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oogle 廣告模式與長尾理論

在文檔中 WEB 2.0發展介紹 (頁 38-45)

廣告使得Google在網路世界的角色日益壯大,無怪乎連微軟的執 行長都指責Google對網路廣告的市場競爭造成嚴重的壓迫。59

「數位之牆」創辦人黃彥達曾經提出「媒體必須壟斷或寡占才能

58 梅田望夫(2007),《網路巨變元年》,蔡昭儀譯,台北:先覺出版,p.107。

59 劉靜怡〈誰該怕Google?〉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43051)。

只靠廣告營利,而網際網路是無法壟斷的,因此只能另覓廣告以外的 營利方式」,但他在觀察到當前網際網路的儲存與頻寬成本持續下 降,加上技術不斷進步,因而爆發Web 2.0 這種因為訴諸人人參與而 造成的產業革命,而這漸進累積的能量,足以扭轉之前的網際網路規 則。

「不需要壟斷網際網路也能靠廣告賺錢」,這是Google為世 人所帶來的新典範。「用戶不需要停留在搜尋引擎太久,搜尋到 想要的資料最好早早離開」,這也是Google為世人所帶來的新典 範。60

很少人想通Google 的廣告方式是非常 Web 2.0 的。Web 2.0 的特性就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累積小眾而變成大眾」。事 實上,關鍵字廣告吸引到的廣告客戶,主要就是以中小型企業為 主。

這跟傳統媒體(或傳統網路媒體)討好手上握有大量廣告預 算的大型廣告主不同,Google 盡收全天下中小型企業的廣告預 算,收入就足以和大型廣告主的預算匹敵。

...然而,我們再次看見網際網路的儲存與頻寬成本一再下降 時,最終造成的可觀效益:與全世界中小型企業做生意的成本是 可接受的!而你完全能以較低成本收攏大量獲利!這在以前是 完全無法想像的事!

全文翻譯 61 Anderson ,Chris” The Long Tail”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2.10/tail.html)

作者簡介62

Chris Anderson Wired Magazine 主編

60 黃彥達,〈Web 2.0 革命(四)Google典範〉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45),2007/04/06。

61 此文為 2004 年Chris Anderson所發表,其後雖然擴充並出版為專書,而也有中 文版問世,但譯者認為其代表概念已於前文充分闡述,故全文翻譯,以供參考。

62 參考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_Anderson_(The_Long_Tail)

2004 年 10 月於 Wired Magazine 提出長尾現象 2006 年 6 月英文版書籍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2006 年 10 月繁體中文版書籍出版《長尾理論:打破 80/20 法則的新 經濟學》

The Long Tail 長尾理論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2.10/tail.html

1998 年,英國登山家 Joe Simpson 寫了一本名叫《Touching the Void》的書。該書敘述了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發生痛苦的頻死經驗。這 本書頗受好評,卻不太暢銷,並很快就被人們淡忘了。然而就在十年 之後,有趣的事發生了。Jon Krakauer 寫的另一本描寫山難的書《Into

Thin Air》成為了暢銷書。突然間讀者又開始對《Touching the Void》

產生了興趣。

Random House匆匆再版該書以滿足需求。書商把《Touching the

Void》放在《Into Thin Air》旁邊來促銷。《Touching the Void》越來越 暢銷。該書的簡裝版於隔年一月再版,連續14 週居於New York Times 暢銷排行榜之上。同時,IFC製片公司發行以此故事為背景的改編戲 劇。至今,《Touching the Void》的銷售量超過《Into Thin Air》一倍以 上。

發生了什麼事?簡言之,是 Amazon.com 的推薦。網路書店的軟

體記錄了購買行為的特徵,就向購買《Into Thin Air》的所有讀者推薦

《Touching the Void》。讀者接受了推薦,並且真心認定這項推薦,

而也寫下書評。銷量增加,這就帶來了更多的推薦,於是形成了一個 正向回饋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當Krakauer 的書出版時,Simpson 的書幾乎已經 絕版了。若是再早幾年的話,Krakauer 的讀者根本不會知道 Simpsony 作品的存在。即使知道,他們也無法找到它。Amazon 改變了這一切,

通過結合無邊的陳列空間以及關於購買趨勢與輿論的即時資訊,創造 了一個《Touching the Void》現象,結果就是讓一本長黑的書再度被 需要。

這不僅僅有利於網路書店,它同時也是對於媒體與娛樂產業提供 全新的適用的經濟模型範例,這才只是它展現其威力的起點。從線上 DVD 出租店 Netflix,到 iTunes 音樂商店和 Rhapsody 的歌曲,都為 消費者提供無限制的選擇。這些選擇反映出消費者想要什麼、以及他 們想要如何取得這些服務的方式。人們會深入檢閱目錄,看遍長到不 行的商品清單;百視達(Blockbuster Video)和淘兒音樂城(Tower Records)以及 Barnes & Noble 的存貨規模,和他們完全沒得比。當 他們發現越多,也就越喜歡。當他們推動更多冷門的商品時,他們會 發現,自己的品味沒有過去所想的那麼主流(以往他們傾向於相信銷 售、缺乏選擇、以及暢銷導向的文化)。

對這類服務公司的銷售資料和趨勢進行的分析顯示,新興的數位 娛樂經濟和今天的主流市場徹底不同。如果說 20 世紀的娛樂業是以 暢銷為主導的,那麼21 世紀的分眾喜好將將具有同樣的重要地位。

長久以來,我們深受最小公分母(lowest-common-denominator)

的宰制,只能看愚蠢的暑期賣座強片以及大量粗製濫造的熱門音樂。

為什麼?就是經濟學。許多我們所設想的大眾品味,其實是供需失調 的人工製品—一種配銷缺乏效率下的市場反應。

主要的問題,如果要用言詞表達,就是我們生活在實體世界裏,

而且直到現在為止多數娛樂媒體也一直是如此。但這樣的世界,讓我

們的娛樂產業受到兩個極大的限制。

首先就是必須找到當地的觀(聽)眾。平均來說,一般電影院在 兩週的放映期內,必須吸引到一千五百名觀眾,票房才夠支付放映廳 的租金,不然他們不願放映。一個唱片行,平均每張CD 至少在一年 中要賣出兩張,才能收回這張CD 所佔用的半英寸陳列空間的租金。

DVD 出租、電視遊樂器商店、書商和書報攤都是如此。

在這些例子中,零售商對唯有需求足以打平成本的商品,他們才 願意繼續陳列在架上。但它們都只能吸引有限的本地客戶群—典型的 電影院或許能吸引方圓十英哩內的人;唱片行和書店則範圍比較小,

錄影帶出租店的範圍更小(只有一、兩英哩)。一部偉大的記錄片,

在全國範圍內可能有五十萬觀眾會感興趣,但這還是不夠;更重要的 是,在非常有限的地理範圍內,如馬里蘭州 Rockville 北部地方,或 是加州 Walnet Creek 地區購物中心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會對此感興 趣。

其實有很多出色的娛樂產品,在全國範圍內會有大量熱情的觀眾 和聽眾,卻難以跨越上述障礙。以《Triplets of Belleville》為例,這 部廣受好評,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提名的片子,全國僅僅6 個廳 播放。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Bollywood 在美國的困境。印度電影工業 每年製作八百多部劇情片,而美國的印度人口據估計有一百七十萬。

但最佳印度語影片《Lagaan: Once Upon a Time》這部以北印度方言發 音的電影,雖然獲得佳評,在美國卻只有兩廳放映。在美國發行的印 度影片也只有極為少數的幾部。受現實空間因素的宰制,零星分佈的 觀眾和沒有觀眾幾乎沒有分別。

另一個實體世界的限制來自於實體本身。一定廣播頻譜範圍只能 搭載有限的廣播頻道;同軸電纜只能傳輸有限的電視頻道。而當然,

一天又只有 24 小時能夠安排。廣播送技術得要佔用大量的有限資 源。其結果呢,又同樣也是需要在一定的地理範圍內有大量的觀(聽)

眾—另一個高門檻,只有等待需求提升才有可能。

在過去的一世紀中,娛樂產業對這個限制提出相當簡單的解決方

法,讓熱門電影、音樂充滿電影院,擺滿貨架,並且掌控聽眾與觀眾 的收聽頻道與搖控器(keep listeners and viewers from touching their dials and remotes)。這一點也沒錯,社會學者告訴你,熱門是與人的 心理相連結的,是一種從眾心理和口碑效應的結合。然而這也是事 實,部分熱門的商品是有其地位的:偉大的音樂、電影、書都能吸引 大量的觀(聽)眾。

但是,我們要的其實遠遠超過熱門(流行)所給的。每一個人的 品味,都會或多或少地偏離主流,而對這些主流之外的選擇探索得越 多,我們就會越會沉迷於此。不幸的是,在最近幾十年裏,這些主流 之外的選擇統統被那些以市場行銷為排序選擇的娛樂產業放置到了 邊緣。

流行導向的經濟是舊時代的產物,在這樣的時代裏,沒有足夠的 空間來為每一個人存放所有的東西。沒有足夠的貨架來存放所有的 CD、DVD 和遊戲產品;沒有足夠的廳院來放映所有的電影;沒有足 夠的頻道來播放所有的電視節目;也沒有足夠的無線電波段來播放所 有的音樂;甚至在一天內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的內容傳播給用戶。

這是一個蕭條的世界。但是,隨著線上分配和零售的出現,我們 正邁入一個富足的世界。而其差異是極為深刻的。

Robbie Vann-Adib 是一家投幣式數位點唱機公司 Ecast 的 CEO,

為酒吧的顧客提供超過十五萬首歌—這數字有點驚人。他提出一個所 有參訪者總是答錯的問題:在任意一家線上媒體商店(Netflix,

iTunes,Amazon,或其他商店)的排行榜前 1 萬件產品裏,每月至少 被租出去或賣出去一次的產品佔多少百分比呢?

大多數人回答百分之二十,這是一直以來的回答:我們過去一直 被訓練如此思考。80-20 定律,也被稱為 Pareto's principle(義大利經 濟學家 Vilfredo Pareto 於 1906 年提出這個概念),在我們周圍隨處 可見。由多數製作公司的電影中,只有百分之二十能夠成為暢銷片。

而電視劇、遊戲和大眾書刊的情況也是如此—都是百分之二十。對於 對於大多數公司出版的CD 來說,狀況可能更為嚴重。根據美國唱片

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只有不到 百分之十的唱片能夠盈利。

但是 Vann-Adibe 告訴我們: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九。

也就是說,市場對於排行榜前一萬首曲目當中的幾乎每一首都是被需

也就是說,市場對於排行榜前一萬首曲目當中的幾乎每一首都是被需

在文檔中 WEB 2.0發展介紹 (頁 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