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後設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顯示,新移民子女學童在各領域的學習成就大多為甲等,具有不錯的表 現。

向芳誼(2007)指出,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學業成

就、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等向度的表現良好,尤以學業成就 及常規適應表現較佳。陳振新(2007)針對台東縣不同族群學童,研究 在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時發現:漢族學童與外籍配偶子女之學業成就無顯 著差異,且皆顯著優於原住民學童。另外,也有許多研究論文顯示新住 民子女與本地生學業成效無顯著差異(王瑞壎,2004;李玉文,2006;

呂玫真,2008;林忠仁、賴金河,2004;林璣萍,2003;陳烘玉等,2004;

陳湘淇,2004;陳羿婷,2008;吳雅惠,2005;謝惠民,2007;蕭吟常,

2007)。莊文連(2009)的研究顯示:一般學生與外籍配偶子女在國語基本 學力測驗成績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原住民學生。

綜上所述,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大多呈相對弱勢;充其量也只能

與本地生平分秋色,但似乎絕無凌駕或超越本地生之可能。職是之故,

探討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因素,誠屬重要且必要。

第三節 後設分析法

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以探討新住民子女之學業成就,希望能更徹 底、更縝密的將所蒐集之研究文獻作統整性地評析。本節擬說明後設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析之發展背景、意義、目的、適用時機、缺失與改進方法、傳統文獻分 析法與後設分析法之比較、以及最常用之後設分析法。

一、後設分析發展背景

有關後設分析之起源,說法不一,似無定論:林邦傑(1987)認為,

整合(後設)分析的基本觀念及所用的統計方法,最初是由Thorndike 與Ghiselli 對智力測驗及性向測驗研究,而使用相關係數平均法,來累 積各個研究的結果;張奕華與許正妹(2008)認為,史上第一個後設分

析,係由英國Karl Pearson 在 1904 年所進行;Rosenthal(1991)則認 為,後設分析的技術最早是應用於農業生產方面。

事實上,史上第一位有系統地著手整理社會科學文獻的學者,應屬 美國心理學家Glass,他早在 1950 年代舊開始這項工作。1976 年,Glass 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正式命名為 meta-analysis;學術界公認此為後設分 析法之濫觴(Lipsey & Wilson,2001)。80 年代起,後設分析之相關技術

經由Cooper(1984)、Hedges 與 Olkin(1983,1985) 、Hunter、Schmidt 與 Jackson(1982)、Jackson(1980)、Light 與 Pillemer(1982)、以及 Rosenthal ( 1976)不斷研究與推陳出新,很快地被廣泛應用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研 究。

國內首開先河,引介後設(整合)分析法,謝進昌(2011)認為,當推 林邦傑(1987)於《教育心理研究》期刊上,發表整合分析的理論及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國內的應用。從此以後,風氣大開、風起雲湧,國內以後設分析為研 究法之論文,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湧現;截自2011 年 9 月 8 日止,研 究者以「後設分析」或「整合分析」為關鍵詞,於「臺灣博碩士論文」

資訊網檢索,結果總計高達 3010 筆之多。而國內首位以後設分析作為 學位論文之研究生為鍾燕宜(1986),論文題目為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 整合分析,也是由林邦傑所指導完成的。

在韋氏英文字典中,meta-analysis 的字首 meta,意指「改變、轉型、

在後、或超越」;牛津英文字典則指出,首次使用 meta-analysis 這個詞,

是在1976 年(是年即 Glass 發表研究成果之時)。而 meta-analysis 的中文 譯名甚多:最常見的除「後設分析」外,尚有其他名稱,例如:「總觀 評述」、「數量評論」、「數量綜合」(彭少麟、鄭鳳英,1999)、「整 合分析」(余麗樺、林耀盛、陳九五、王秀紅、邱兆宏,2007;林邦傑,

1987;黃瑛琪、戴嘉南、張高賓與連廷嘉,2005)、「統合分析」(黃

寶園,2009;鄧悅玲,2011;劉彥君、藍玉玲、劉志如與周玉如,2008)、

「集體分析」或「結合分析」、「彙總分析」(王贊淵,2008)、「超分

析」、「聚合分析」(陳怡秀,2005;張麗雲,2010)、「薈萃分析」、「複 分析」(李春旺,1984)等不一而足;而在中國大陸地區最常見譯名是

「元分析」(維基百科)。而鄒浮安(1994)指出,國內研究多以「後設 分析」稱之,並已逐漸被接受。因此,本研究稱 meta-analysis 為「後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分析」。

二、後設分析意義

後設分析又被稱作「研究的研究」、「分析的分析」或「再分析」;

簡單地說,後設分析係指綜合過去的個別研究結果,來作統計的計量 分析(Glass et al.,1981),並消除各種誤差,以發現變項間的真正關 係和強度(Hunter & Schmidt,1990)。易言之,後設分析就是研究不同

人的研究結果;也就是蒐集相同主題的初級研究資料,以進行次級研 究分析。張紹勳(2004)認為,後設分析的核心理念是:「既然個別 的初級研究,無法找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那麼就把大量相關的初級研 究放在一起,進一步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找出較令人信服的結論」。

黃寶園(2004)亦認為,「後設分析」是指以科學化、系統化、客觀化 的方法,對多個不同但有相關或相同的假設性或實徵性研究(empirical studies)加以統計分析,藉由較大的樣本,重新檢定實驗假設,以獲得

完整結論或新推論的方法。由此可知,後設分析有助於瞭解個別研究 所無法發現的趨勢,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三、後設分析目的

後設分析是為了整合大量同一主題的研究,以嚴格檢視的態度,透 過對研究文獻的蒐集、編碼與分析;最後再進行探索與解釋研究問題,

並確定研究發現是否純屬偶然。陳芝仙(2004)認為後設分析的目有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整合複雜的文獻,提供決策及進一步研究參考。

(二)評估並解析文獻中明顯自相矛盾之處,並解決模稜兩可的問題。

(三)分析各研究特徵與結果之關係,判讀異質性之原由。

(四)以經濟有效的方式,精確估計效應量,以提高統計之檢定力。

四、後設分析適用時機

後設分析以量化的技術,將過去所累積的研究資料,彙整並抽取相 關數據,以整合研究結果,而後進行再分析。在後設分析的研究過程中,

均以數據計量為主,研究者需保持價值的中立,完全以最終的統計結果 為立論,而不以個別研究的品質定存廢;在後設分析的過程中,研究者 依據所設定之指標進行研判,並記錄品質較差之研究,以檢驗這些研究 結果之相關(林世華、黃寶園,1998)。Lipsey 與 Wilson(2001)指出 後設分析的適用時機:

(一)後設分析僅適用於實證研究,而不適用於分析理論。

(二)後設分析僅適用於量化調查研究,以量化工具作變項測量,並以描 述統計或推論統計方式,呈現研究結果。

(三)後設分析主要是彙整各個研究文獻的統計量,並加以編碼分析。

五、後設分析之缺失與改進方法

(mixes apples and oranges):將 不同的測量、程序與樣本放在一起

(Publication bios):可能所蒐集 的都是已出版研究做後設分析,忽

(lumpy data):將同一個研究 的多項結果當做多個獨立的研

資料來源:施乃華(2002);張沼澤(2005);張紹勳(2008) ;黃寶園(1998);詹志禹(1988);Glass et al.(1981)

六、傳統文獻分析法與後設分析法之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七、最常用之後設分析方法

連啟舜(2002)指出,後設分析可分為兩部分:顯著性之考驗與效應 量之計算。顯著性考驗目的在探討所有的研究結果,並考驗其顯著水準 是否可以拒絕虛無假設,通常以Z 值、p 值,或是以計算平均效應量,

來考驗信賴區間。而效應量之計算則是用以估計效應量,因為效應量的 大小,正代表變項間關係之強弱。一般用積差相關r 值、Fisher 的 Zr 值、Cohen 或是 Hedges 的 d 不偏估計值來表示。

在後設分析研究中,最常用之計算方法,有 Hedges 與 Olkin (1985)、

Hunter 與 Schmidt(1990)與 Rosenthal(1991)三種(陳芝仙,2004;黃寶 園,2007;應立志、鍾燕宜,2000;謝進昌,2005;Johnson, Mullen &

Salas,1995)。以下分別介紹並比較這三種方法的適用時機,最後再選 定最適合本研究之方法。

(一)Hedges與Okin的後設分析法(1985)

早在1980年代初期,Hedges與Olkin的後設分析法就已經開始。

Hedges與Okin的效應量指標是d值,不同單位的原始資料在經過標準 化程序後,即可進行計量性統整,以探究累積資料的效應量。在進行 各研究整合前,必須先經過同質性檢定,若考驗結果未達顯著水準,

即可進行後設分析。若考驗時出現異質情形,則必須將異於其他研究 的資料先行刪除,方能繼續研究。最後,利用信賴區間估計方式,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驗平均效應量是否達顯著水準,以確定結果的有效性。此一技術最大 的特徵就是以「成對的平均數、標準差」為分析資料,以變異數的倒 數為加權數。

(二) Hunter與Schmidt的後設分析法(1990)

Hunter與Schmidt的後設分析法,是在計算平均效應量或以調節變 項分析這些指標前,先不會刻意去更正效應量指標r或g的偏誤。而是 在整合研究效應量之前,先以潛在的誤差(如:抽樣誤差、削弱自變 項與依變項信度)來校正效應量指標。但是,此方法很少被完全採用,

因為很少有研究報告會呈現誤差的來源(Hunter & Schmidt, 1990)。

倘若已知道誤差來源,Hunter與Schmidt建議就直接使用這些誤差,來 校正效應量。此種分析技術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相關係數來分析資 料,以樣本數為加權數。至於效應量,並非採顯著性考驗,而是以信 賴區間來表示。

(三)Rosenthal的後設分析法(1991)

在Glass於1976年創設「meta-analysis」一詞之前,Rosenthal就已 於1961年著手後設分析之研究,並發表相關研究成果。Rosenthal後設 分析法的基本邏輯是,將研究結果轉換成標準常態尺度,並以Z值的 單尾顯著水準與Fisher的Zr效應量轉換;然後再將這些指標合併計 算,以求得加權平均數,以作為分散(diffuse)與集中(focused)比較之

係,則可用Rosenthal 或 Hunter 與 Schmidt 的後設分析法。Johnson 等

(1995)認為:使用 Hedges 與 Olkin 的方法或 Rosenthal 的方法,所得

結果非常相近。而用Hunter 與 Schmidt 的方法,就常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Johnson 等建議,選擇 Hedges 與 Olkin 的方法,或者 Rosenthal 的方法較為合適,如採用Hunter 與 Schmidt 的方法時,務必謹慎為之。

三種後設分析法之比較,詳見表2-5。

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旨在探討各相關變項,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 差異,故選用Hedges 與 Olkin 的之後設分析法。

表2-5 三種後設分析法之比較(Johnson, Mullen & Salas,1995)

Hedges & Olkin Hunter & Schmidt Rosenthal 集中趨勢 加權平均效應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