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閱讀資料

在文檔中 WEB 2.0發展介紹 (頁 56-65)

西文資料

Hinchcliffe,Dion,(2005)〈10 Issues Facing Web 2.0 Going Into

2006〉,( http://web2.socialcomputingmagazine.com/10_issues_facing_

web_20_going_into_2006.htm)

作者於文中提出十項他認為會抑制Web 2.0 發展的事。

一、過度宣傳(Excessive Hype):人們極力推崇Web 2.0 是解決任 何軟體問題的 答案,但事實上沒有這樣的東西,web 2.0 只能 說是一種構思設計與建構Web的有力思考方向。

二、缺少簡單的定義(Lack of Simple Definition):Web2.0 是包涵

很多有趣、動態部分的大主題。假如把Web2.0 的所有權威者聚 集在一起,讓他們來給Web2.0 下個定義,你會得到完全不同的 答案。但我們需要固定的一個定義。

三、範例網站的老化(Aging Poster Children):Flickr和del.icio.us 是Web2.0 時代的絕佳範例。有些在Web時代的網站僅管相當好,

但卻已經有點老化。每天有大量Web 2.0 新網站出現,人們甚至 無法對所有社會書籤網站(social bookmarking sites)持續進行追 蹤,而也有許多不錯的Web 2.0 應用出現,我們期待有比Microsoft Office Live更好的應用出現。

四、需要永久的連接(Needing A Permaconnection):一些人使用 內置無線上網功能的筆記型電腦,但或許有0.0001%的網路人口 使用這種方式上網。Web2.0 的應用,甚至iTunes和BitTorrent這 類主機內的應用軟體都需要快速、穩定的連線,它們才能工作。

除非全面的進步,否則就像微軟目前對Web2.0 的定位:它只是 我們如何工作的擴展而已,並不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都能真正使用 的。(an extension of how we do work, not where we really do it.)

五、把Ajax作為Web 2.0 的官定體驗(Ajax as the Official Web 2.0 Experience):Ajax 在這時刻也得到大量的推崇,但是非常坦 白地說,人們對它期待得越多它就會變得越難看。Ajax在現今人 們所欣賞的部分,有一些重要的限制。不要誤解我,我喜歡把 Ajax作為某些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案。但是試圖將它用來成為所有 問題的解答,將會帶來很多困難。本地的資料存儲和共時性可以 恰當地解決,對於多Web伺服器的安全問題就需要另尋辦法,而 且像〈canvas〉標籤就完全不在Ajax的範疇之內。這些應該在瀏 覽器層面來解決。Flash也可以是某種解決方案。但是我還是認為 我們需要通過調整Web流覽器的模組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頻 頻改造Ajax的某些部分。

六、極度關注技術面(Excessive Attention On The Technology):

技術人員總是太關注事物的技術層面。不管它是 Web2.0、RSS、

Web 服務、Ajax、DHTML、SOA 或是任何其他的。人們試圖從 技術那裏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他們並不關心軟體的背後運作。

我喜歡Web2.0 的其中之一就是:它以人為中心(puts people into the center of the vision)。這正是我們技術人員應該被告知的。在 Web2.0 中,技術是客體,人們之間的交流、協同、集體智慧、

社會互動才是 Web2.0 花大力氣關注的,而不是技術的拼湊。如 果我們忘記這個準則,我們將把 Web2.0 迷失在應用軟體的銷售 和技術堆疊中,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從來不關注的東西。

七、實在糟糕的擁護者(Really Bad Adherents):去了很多自稱是 Web2.0 的網站,但幾乎都沒有體驗他們所描述的那些組成要素。

我確信自稱 Web2.0 並不是可行的。總之,不要把你自己叫做 Web2.0 站點,只要一心一意去做就好了。(Anyway, don't call yourself Web 2.0, just do it.)

八、書寫 Blog 替代實行(Blogging Instead of Doing):就像為了走 路而去走路一樣。談論某些事確實很有趣,那些權威者通常只愛 爭論,談論 Web2.0 的人夠多了,但沒有足夠的行動。如果不喜 歡 Web2.0,那就請向我們展示更好的。我們已經厭倦人們關於 喜歡 Web2.0 或討厭它,卻沒有任何新意的討論。特別是當你站 在否定的一邊,就向我們展示更好的東西,或者離開這個是非之 地。這個世界需要建設性的辯論,而不是反對和諷刺。

九、不去面對殘酷的現實(Not Facing Hard Truths):某些 Web2.0 商業模式的觀點並不是那麼確實。那些非共享的、私有模式的成 功就是其中之一。那些近乎獨斷使用者所堆動的成功模式又是其 他的証明。Web2.0 推動了商業的宏偉構想,並且抓住想要更快 的心態。當你的站點達到了一定的經濟規模、擁有足夠的集體智 慧時,也許會迎合人們需要並獲得市場的優勢地位。也可能會突 然出現其他的問題,以阻止開放的保持與功能的分享。

十、採用輕巧的程式設計模式(Adopting The Lightweight Creation Model):微軟和 Google 最近發佈的都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事

實是,這些大型的、集中控制的組織正嘗試頻繁地發佈靈活、輕 巧的程式設計模式的軟體。一些舊式風格的組織在發行這些好的 Web 2.0 軟體方面是沉重的像 Flickr 每 30 分鐘進行一次更新,作 為像微軟這樣的組織是不會這樣做的,也不會思考如何這樣做。

他們的軟體每天都會有內部版本發佈,但通常會等待2 到 3 年才 會讓它發行。許多其他的傳統大型公司作 Web2.0 的嘗試時,也 同樣遇到困難。敏捷方式造就了一些發行更好軟體的小型公司,

而大型公司則需要徹底改造他們的發展事業,說比做容易百倍。

作者的個人看法,還是期待新一代的公司去構建Web2.0 吧!

Hinchcliffe,Dion,(2006)〈Web 2.0's Real Secret Sauce: Network Effects〉,( http://web2.socialcomputingmagazine.com/web_20s_re al_secret_sauce_network_effects.htm)

由於使用者的參與,Web 目前正在迅速的發展,並且以越來越 多樣化的形式存在。如果你不確信這有什麼大不了,你只需要看看 MySpace 這個最經典的例子。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MySpace 是一個 純粹的Web 2.0 模式,他們已經使用自己用戶產生的內容透過網路效 應,成為全球第一訪問量的網站, 從他們誕生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 間裏。這個成績給了人們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也展現出Web 2.0 技術的力量,以在短時間內超越那些已經存在的企業領導者,包括 Google 和 Yahoo!這個現象充分說明了為何那些打上”Web 2.0″標籤 的成功案例能夠具有極具爆炸力的影響。

產生網路影響力(Explicitly Leveraging Network Effects)

◎ 關聯類型(connection types)

內容(content):(blogs / wikis)

人(people):(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s)

活動群組(group actives):(例如:Katrinalist)

◎ 機制(mechanisms)

低參與門檻 (low barrier participation)

可連結性(connection enablement)

用戶是資料建立的唯一來源(unique user-bulit data sources)

小區塊的拼湊;鬆散的結合(samll pieces,loosely joined)

視為平臺的運用 (application as platforms)

組織化(syndication)

建立回饋機制(feedback loops)

◎ 價值目標(value target(intent))

社群的建立與成長 (community creation/growth)

鼓舞(process invigoration)

培養/收穫、創新 (fostering/harvesting innovation)

引起注意(attention)

如果大家在行動與思想都能達到,那麼這種力量就可以在現有的 商業與社會結構中快速的延展。所以說,很多人對此充滿了興趣,他 們會經常在線上和自己組織裏的談論Web 2.0 相關的技術優勢。這就 更進一步的解釋了那些風險投資者、創業者和企業都在那些傳統行業 領先者還沒有進入之前,爭著進入這場遊戲。今年只是一個開端,那 些沒有有效地利用 Web 網路效應的行業將會渡過一個非常艱難的時 期。讓所有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是比較不現實並且有諷刺意味 的。Web 2.0 是一個真正平等的力量,雖然需要某種核心競爭力(能 夠讓你保持持續成長的),但任何擁有創新想法以及優秀技術的人都 能有機會進入那扇擁有10 億聽眾的大門。

Web 這張大網將我們的生活逐漸捲入其中。現在大部分的媒體 形式都以存在與Web 之上了,還有我們日常的生活元素,也都網 Web 遷移。我們大多數人以養成在網路上度過時間的習慣,通過超連結的 簡單引導,能夠將我們重新指向到任何一個擁有 Web 2.0 新體驗的網 站。所以說,如果有人喜歡你的新網站,他們會把網站的鏈結發給他 們的朋友,一個簡單的連結推薦會吸引成百上千的用戶進來。好的回 饋機制會留住用戶讓他們再次回來,也會將他們的朋友給帶過來。

網路效應的核心描述是:當一樣東西或者是服務在越多的使用者 使用它時能夠產生越多的價值,就像電子郵件、IM、BLOG連結、甚 至是 Web本身,但是這個描述中網路效應所產生的價值應該如何來 計算是不太清楚的。現在有很多嚴格的研究和數學公式來顯示網路效 應有如何的增長比例。就像 Robert Metcalfe 原創的用來描述電腦網 路效應的Metcalfe's Law,最近還有一些公式試圖用更加精確的方式來 計算網路效應所產生的價值。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就是David Reed 所提出的的Reed's Law,Odlyzko and Tilly也同樣有用。然而無論你相 信哪一個公式是正確的,其結果都非常明顯:以圖表來說,從最初的 起點開始,價值的會隨著接入網路使用者的聯接數量增加而呈某種級 數增長。

最後的結論:如果你有 100 萬使用者訪問你的網站,但你並沒有 藉由這些參與者產生出網路效應,那麼你就正在浪費那100 萬參與者 帶來較大部份的價值。這個機會也就只會讓給那些能夠利用他的參與 者產生網路效應的人了。如果他們通過一種很好的方式來幫助和你這 邊同樣的參與者之間建立連結,並利用這些連接建立一種回饋機制,

那麼他們就能夠很快的超越你。新的網站可以透過聚集那些使用者的 以產生的價值,以提供給新的或是現有的使用者,這明顯可以位其帶 來成功。例如:Digg 就利用這種方式擊敗了 Slashdot。Google 也用 這種模式讓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軟體公司,當然還有其他的範例。

那麼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呢?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會面臨彼此之間相 互競爭的情形,個人和組織都在使用相同的技術獲取利益、市場和其 他任何的事物。敏捷的發展程序(Agile development processes)在近 來一年已經教會我們緊密使用回饋方式讓我們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更 具效率。現在Web允許這種回饋方式在數量驚人的、去中心化連結的

那麼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呢?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會面臨彼此之間相 互競爭的情形,個人和組織都在使用相同的技術獲取利益、市場和其 他任何的事物。敏捷的發展程序(Agile development processes)在近 來一年已經教會我們緊密使用回饋方式讓我們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更 具效率。現在Web允許這種回饋方式在數量驚人的、去中心化連結的

在文檔中 WEB 2.0發展介紹 (頁 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