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登山者自然體驗的因素

在文檔中 登山者的自然經驗 (頁 51-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影響登山者自然體驗的因素

以下將分別以七個部分說明對登山者的自然經驗造成影響的因素。分別為「個人因 素」的身體狀態、行走和定點停留;「外在因素」的動植物、時間、登山團體和重要他 人與原住民。

一、身體狀態

一般上,自然體驗課程很少會特別去談論到體驗者的身體狀態,可能是因為場域與 時間的限制,活動場域多為易達性高的地點和活動量不大的方式在進行。但對負重登山 者來說,體力是登山者維繫自己與山林接觸的基本要求。對仍想要持續上山但身體卻出 現狀況的登山者來說,這將會是個很大的打擊。

為了探究登山者豐富的自然經驗,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的登山經驗至少皆有四年以 上,喜歡登山的他們從開始登山至今每一年都沒有間斷過登中級山或高山。每一次入山 的行程,至少都有三天以上的時間在行走,加上要求他們以搭帳篷或外帳過夜為主的經 驗,所以他們很多時候都需要負重登山。張蕙芳(2000)提及,登山者走的路不一定有 路跡,而且必須在途中和地圖與植被奮戰,再加上背包的重量與稀薄的空氣,這過程對 所有登山者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由此可見,每一次入山都要消耗不小的體力,加 上高山的坡度與長時間的登山,他們身體需要承受的壓力都是很大的。

對初次接觸登山活動的登山者來說,要確認自己的體力和背負的重量有沒有辦法應 付在山林間長時間的行走,多需要經驗過了才知道自己的狀態,並且依自己的狀況再調 適未來上山的方式。所以,在登山初期或接觸較過往登山經驗難的路線,最容易出現體 力不支的狀態,當下對登山者來說,都容易帶來負面的經驗。

十八歲的那一次啊,爬南湖中央尖的時候,第一天就抽筋啊,對,就那一次

(C-2-324)。就第一次背大背包啊,對啊,那時候背十幾公斤吧,十八公斤吧、

還是二十公斤,而且那時候什麼都不會帶,牛仔褲也帶了啊,然後還帶寶礦力啊,

呵,然後還帶隨身聽啊,呵呵呵(C-2-326)。就是合歡山下來之後,過一個月之 後去參加那個社會團體的活動。他們是有事先開會說要帶什麼啦,然後他們以為我 會準備啊,所以我就帶牛仔褲上去,可是我還是有穿登山的褲子啦(C-2-327)。

第一天就抽筋啊,可是第二天之後就都好了也。因為第一天要上雲林山莊的時候,

那時候就覺得好累喔,對啊,「到時候會死在山上吧」,那時候有這樣想過,因為 在事前我就看了蠻多有關高山症的資料(C-2-331)。那時候有一個壓隊走在很後 面,然後其實那時候…變成中間我一個人在走,因為前面他們都先走了,所以會想,

我會不會走錯路啊?(C-2-333)而且那時候也不知道爬山是怎麼一回事,就只知 道走上去就對了,而且那時候我沒有準備地圖啊,什麼都不知道要幹嘛(C-2-335)。

研究者發現他們在提及體力不足的經驗的時侯,關注到的都是自己身體的疲累、心 理的挫折感和跟別人的互動的情況,都沒有提及那時候身旁的環境,可見身體狀態對自 然體驗的影響。

但在山林間因為體力不足所面對的挫折,在下山後並沒有影響他們繼續上山的決 定,面對體力的不足,他們都找到了自己調適的方式。

我們那時候有同一批同學進入登山社,所以我們彼此之間會有一種共同合作,

然後也會有一點小競爭的那種感覺。我自己會這樣。就是我會覺得就是,我是那一 群裡面體力比較差的(A-1-95),可是我有在其他地方的表現就比他們來得好,就 是彼此的,然後我自己都會跟他們有競爭的心態,對對。我覺得這就是,剛好有一 群同樣的、同時間的夥伴(A-1-96)。

在山林間體力不足的狀態,並不盡然是需要透過體訓才能夠解決的。尤其對參與學 校登山隊的雨露和晨曦來說,可能是社團扮演了照顧者的角色和重視社員除了登山以外 的能力,反而不會讓體力不足這件事成為個人的心理負擔。但反觀不是學校社團的山嵐

但是,體力終究會漸漸隨著受傷或是年齡的關係而有落差,對這些喜歡接觸山林的 人來說,提及未來如果沒有辦法再爬山這件事,他們的感受有:沮喪、難過、挫折、可 惜、想哭。

那時候可能會想說「好想要再喝到山上的什麼水喔,哪一條溪的山泉水」

(C-2-353)。然後空氣啊,真的。因為我想過啊,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爬山的話…

(C-2-354)因為有時候,不能再爬山有時候你看照片都會想哭吧,對啊,就覺得,

欸以前到過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空氣好棒喔,讓你感覺,嘖,就很想再去一次

(C-2-356)。然後覺得膝蓋要保護好,然後要珍惜、就珍惜每一次爬山的那種感 動(C-2-360)。就會覺得,就要珍惜每一次爬山的那種過程跟感動,因為以後真 的不一定還有機會再走過一樣的路啊,然後或是一樣的同伴(C-2-362)。欸特別 看一下啊,然後看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來啊(C-2-363)。

研究參與者在談論體力不足的時候,雖然沒有具體談到自然體驗,但當研究者問及 如果沒有機會再上山的情況時,他們都會聯想到體能的狀態,並表達難過的感受,而且 是會想念山林的。可見研究參與者與山的關係是親近的,而這種關係,是建立在他們直 接在大自然裡的體驗。

二、行走

行走在登山行程中佔據最大量的時間。一般登山者上山的路線,會走到一個目的 地,然後依循原本的路折返,或是從山的另一頭走下山。行走,是人以動態的方式在接 觸身旁環境的一個歷程。

從資料中分析得知,行走可分為兩個意義,其中一個是行走這個動作對登山者個人 的意義,另一個則是行走路線所接觸到的東西。以下引述兩位研究參與者各自分享了他 們在行走過程中的記憶,研究者並藉此加以分析討論。雨露和晨曦的分享如下:

太平山那裡就是常下雨,然後就是手濕濕,然後就是抓一些樹幹什麼就是會很 冷。我覺得那一次給我一個感受就是,就覺得很安靜(A-1-85),就是心情很平靜。

就是找到那種、就是你只要專心走路就好,你什麼事都不用想。因為光走路這件事 情你就一直要注意了,你就要一直注意地上有沒有東西、要不要跨倒木什麼的,你 就是根本沒有辦法去想其他事情。就是那專注的感覺,就是讓我覺得很喜歡

(A-1-86)。

我最喜歡那種獨行的時段(B-1-268)。但是,其實那種心情,啊,也會有一 點害怕,就是自己在森林獨處,其實有時候你還是會,我啦,我會有一點害怕,對。

但是,還有一種蠻享受的就是,你會覺得「哇!都沒有人」(B-1-271)。

兩位研究參與者回憶起自己在登山過程中喜歡行走的情境;他們在那情境下開啟了 自己的感官,覺察到環境給他們在身理和心理上帶來的感受:

表4-1 雨露與晨曦行走時的感受

雖然他們在行走的過程中都有自然體驗,心情也處於平靜、放鬆的狀態。但他們的 感受卻有些不同。雨露留意到行走時候的環境的安靜,而晨曦則察覺到自己是獨行的狀 態。雨露因為沒有使用登山杖,在乎來自雙手的感覺,而晨曦則提及來自腳底的感受,

並對行走時發出的聲音有感受。在這樣的情境下,雨露當下體驗到專注的狀態,而晨曦 則感受到害怕與享受。

身心感受 雨露的感受 晨曦的感受

皮膚(手、腳) 濕、冷 -

體驗 專注地觀察行進的路、什麼都不用想 都沒有人

心情 平靜 害怕、享受

備註:情境 安靜地行走 獨行

Laura Sewall(Roszak, Gomes, & Kanner, 1995)提出,我們視、聽、觸、嗅、味覺 等感官能力,是自我和世界接觸的基本橋梁,我們感官日漸鈍死是造成環境危機的核 心,重新喚起感官是重建與地球連結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以上引訴的經驗中發現,

人們透過直接體驗大自然的過程中,就算在同樣一個環境下,被開啟的感官和心理的感 受可能都是很不一樣的,而這不一樣是應該被接納的。

關於行走路線所接觸到的東西,即是行走路線的特色、外在的東西也是能夠吸引 人,並開啟個人不同體驗。

在高職後的那個階段,因為我是高職,然後想要考大學。在這中間過程,我原 本一度想要先當兵,可是後來參加一個活動,叫「福爾摩沙綠色山徑健走」

(C-1-011)。它主要的一個目的是想要走在日本時代古道上、或是清朝古道、或 是一些林道上(C-1-030)。之後才會就是想要下山之後馬上去重考班,準備考大 學(C-1-037),因為那時候在山上就認識一些森林科系的,生物科系的人,就覺 得這方面其實蠻有趣的(C-1-038)。因為我原本在這之前,因為我都只是想要征 服山岳、就是征服山頂(C-1-040)。

登山的路線是可以有不同主題的,不同的主題將會吸引不同的人參加,登山的人更 能夠藉此開展自己對山的認識,看見之前看不到的東西。

一般人會認為登山是必須走到山頂才算完整的活動,而過程中的行走只是個為了攻 頂的必要行為。但對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而言,現階段喜歡接觸山林的他們卻認為登頂 並不是一個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我原本是一個攻頂的人,在02 年的時候(C-1-326),現在不在乎了,完全不 在乎(C-1-329)。就像我們今年,呃去年暑假去爬神山也是一樣。就是,我們原 來想,隔天天氣如果不好,就不上去啦,因為我們覺得在中間那山屋這樣看神山已 經很值得了,嗯(C-1-330)。

另外,晨曦也提供他對攻頂的看法。

我們山社一直會教的是安全第一(B-1-205)。我覺得這,也蠻重要就是說,

我們山社一直會教的是安全第一(B-1-205)。我覺得這,也蠻重要就是說,

在文檔中 登山者的自然經驗 (頁 51-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