知障礙已嚴重影響患者原 有的工作、社會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功能 (梁家欣等,2014a;蔡甫昌、許毓仁、黃宗 正、陳晶瑩、邱銘章,2015;梁家欣、程蘊菁、陳人豪,2014b)。

四、輕型認知障礙的診斷評估方式

輕型認知障礙的診斷是依據醫生的臨床經驗以及精神檢測工具、儀器的診斷,大 部分是以認知評估作為主要鑑別方法;根據 DSM-5 為標準其診斷條件如下:(1)患者 發覺自我記憶力衰退或由親屬提出此問題,並且須持續至少兩個星期以上;(2)經由儀 器或認知功能檢測工具證明認知功能異常或衰退;(3)具備正常生活能力,但工作、社 交等能力有衰退的趨勢;(4)在客觀檢查上有記憶損傷或其他認知功能有一項是有障礙 的,受損程度是不符合年齡的記憶力衰退;(5)其認知功能衰退並非其他精神障礙症所 造成的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劉芸宜,2008;徐榮隆、邱浩彰,2002)。

而輕型認知障礙者與正常個體之差別依賴醫生的主觀性評量,為能確保診斷結果,

臨床醫生多會參考認知檢測量表之數據。以下為目前臨床常用之認知功能評估評量表,

簡易智能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台灣版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Taiwan version)、聖路易大學心智狀態測驗 (Saint Louis University Mental Status Exam ,SLUMS),以及洛文斯坦職能治療認知評估-老年 (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Geriatric, LOTCA-G)等 數種方法 (Razali, Li, Jaffar, Ahmad, Shah, Ibrahim, Din, Jaafar, Midin, Sidi, & Ahmad, 2014;Mamikonyan, Moberg, Siderowf, Duda, Have, Hurtig, Stem, & Weintraub, 2009;

Erez, & Katz, 2003;鄭婷文,2014;王釧如,2013;胡明霞,2010)。

五、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認知功能之方式有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於臨床常用的認知功能藥物 治療有乙醯膽鹼水解酵素,如 donepezil (愛憶欣 Aricept)、rivastigmine (憶思能 Exelon),

以及 galantamine (利憶靈 Reminyl)等,可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另一類的治療藥物為 NMDA 拮抗物 (antagonist),為可防止 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過度興奮,在

9

於延緩輕型認知障礙的認知退化 (郭旭格,2007)。雖然在研究顯示上有藥物能讓患者 服用進行治療,但並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能減緩輕型認知障礙的轉變及惡化,甚至有 些藥物會使受試者產生副作用,如:臨床常用的乙醯膽鹼水解酵素會使噁心、腹瀉、

頭痛、厭食、嘔吐等副作用;NMDA 拮抗物 (antagonist)會使躁動、尿失禁、眩暈、

失眠、厭食等副作用,抗精神病藥物會使便祕、尿液滯留、血壓降低、顫抖、身體或 四肢僵硬等副作用;抗憂鬱劑會使平衡感差 (王培寧等,2012;梁家欣等,2014)。藥 物副作用會使患者在病程中感到不適,若是能避免掉產生副作用的發生,患者之身心 靈能有較好的感受。雖然藥物治療對患者來說較為方便取得,患者只需要固定回診就 可領取醫院配給固定份量的藥物,但藥物治療會延伸出許多副作用;非藥物治療需要 參與者長期參與且並非立即見效,但鮮少有副作用,對於患者不想經歷副作用來說非 藥物治療是另一選項。

非藥物治療之方式多元,例如:生命回顧療法、懷舊治療、現實定向感治療、多 感官環境治療、運動治療等許多療法 (Cai, & Kathleen, 2015;梁家欣等,2014b;陳榮 基,2012;王駿濠、蔡佳良,2011a;林儷蓉,2015;白明奇,2008;王雅誼、邱震寰、

陳映燁、李恭賢,2011),以下針對上述治療方式進行簡述。

生命回顧療法,引導參與者回憶過往瑣事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透過同伴間相互 交談、分享,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活動中,患者會對於周遭的事物更加關注,也會增 加參與同伴間談話內容的深度。在許多的研究當中也指出,失智症患者表示透過此方 法能想起許多事情;此外,活動後參與者之認知測驗顯示其認知功能有所提升 (林儷 蓉,2015)。

懷舊治療,為透過團體方式來進行活動,會聊過往的生活回憶、發生的事情與經 驗。治療過程通常會利用照片、日常生活用品、年代音樂、錄音帶或錄影帶等用具,

來協助患者回憶或述說過去的經驗。根據研究顯示,懷舊治療能穩定患者的情緒及增 進認知功能。現實定向感治療,該實行方法為隨時隨地提醒患者周遭的真實情況,如:

日期、時間、地點、天氣、季節以及親朋好友等現況,此方法能夠幫助患者回到現實 的情境中,並能夠提升自尊與減緩問題行為的發生 (白明奇,2008)。

10

多感官環境治療,為針對學習功能受限、認知功能下降及察覺周遭環境能力較為 差的個體進行治療。透過多種感官刺激,使患者感受生活的豐富與變化。於研究上,

顯著改善患者的淡漠行為與增加人際互動的頻率 (王雅誼等,2011)。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式外,運動治療亦被證實對認知功能障礙有顯著的成效;除此,

對於已有輕型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患者,能有效改善該族群之認知功能 (朱育秀,

2013)。其他研究也特別指出,有氧運動的介入成效為其他運動型態當中最具顯著效果。

從事有氧運動可增加大腦之頂葉、顳葉區的白質與灰質量,及海馬體的容積,或是減 少因為老化而流失之皮質區組織,且同時可改變大腦的活化方式,提高大腦的認知功 能運轉 (王駿濠、蔡佳良,2011a;朱育秀,2013;陳妍慧、詹美玲、方進隆,20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