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後設分析法

第五節 後設分析法

每位研究者在探討某一個問題之前,都會先做文獻探討的工作,尤其在一 個領域已經發展到某種程度時,這種探討更形重要,而後設分析法是嘗試用科學 的、系統的、客觀的方法來做文獻探討(詹志禹,1988)。本節就後設分析法的起 源與意涵、類型與特色、與傳統文獻分析之比較、優點與限制及步驟五方面進行 探討:

壹、後設分析之起源與意涵

一、 後設分析之起源

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一詞是在 1976 年由 Glass 在<<Educational

Researcher>>期刊的文章中提出,再經學者 Hunter,Schmidt 與 Light and Pillemer (1982)、Jackson(1982)、Hunter,Schmidt & Jackson(1982)、Cooper (1984)、Rosenthal

整合方法更系統化與明確化,已成為美國學術研究盛行的一種方法(李宜錚,2011;

吳清山、林天佑,2005;廖遠光,2009)。

二、後設分析之定義

「後設分析」的原文為 meta-analysis,而其尚有其他的中譯名稱,如「整合 分析」(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與連廷嘉,2005、廖遠光,2009)、「統合分析」

(黃寶園,2009;廖遠光,2009)等。而後設分析從字面解讀,即為分析的分析 (analysis of analysis),也就是蒐集符合研究主題的研究資料再進行分析。整理多 位學者對於後設分析之定義如下:

表 2-6

各學者對後設分析之定義

陳郁雯(2004) 後設分析是量化的文獻探討,研究者蒐集相同主題的 實證研究,將各研究的研究數據,重新以統計公式加 以計算,不僅運用計量分析技巧,將某領域現有的研 究結果量化後的數據整合為一,並依研究型態特徵加 以分類及彙總,進一步探究造成研究結果差異的原 因,找出潛在的調節變項及研究特徵,形成較為可能 的假設,作為日後研究假設驗證的依據。

吳清山、林天佑(2005) 使用系統的統計技術,探討具有相同主題的實證研究 文獻,並計算其效果值(effect size)來分析這些研究結果 可以解釋與推論的程度,以作為近一步推論或修正依 據的一種量化分析方法。

鐘敏菁(2009) 運用計量分析技巧,將某領域現有的研究結果集合成 一般性的描述,還可依研究特色加以分類及彙總,進

變項及研究特徵,形成較為合理可能的假設,作為日 後研究假設驗證的依據。

王文科、王智弘(2009) 研究者有系統地運用統計技術,綜合以前好幾種獨立 執行的量的研究之結果,予以評述的程序(review procedure)。

廖遠光(2009) 研究者蒐集相同議題的研究,將各研究所發表之研究 數據,重新以統計公式加以量化,運用計量分析技巧,

將某領域現有的研究結果的數據整合為一

李宜錚(2011) 以科學化、系統化、客觀化的方法, 對多個不同但有 相關或相同的假設性或實徵性研究(empiricalstudies),

加以統計分析, 藉由較大的樣本重新檢定實驗的假 設, 以組合及比較研究結果的量化程序, 並獲得完 整結論或重新推論之研究方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後設分析所提出之定義,可得知後設分析為研究者蒐集相 同主題的實證研究資料,將其研究結果之數據利用量化的統計方法計算其效果值,

假以解釋與推論,更進一步探討造成研究結果差異。

貳、後設分析之特性

在後設分析中,會記錄每一項研究在方法上的缺失,並探討其與研究發現之 間的關聯性。這也是後設分析和其他整合性研究方法的最大差異(陳郁雯,2004)。

而後設分析在量化之後,針對量化後的資訊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從資訊當中尋求 一般性的結論,而非如傳統分析般最終結論亦錯綜複雜。研究者並不希冀自後設 分析的結果中得到驚人的發現或突破性結論,僅透過蒐集資料予以分析後找到共

兩組分數差異情形的標準分數,所以可以相互比較,也可累加平均,計算出所有 研究結果的平均效果值,作為解釋與推論之依據,提高研究結論之準確度。除了 綜合分析研究發現之外,同時也考驗不同特徵的研究與效果值之間的關聯,也就 是效果值是否會因為研究對象、時間、地點、工具、內容、過程等調節變項方面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吳清山、林天佑,2005)。

Glass 等人(1981)曾提出後設分析的三樣特性(引自廖遠光,2009):

1. 後設分析是一種量化的分析方法,其從大量的相關資料中統合各研究問題、

萃取資訊並進行量化的再分析工作。

2. 後設分析尋求一般性的結論,只針對相同研究主題的累積資料做整合,而非 蒐集具有相關結果的研究報告,無法項調查或實驗研究得到豐富或驚人的結果。

3. 後設分析不做研究結果的預先判斷,所以不會產生因人為操作而使研究結果 造成偏誤的情形。

茲將後設分析的特性歸納如下:

一、是一種量的統計方法:從大量的資料裡,統合各研究的問題,進行再分析。

二、尋求一般性的結論:對相同研究主題的累積資料做統合。

三、對研究結果不作預測:因此,人為的操弄使研究結果造成偏誤的情形不復出 現。

四、強調效果量:強調變數間真正的關係即為效果量,而非顯著水準。此外, 可 從分析結果中發現變數間是否有干擾變數存在。

參、後設分析與傳統文獻分析之比較

部分研究者對於過去研究的總和分析採用傳統文獻分析,而傳統文獻分析與 後設分析相比較,前者的過程較不科學及客觀,且呈現之研究結果較為粗略(李

分析,後設分析法已逐漸取代傳統的文獻分析方法(李宜錚,2011)。

一般的文獻探討由於研究者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旨趣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研究 主題的研究可能因蒐集的樣本、時間和研究程序的差異,或是研究工具、統計分 析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吳清山、林天佑,2005),加上研究者所選 擇的文獻可能是隨意搜尋而來,或是選擇有利於支持其研究假設之文獻,更甚至 於其以直觀與主觀來統下結論,因而容易產生偏頗(詹志禹,1988)。

綜合前述後設分析之特性與傳統文獻的缺失,並參考其他學者(李宜錚,2011;

廖遠光,2009)之論述,整理後設分析優於傳統文獻分析之處如下:

一、後設分析研究主題明確界定。

二、後設分析只包括在實質上有相關的研究。

三、後設分析在樣本、研究設計及時間上,有較寬廣的設定。

四、後設分析在處理及效果上注意樣本的異質性。

五、後設分析對變數做明確界定。

六、後設分析可從不同的研究結果中產生一般性的結論。

七、後設分析可針對某些共同特性作深入的探討。

肆、後設分析之評論

後設分析有其優點,也引發負面的批評(王文科、王智弘,2009;李宜錚,

2011;廖遠光,2009 ) ,但相關學者亦針對這些批評有所回應與澄清(施乃華,

2002;詹志禹,1988),茲說明如下:

一、後設分析之批評

(一)蘋果和橘子的問題(the apples and oranges problem)

批評者認為後設分析研究把很多不同的研究放在一起比較,這些研究有不同 的不同測量技術、變項定義以及受試者等等,它們之間的差異太大,欲從中

什麼意義。

二)研究品質異質性問題(heterogeneity of quality)

後設分析的結果是不可解釋的:因為得自好與壞的研究設計的結果,均囊 括其中。而將品質好與品質壞研究一同比較,能有利於低品質的研究。

三)出版偏差的問題(sample bias and file drawer problem)

一般而言,已出版的研究較偏向於有顯著性的發現;但沒有顯著性的發現,

絕少出版,後設分析若只採用已出版的研究做為資料來源,而捨棄未出版之 研究,所分析之結果將有所偏失。

(四)獨立性問題(problem of independences)

使用得自同一研究的多種結果作為獨立的結果進行分析,可能造成後設分析 的偏失或無效,由於這些結果並非獨立,將呈現似乎比其真正的情形還可靠 的結果。

二、相關學者之回應

(一)蘋果和橘子的問題之澄清

Glass 認為,批評者並沒有定義什麼是『相同』的研究,假如一系列研究 在每方面都相同,那就更沒有必要去比較了,因為,除了統計誤差之外,

它們應該有相同的結果。何況,每一個研究者還不是把不同的個人放在一 起比較、研究,因此,只有不同的研究之間,才有比較的必要。

(二)研究品質異質性問題之澄清

研究品質和分析結果並無相關存在;可將研究品質當成一變項,順便探 討其和效果量大小間的關係。

(三)出版偏差的問題之澄清

Glass 認為出版偏差是由後設分析所發現的,後設分析是探討出版偏差最好 的工具,極力建議將未出版的研究亦納入。

(四)獨立性問題之澄清

則最好根據依變數的定義,分開實施分析。

伍、後設分析之步驟

本研究整理多位學者(廖遠光,2009;詹志禹,1988;陳郁雯,2004)對於後 設分析研究步驟提出的觀點,整理出進行後設分析之步驟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

二、蒐集相關文獻與研究報告 三、界定研究報告選用之標準

四、篩選符合標準可作為分析之研究報告 五、檢驗出版偏差

六、設定研究變項,並據以發展登錄表格(coding form) 七、進行研究報告閱讀分析及資料編碼與登錄

八、計算每一篇研究報告的效果值(Effect Size, ES) 九、統計分析/同質性檢定 (homogeneity test) 十、撰寫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