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行再次確認:所求得的平均效應量與CMA 2.0軟體計算數值相符。

因而,為求研究之便利性,本研究直接採用CMA2.0軟體進行數據分 析,不另進行公式驗證;並利用CMA2.0軟體執行同質性檢定,以考 驗分析之研究是否具同質性。

另外,經由計算平均效應量的分析中求得95%信賴區間,用以判 斷效應量是否不包含0;若效應量是顯著異於0,即表示自變項與依變 項間有顯著直線關係。其次,再以CMA2.0軟體提供之classic fail-safe N值,說明各變項在α=.05的顯著水準下,以所得之Nf.s(.05)值,判斷 分析結果的可信度。然而,Rosenthal(1991)指出,判斷的依據目前

仍未有明確的指引標準,且依研究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因此,

本研究參考Rosenthal(1991)所提出5K+10(K為比較數)的保守估 計水準;若Nf.s(.05)值能超過最低值15,即屬可接受範圍;若Nf.s(.05) 值能超過5K+10的標準,則此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是穩定的,亦即研究 結果的可信度是良好的。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節將詳細闡述上一節所提之研究流程之方法;亦即,在進行後 設分析法的過程中所需程序概念:分為效應量的計算與轉換方式、信 賴區間、同質性檢定、平均效應量之評判標準與解釋、成敗推估數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推斷、以及研究結果之判讀等六個部分。

一 、效應量計算與轉換公式

效應量是指在母群中,H0與 H1的距離指標,代表處理效果的大 小(李茂能,2002)。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究一變項中,兩組別對影響 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是否有差異。因此當個別研究的效果量d為正數 時(d >0),代表前組平均數高於後組;反之,若d 值為負數(d <0),

則代表後者平均數高於前者。

效應量的計算方法儘管繁多,但是 ES 值大多採後測。由於不同 的研究會使用不同的樣本與工具,為使各不相同的研究結果能放在一 起作分析比較,後設分析研究就必須採用一標準化之公式,此即ES 值之計算方式。而效應量的計算就是求得實驗組(或前組)與對照組(或 後組)之差值,最常見就是標準化的平均差值,本研究僅列出最常見 的三種估計方法:

(一)Glass(1976)估計值 (Glass’ )

 

上式中, 為實驗組之平均數, 為對照組之平均數, 對照 組之標準差。Glass 公式的明顯缺點,就是只用對照組之標準差為分 母,來標準化兩組之平均差值。

(二)Hedges 和 Oklin(1985)估計值 g (Hedges’s 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edges 和 Oklin 修改 Glass 的公式,用實驗組與對照組之綜合標 準差sp,來標準化平均差值。

g 

其中 n1為實驗組之樣本數,n2對照組之樣本數;s1為實驗組之標 準差,s2為對照組之標準差。Hedges’s g 雖然改善了 Glass’ 的缺點,

但是當樣本數太少時,就會出現偏誤,因此Hedges 與 Oklin 又提出 一個不偏估計值的公式:

 

這個公式是針對小樣本的 g 值做進一步的校正。

(三)Cohen(1969)估計值 d (Cohen’s d)

d   ,  

Cohen’s d 主要是針對獨立觀測的資料。從上列公式中可得知 g

值與d 值間之關係為:g

上述三種方法被常應用在二組比較的後設分析研究上;但是,若 研究僅提供F 值或 t 值和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樣本數,而未提供平均數 和標準差,以致上述的公式無法用來計算效應量時,則以下列公式進 行轉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         或       

二、信賴區間計算

最後再計算平均效應量並透過Z 檢定作結果的分析,以求得信賴 區間,用以研判效應量是否明顯異於0。平均效應量的公式與Z 檢定 公式如表3-2。

表 3-2 平均效應量與Z 檢定公式

平均效應量

 

標準誤

 

平均效應量的Z檢定

 

95%的信賴區間

 

 

三、 同質性檢定

在解釋整體研究結果之前,必須先作各研究間的同質性檢定,以 確定個別研究所測得的是相同的構念( Hedges & Olkin,1985)。同 質性檢定統計量Q 的計算公式如下, k 表示參與檢定之效應量的數 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平均效應量之評判標準與解釋

在計算各變項對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平均效應量,以及檢驗是

否通過同質性檢定後,再進一步對平均效應量作解釋。本研究將採用 Cohen (1988)根據經驗法則所提出的解釋標準,依序訂定了大、中、

小效應量的判斷標準, 茲摘錄如下表3-3。

表 3-3 Cohen 大、中、小效應量判斷標準

效應量指標 小 中 大

平均數的t考驗驗( d ) .20 .50 .80 相關係數的t考驗( r ) .10 .30 .50 ANOVA 的F 考驗( f ) .10 .25 .40

MCR的F考驗 .02 .15 .35

考驗( w ) .10 .30 .50

本研究採用標準化平均差d值,故對應的小效應量數值為.20、中 效應量數值為.50、大效應量數值為.80。若效應量小於.20,則解釋為

「微小」差異程度;介於.20到.50為「小- 中」差異程度;介於 .50 到.80 則為「中- 大」差異程度;超過.80 則為「極大」差異程度。

五、成敗推估數(Nfs(.05))之推斷

由於在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 通常其研究結論多半是挑較顯著 的部分發表, 不顯著的部分則不易被刊登,故「成敗推估數」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在反應後設研究分析結果被推翻的可能性,通常Nf s愈大愈好。為

確保出版偏差對後設分析結果,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本研究採成敗推 估數指標,來估計推翻研究結論所需之研究篇數。並在95% 的信心 水準下,根據Rosenthal(1991)認定之公式Nf s≧(5*研究篇數+10),來 判斷各組變相關係的穩定性(robust)。

六、研究結果之判讀

最後再根據分析結果對數據進行解釋,並參酌Hunter 與 Schmidt 之

《Methods of Meta-Analysis》、《Methods of Meta -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

Lipsey 與 Wilson 的專書《Practical

Meta-Analysis》以及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之操作手冊,以

解釋統計數據意義,並審酌既存研究、教育行政理論及國內中小學實 務,對統計數據進行綜合討論,最後再提出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主要是針對各個研究結果進行後設分析,以瞭解國內有關國 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實證研究之概況,包括研究樣本取得,各觀察 變項分析,並探究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差異情形。本章共分五 節:第一節為分析國內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實證研究之概 況;第二節為不同族群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差異之後設分析;第三節 不同的調節變項對於族群在學業成就差異之影響;第四節為不同性別 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第五節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 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第六節為綜合分析與討論,

統整前五節所得之研究結果,並討論各個變項與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 成就之關係。

第一節 國內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實證研究之分析

本研究用以進行後設分析之研究計27篇;以下分別就研究論文選

擇、研究方向、研究工具與內容、研究取樣、研究變項考驗情形、統 整研究結果顯著性比例等分別論述。

一、研究論文選擇

本研究以新住民子女與本地生學業成就之比較為主題,蒐集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