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4.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後測之數學試題卷

關於數學學習單之後測施測的試卷編製,則為能在一堂課的時間施測完畢,

則以此六次數學學習單的題目共 24 題,刪除相似的題目,擇出 20 題,以學習單 之類型順序完成後測試卷;但顧及學生有可能會採記憶性的回答,在指導教授的 引導下,採每一題的數學試題內容描述完全相同,只更改數字,使學生能再一次 的確實解題,實施後測的同時段,也施測於前測的兩班,作為研究對象在學習成 效的分析參考。

三 三 三

三、、、、 教學活動計分方式教學活動計分方式教學活動計分方式教學活動計分方式

教學活動小組整體表現的計分方為:數學學習歷程檔案 10%、數學學習單 30%、上課表現 30%、平時評量累計進步成績 30%;其中數學科學習歷程檔案建 立內容包含學習單、問卷、學習心得。

四 四 四

四、、、、 觀察觀察觀察觀察

教學觀察表與省思札記是指研究者對現場描述關鍵事件的重要依據,嘗試記 下研究工作期間的體驗變化與思想途徑的演變,進行深入的探討;紀錄內容將列 入「我做過的事/我的行動」、「我學到的事/反思」,做為紀錄的主軸(朱仲模譯,

2004)。教學觀察表的呈現方式主要兼顧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在填寫教學觀察內容 的便利性,以貼近教學現場之需求。因此,本研究在進行教學策略的期間將隨時 觀察與記錄相關的資料與省思,以隨時能檢視教學現場所呈現的問題,作為實施 教學活動的修正或增強的參考依據。

研究者將針對研究期間所進行的教學活動,隨時作回顧與省思,對於所蒐集 的資料也會加以彙整出各方的見解,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與學習單所呈現的問題 與協同教師進行討論以找出解決的方法,藉由這樣不斷的發現問題、擬定解決策 略、實施後的省思,做深入性的探討,以發揮課程研究「在行動中省思」與「在 省思中行動」的探究精神(甄曉蘭,2003)。

研究者為求能客觀且詳實的紀錄教學現場所發生的事項,將運用研究者與協 同教師的教學觀察表(附錄七)、教學省思札記,進行觀察資料做編碼、研讀、

比對與分析,並針對教學疑惑迷思,做自我澄清,盡可能的詮釋本研究所呈現教 學者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情形。依據丁一顧教授於 2008 年 12 月 9 日蒞臨本校針對「97 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主題進行講授時 指出,教師應秉持「評鑑是過程,成長是目的」的精神,經由教師的對話省思,

找到成長之鑰。因此,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皆採對談方式進行研討。

五 五 五

五、、、、 文件文件文件文件

文件資料的內容是研究分析的主要檢驗與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黃瑞琴,

1991),因此文件資料的內容必須能依據研究主軸,設計周延性的提問,也要能 讓研究對象清楚的瞭解所問為何,藉由研究對象的文字表達,瞭解他們所要傳達 的想法與建議。

本研究所蒐集的文件資料將依每個單元作資料的彙整與建檔,主要項目包括 有:課程學習單、學生聯絡本的小日記(日記內容與數學教學活動相關者,研究 者將影印留存)、學生的教學回饋單、小組學習檔案、教學活動回饋單、教學者 的教學自評表、協同教師的教學觀察表等,為能進一步的了解教學者的教學省思、

協同教師的建議、學習者的真實學習感受;陳向明(2002)指出為求研究資料能 有效的運用,研究者對於已經編碼與分類的資料,必需以研究問題為主軸,做為 進一步的分析與解讀,輔以文獻的論證,方能做充分的詮釋與統整。因此,本研 究者以事件發生日期或依資料的同質性,作為主要資料的歸納原則與建檔依據,

便於研究者與協同教師對同一事件做不同角度分析與詮釋。

研究者為能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以及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能產生 的問題與困難,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抒發己見,而研究者也可藉此與學生進 行師生溝通,適時的回饋。

六 六 六

六、、、、 訪談訪談訪談訪談

訪談是為了瞭解參與研究方案相關人員的想法,研究者使用 MP3 格式的錄 音筆作全程錄音,輔以記錄訪談對象、訪談時間、訪談地點、訪談情境、訪談心 得等,作為研究資料分析的依據來源;研究者在實施教學活動前,請益協同教師 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經驗,並針對本研究策略的想法進行非正式的訪談,在詢問協 同教師個人想法之後,再進行半結構式「協同教師對數學教學的半結構訪談大綱」

的訪談,以瞭解協同教師對合作教學的看法與針對本研究教學策略內容的商議與 溝通。

另外,研究者將依據研究所需,進行學生個人或小組或團體的訪談,了解學 生對教學活動的上課方式或教學內容、學習單內容的編制、合作學習小組的合作 情形等,進行了解與釐清。研究者利用午休時間,盡可能以自然的情境,採非教 學語氣訪談學生,讓學生能毫無顧慮的抒發自己的想法、表達對教學活動的意見,

除了紀錄學生的文字內容外,將盡可能的描述與紀錄學生在回答提問時的表情與 肢體語言,透過這樣的語言與非語言的訊息作為學生看法的分析與整合。

七 七 七

七、、、、 教學活動的錄影教學活動的錄影教學活動的錄影教學活動的錄影

研究者針對研究期間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作階段性定點的全程的錄影,為求能 了解不同角度的教學現況,將不定時更換錄影的角度,輔以協同教師的相機拍攝 以捕捉機動性發生的事件影像,彌補錄影機之錄影角度限制。

另外,研究者雖然獲得學校教學組的排課支援,使兩位協同教師能於本研究 實施時間到場作教學觀察。然而,一位協同教師服務於教學組,需經常性的負責 學校教學活動的支援,另一位協同教師為七年級的導師,可能會因班務的突發因 素或其它因素,導致無法每次皆能入班觀察;因此,研究者將於協同教師無法入 班觀察時,提供教學錄影的檔案,作為填寫教學觀察表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