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父職參與之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父職參與之因素

過往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影響父職參與的因素,它們可能是歷史文化性的,或 受家庭內外部人際網絡及個體趨力之影響,甚至是一種對於社會時機或事件的調 適機制。父職研究者根據不同的理論或模式探討它們,例如 Doherty(1998)、

Marsiglio 與 Cohan(2000)和凃妙如(2007)利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將父職參與 影響因素從微觀到鉅觀做了組織性的整理與分析;本研究中,本著研究動機、目 的與理論架構,亦將運用生態系統的理論觀點來檢視父職參與的影響因素,分 為:「父親變項」、「父─子變項」、「子女變項」、「母親變項」和「父─母 變項」五部分論述:

壹、 父親變項

此處探究家有高中職生父親小系統中的變項對於外顯和內隱性父職參與的 關係與影響,分為父親教育程度、父親年齡、父親居住地區、父親職業、父親工 作時數、父親工作彈性、資料收取途徑、父親之性別角色態度等8個部分說明。

一、父親教育程度

過去一些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能夠中介過往社會背景對於後續生命的影響 (O’Rand, 2009),而1983-1985年一個針對蘇維埃政權中15個地區的12年級學生作 的縱貫研究,發現高中時的學業成就與對生命的渴望對日後的高工作職位或收入 有更高的預測性(Titma & Tuma, 1995),透過此研究得知人在知識上的投入對生命 有長遠的影響;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們,父親對於親職的重要性可能有更多的 了解,並在日後反映出更多的外顯和內隱性父職參與。

Pleck(1983)回顧1980年以前的研究指出父親的教育程度與父職參與成正 相關,Marsiglio(1991)也發現學齡前兒童的父親中教育程度較高者,在與孩子 聊天、協助孩子課業等方面參與度較高,後續的研究有類似的發現,不少研究指

42

出父親教育程度較高者,其父職參與度也會較高(江怡文,2008;吳黛宜,2003;

徐麗賢,2004;傅雅暉,2007;陳淑貞,1993;陳靜芬,2005;鄭斐云,2009),

當中江怡文(2008)是以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父親為對象,吳黛宜(2003)

是以台北市國中生之父親為對象,傅雅輝(2007)是以中部3~6歲幼兒之父親為 對象,陳淑貞(1993)是以臺北市國小孩子之父親為對象,陳靜芬(2005)是以 高雄市安平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鄭斐云(2009)是以臺北市國小學童之父親 為對象。另外蔡佳宜(2000)以臺中市國小學生之父親為對象,發現大學教育程度 的父親參與子女生活程度較高、陳秀如(2002)和謝明華(2003)發現受過高等程度 教育的國小學童的父親父職參與子女生活之程度明顯高於受較低教育者,吳茹 燕、陳若琳(2010)以大台北地區2~6歲幼兒之母親為對象,發現而父親教育程 度與父親教養參與呈正相關。

另外在不是直接影響父職參與的發現上,陳錦賢(2006)以雲林縣國小孩童 之父親為對象,發現在「課業指導」層面上,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父親之父職 角色期望與父職實踐差距,高於教育程度為「國小」的父親;在「管教照料」層 面上,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父親之父職角色期望與父職實踐差距,高於教育 程度為「國小」的父親;石金燕(2007)以高雄縣國小學童的父親為對象,發現 父親教育程度對於父親角色知覺之維護孩子生存的基本需求與父職實踐間預測 關係會產生調節效果;葉嘉雯(2007)以臺灣各地區國小智能障礙學童之父親為 對象,發現父親教育程度對於父職壓力與父職參與的投入層面間的預測關係有調 節作用。

但亦有研究指出相反的結果(李亦昕,2007;陳靜怡,2008),例如李亦昕

(2007)以有孩子的職業軍人父親為對象,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軍職父親在父職 參與上沒有差異、陳靜怡(2008)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外配子女之父親在父職參 與上沒有差異。綜合上述,儘管較多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親可能有較高的 外顯性父職參與,但實際情況仍待本研究中驗證;另外教育程度對於內隱性父職 參與的影響亦待本研究探究。

43

二、父親年齡

不少研究發現父親的年齡會影響父職參與(Coltrane, 1990;李亦昕,2007;

杜宜展,2004;李淑娟,2004;吳翠倩,2006;徐麗賢,2004;黃柏嘉,2006;

陳秀如,2001):例如吳翠倩(2006)以高雄市幼稚園學童之父親為對象,發現 不同年齡的父親在親職參與方式上會有差異;杜宜展(2004)以嘉義縣市、台南 縣市與高雄市幼稚園孩子之父親為對象,發現 40-54 歲的學齡前幼兒之父親的「接 近」父職參與比 25-39 歲者來得高;陳錦賢(2006)發現 30 歲以下的國小孩童 之父親跟 46 歲以上者比較,在課業指導的父職期望與實踐差距上有差異;黃柏 嘉(2006)發現國小學童的父親年齡越大,父職參與越高;陳秀如(2001)發現 國小學童的父親父親的年齡在 41 歲以上時,參與聯絡簿及成績單簽閱的次數高 於 31 至 40 歲者;李淑娟(2004)指出空大學生之父親的年齡越大時,其「承諾

&持續」、「合作&挑戰」的分數越低;「諮詢&貢獻」分數越高;徐麗賢(2004)

指出 40-50 歲的台商父親在父職參與程度上高於 50 歲以上者,而晚點投入親職 可降低父親不投入與投入父職參與的比值;李亦昕(2007)發現 30 歲以上的職 業軍人父親在父職參與上高於與 30 歲以下者等;另外廖永靜(2000)指出父親 年紀越輕,越傾向參與較多親職活動。但也有研究指出父親年齡和其父職參與沒 有關係(Gerson, 1993;吳黛宜,2003;翁雅雪,2005;傅雅輝,2007;黃琇櫻,

2008;陳淑貞,1993;謝青儒,2002;鄭惠環,2004),例如:傅雅輝(2007)

發現 3-6 歲幼兒之父親的年齡不同不會在父職參與程度上產生差異;黃琇櫻

(2008)發現六歲以下早產兒之父親的年齡不同不會在父職參與上產生差異;謝 青儒(2002)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父親年齡與父職參與沒有相關;翁雅雪(2005)

發現不同年齡的國小孩童之父親在父職參與上沒有差異;吳黛宜(2003)發現不 同年齡國中生之父親在父職參與上沒有差異;鄭惠環(2004)發現不同的父親年 齡在和國中生孩子互動上沒有差異;陳靜怡(2008)發現外配子女不同年齡之父 親在父職參與上不會產生差異。綜合上述,過往研究中父親年齡與父職參與的關 係不盡相同,故父親年齡與外顯性和內隱性父職參與的關係仍待本研究驗證。

44

三、父親居住地區

台灣父職研究較多鎖定特定區域的對象(江怡文,2007;李沛青,2007;

杜宜展,2006;張瑞芬,2010;傅雅暉,2006;鄭斐云,2009),例如杜宜展(2006) 以嘉義、台南、高雄的父親為對象,張瑞芬(2010)以彰雲嘉地區的父親為對象,

江怡文(2007)以高雄市的父親為對象;可能由於經費、人力與時間的限制,過往 針對全台灣性的研究則較少,但仍有翁雅雪(2005)的研究將台灣分成北、中、南、

東四區,發現南區的國小學童之父親在父職的養家示範上高於中區。除了相關研 究較少,本研究前導研究的受訪者亦觀察到台灣南部的父親父職參與較低,因此 本研究特地對居住地區對外顯性和內隱性父職參與的影響作探究。

四、父親職業

Doherty等人(1998)指出職場特性是影響父職參與的因素之一,Bygren與 Duvander(2006)發現當父親在私人部門、較小並且男性占多數的的地方上班時,

他們比較不傾向使用親職假,而職場中先前沒有父親使用過親職假的父親也比較 不傾向使用親職假,反映出職場雇主的觀感對於父職參與的影響;蔡佳玲(2007)

以五個家庭為對象的質性研究中也發現工作性質會影響父職參與的多寡。其它研 究也反應不同職業的父親在父職參與上的差別(傅雅輝,2007;許學政、蔡嫈娟,

2004),例如許學政與蔡嫈娟(2004)發現從商的父親在父職實踐度上最高、

傅雅輝(2007)發現職業類別為專業人員或中級行政人員的3~6歲幼兒之父親,

其父職參與程度高於職業為技術性工人者。

由於職場文化對於父職參與的影響性,國內一些研究者針對軍職父親做進一 步的探究,發現軍職父親父職參與方式以養家示範、陪伴玩樂為主,並關注孩子 身心健康與平安及人格與人際,但對小孩的關愛表達較缺乏,並且容易發展出速 效式的盡職方式(魏秀珍,2005),或是彌補式的父職參與方式(徐羽宣,2008)。

但是亦有研究發現父親職業或職務對於父職參與沒有關係或影響,石金燕(2007)

45

發現職業類別對於高雄縣國小學童的父親父職角色知覺對於實踐的預測關係沒 有調節的效果、李亦昕(2007)則發現職業軍人父親不會因為職務性質的不同而 在父職參與上有差異。總結上述,儘管較多研究指出父親職場的特性或職業類別 會影響外顯性父職參與,但其對於內隱性父職參與的影響仍待本研究探究。

五、父親工作時數

Pleck(1985)指出工時長,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時間就會下降,代表外顯性 父職參與量可能會因為父親的高工時而降低;黃怡謹(2000)則指出工時長,父 親與孩子互動的意願也下降。一些研究分別以孩子從幼兒到國中生階段的父親為 對象,發現父親工作時數較少者,父職參與程度較高(杜宜展,2004;吳黛宜,

2003;翁雅雪,2005;陳淑貞,1993),而黃柏嘉(2006)以大台北地區國小學 童的父親為對象,研究其工作時數對父職參與的預測力,發現父親工作時間越 長,父職參與程度越低;吳茹燕、陳若琳(2010)以大台北地區家有2-6歲幼兒 之母親為對象,發現父親工作時數越長,父親的教養參與越低。綜合上述,父親 的工作時數與外顯性父職參與較可能呈負相關,但父親亦可能因為高度的父職參 與信念而不受工作時數影響,父親工作時數與內隱性父職參與的關係仍待本研究 檢驗。

六、父親工作彈性

彈性工作時數則能促進父職參與行為(Pleck, 1997),Berry、Rao(1997)

彈性工作時數則能促進父職參與行為(Pleck, 1997),Berry、Rao(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