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與變項處理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變項處理

本節分為資料分析與變項處理兩部分說明。

壹、 資料分析

此部分呈現本研究的統計分析方式。本研究利用套裝軟體 SPSS18 版進行統 計分析,下面用統計分析的順序分別說明。

一、描述統計

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等方式探討高中職生父親家庭之生態系統背景 變項、外顯和內隱性父職參與情形。

二、 t 檢定

檢視家庭生態系統背景變項之不同父親工作彈性、資料收取途徑、孩子高中 職別、孩子性別、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在內隱性父職參與和外顯性父職參與上的差 異情形。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檢視家庭生態系統背景變項之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父親居住地區、父親職業、

孩子出生序、母親就業情況在內隱性父職參與、外顯性父職參與上的差異情形。

四、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檢視家庭生態系統背景變項之父親年齡、父親工作時數、父親性別角色態度、

父子相處時間(平日和假日)、家中孩子數量、家庭月收入與整體和各構面的外顯 和內隱性父職參與之相關情形。

90

五、多元迴歸

(一)背景變項、內隱性父職參與各構面對外顯性父職參與。

用強迫輸入法(Enter)的方式同時投入與依變項相關的家庭生態系統背景變項 與內隱性父職參與變項,分為六個模型,依變項依序為整體外顯性父職參與、「正 向溝通」、「關心與掌握」、「情緒支持」、「資源連結」、「投入活動」。

(二)背景變項、外顯性父職參與各構面對內隱性父職參與。

用強迫輸入法(Enter)的方式同時投入與依變項相關的家庭生態系統背景變 項與內隱性父職參與變項,分為六個模型,依變項依序為整體內隱性父職參與、

「珍視與牽掛」、「自責」、「榮耀」、「尊重」、「謹慎」。

貳、 變項處理

此部分說明本研究背景變項與其他變項之水準(level)在統計上之處理方式。

一、 小系統

依照本研究架構,小系統變項中依照對象之不同可分為「父親變項」、「子 女變項」與「母親變項」。

(一) 父親變項

父親變項中包含父親教育程度、父親年齡、父親居住地區、父親職業、父親 工作時數、父親工作彈性、資料收集途徑、父親性別角色態度等八種,分別說明 如下:

1.父親教育程度

分為高中職以下(國中以下、高中職)、專科、大學以上(大學、研究所)

三組。

2.父親年齡

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唯非網路途徑者填寫出生年、月,換算方式為民 國 101 年 7 月減去填寫者之出生年、月後加 1,例如民國 45 年 9 月出生者,即 為 101-45+1=57(歲);民國 56 年 6 月出生者,即為 101-56+1+1=47(歲);網 路途徑者為其便利性,則改填父親自陳之年齡。

91

3.父親居住地區

依照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3)之標準將父親居住地區分為四個部分,

分別為北部(臺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宜蘭)、中部(苗栗、臺中、南 投、彰化、雲林)、南部(嘉義、臺南、高雄、屏東)、東部與其它(臺東、花 蓮、澎湖、金門)。

4.父親職業

分為軍公教、商、勞務類(工、農林漁牧、技術人員、服務業)、其它四組。

5.父親工作時數

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

6.父親工作彈性

分為低工作彈性(固定班)與高工作彈性(輪班、無固定工時)兩組。

7.父親性別角色態度

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量表分數越低,代表父親之性別角色態度越現代;

分數越高,性別角色態度則越傳統。

8.父子相處時間

分為平日與假日相處時間兩部分。各自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

9.家庭月收入

此處指小家庭中父親與母親之月收入。其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

(二) 子女變項

分為孩子高中職別、家中孩子數量、孩子性別、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孩子出 生序五種,分述如下:

1.孩子高中職別 分為高中與高職兩組。

2.家中孩子數量

作為連續變項,並無分組。

3.孩子性別

分為男生和女生兩組。

92

4.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分為家有青少年時期(家中最大孩子就讀高中職)與空巢期(家中最大孩子 就讀大學、研究所或已工作)兩組。

5.孩子出生序

分為老大、老二、老三以下三組。

(三) 母親變項

僅包含母親就業情況,說明如下:

母親就業情況

分為未上班、兼差(兼差、其它)、全職工作三組。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