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邦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Nat. io. sit. y. A Meta-analysis of the Theses on the Academic. er. n. Achievement of Pupils of a l Elementary School’s v i n Ch U New Inhabitants’Children e n g c h i in Taiwan Area. 研究生:賈 樂 平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12 月  .

(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 Ch. engchi. i n U. v.

(3)  . 謝辭 論文完成了,心中的那塊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箇中滋味,也 只有曾經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回首這段日子,教學、家庭、讀書 忙碌的生活,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了。此刻,內心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許多人: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林邦 傑博士,承蒙諄諄教誨及悉心指導,使得我在學術上能有所進展,. 政 治 大. 在此學生深表謝忱。其次,感謝口試委員林劭仁研發長與郭昭佑校. 立. 長,於校務繁忙之際仍撥冗細心審閱,並提供諸多的指正與寶貴建. ‧ 國. 學. 議;口試席間,兩位委員的鼓勵與肯定,更是令我銘感五內。也要. ‧. 特別感謝兩位電腦高手:正宗與正義老師,謝謝適時排除進行本論. Nat. io. sit. y. 文時所遭遇的疑難雜症;還有要感謝的是我的小幫手--慧郁同學,. er. 謝謝幫忙打字和校稿。. al. n. v i n Ch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內人碧水一手辛苦操持家務,使我 engchi U. 得以全心投入論文的撰寫;謝謝兒子丕業,不時提供其寫作論文之 心得供參考;謝謝女兒伶業無時不刻的噓寒問暖,增添了不少繼續 前進的動力;小女兒巧業,雖然才就讀小四卻能主動參與目次的編 碼,無比的窩心,身為老爸的我,也要一併致謝。 賈樂平謹誌. iii . 中華民國 102 年 1 月 .

(4)  .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地區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 ;研究方 法係採用 Hedges 與 Olkin (1985)後設分析法。研究者蒐集 27 篇相關 學位論文,進行資料篩選、編碼、登錄,再以電腦程式 Comprehensive. 政 治 大. Meta Analysis(V2.0)執行分析,分別以族群、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 立. 等不同變項,探討其對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並經同質性. ‧ 國. 學. 檢驗後,最後再探討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可能的潛在調節變. ‧. 項。. io. sit. y. Nat. 本研究所蒐集的 27 篇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學位. er. 論文,經後設分析發現如下:. al. n. v i n Ch 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 engchi U. (一). (二) 出版年代、學科領域、學生年級與研究地區,均為族群變 項影響學業成就差異的顯著調節變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供參考。. 關鍵詞: 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後設分析. iv .

(5)  . A Meta‐analysis of the Thes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    Abstract  Utilizing the meta‐analysis technique of Hedges and Olkin(1985),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explor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in Taiwan are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7 quantitative empirical studies from 2004  to 2011.    Afer analyzing all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es gathered, this  study recor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separately ,used  computer software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for  meta‐analysis proceeding, and further make comparsions between the  assigned group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 In  comparsion with the magnitude of ethnic and gender 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reaching between small and  medium level, the variabl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erves as a more  al v i positive factor, up to between medium and large levels ; 2. The  n Ch engchi U distinctive influences of ethnic differences do exist in th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chool’s pupils of new inhabitants’ children  while the periods of the theses, the subjects, the research areas, and  students’ grades were found as the significant moderators.          Eventu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workers and future  studies.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v .

(6)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標準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住民意涵與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 第二節 學業成就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三節 後設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過程…………………………………………………………… 第二節 實施步驟……………………………………………………………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第五節 資料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內有關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實證研究之分析…………… 第二節 不同族群之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第三節 不同調節變項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 第四節 不同性別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第五節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為後設分析之文獻)………………………………………… 二、英文部分……………………………………………………………………… 附錄 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登錄表 …………………………….. Ch. engchi U. vi . v ni. 1 1 6 8 11 15 15 23 49 59 59 62 71 73 74 81 81 88 96 105 110 112 121 121 122 127 127 139 143.

(7)  . 表次. 表 1-1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 2 表 2-1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 21 表 2-2 100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之校數分布……………………… 22 表 2-3 後設分析法相關缺失與改進方法……………………………………… 54 表 2-4 傳統文獻分析法與後設分析法之比較………………………………… 55 表 2-5 三種後設分析法之比較………………………………………………… 58 表 3-1 類別模式的調節變項分析……………………………………………… 69 表 3-2 平均效應量與 Z 檢定公式……………………………………………… 77 表 3-3 Cohen 大、中、小效應量判斷標準……………………………………. 78 表 4-1 本研究論文一覽表……………………………………………………….. 82 表 4-2 本研究論文取樣階段與依變項後測工具及研究結果一覽表………….. 83 表 4-3 本研究論文自變項與總樣本數一覽表 ………………………………… 85 表 4-4 本研究論文自變項與合計篇數一覽表…………………………………. 87 表 4-5 各研究之族群變項在學業成就差異考驗結果與效應量……………… 88 表 4-6 族群變項對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之後設分析結果……………… 90 表 4-7 26 筆族群變項在學業成就差異研究結果之標準化殘差值…………… 92 表 4-8 刪除最大殘差值後 19 筆族群變項在學業成就差異之後設分析結果…… 95 表 4-9 出版年代對族群在學業成就差異之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98 表 4-10 學科領域對族群在學業成就差異之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101 表 4-11 學生年級對族群在學業成就差異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103 表 4-12 研究地區對族群在學業成就差異調節變項分析結果…………………. 105 表 4-13 各研究之性別變項考驗結果與效應量………………………………… 106 表 4-14 性別變項對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之後設分析結果……………… 107 表 4-15 各研究性別變項之標準化殘差值………………………………………. 108 表 4-16 性別變項刪除最大殘差值後之後設分析結果……………………….. 109 表 4-17 各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變項考驗結果與效應量……………………… 110 表 4-18 家庭社經地位對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之後設分析結果………… 111 表 5-1 不同變項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研究之後設分析…………………… 1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 i n U. v.

(8)  . 圖次. 圖 2-1 1980 年代迄今新住民用語的演變………………………………. 圖 2-2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因素………………………………………… 圖 2-3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個人因素…………………………………….. 圖 2-4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家庭因素…………………………………… 圖 2-5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學校因素…………………………………… 圖 3-1 研究過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 i n U. v. 20 27 34 38 44 61.

(9)  .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說明研究主題背景與動機,次就研究目的與問題分別述 明,進而據以闡釋研究標準與限制,最後再釐清本研究之重要名詞;以 下分節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政 治 大. 移民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成露茜(2005)指出:根據國際移民. 立. 組織所發表的人口流動報告,全世界約有3%的人,並不是住在自己. ‧ 國. 學. 出生的國家。臺灣即是一個典範;連橫在《臺灣通史》序,就有這樣. ‧. 的描述: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 Nat. io. sit. y. 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由此可知,臺. er. 灣原本只是一座荒島;除了原住民外,還有後來才移居此地的漢人祖. al. n. v i n Ch 先;而漢人之間尚存有閩南、客家及戰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最近這一 engchi U. 二十年來,新加入的新住民,更為臺灣的族群結構注入新血;易言之, 所有這座島上的居民全都是臺灣寶島的移民,唯一的差別只是先來後 到而已。事實上,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就曾經或一直住著荷蘭人、西 班牙人、日本人、閩客、外省、原住民及新住民,族群之多,儼然成 為一個多元族群(multi-ethnic)與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 近年來,隨著婚姻移民來台的人數激增,使得臺灣的人口結構與. 1 .

(10)  . 家庭型態產生重大轉變;其中,新住民及其子女已然成為重要的族群 之一;人口數甚至早就超越原住民,成了僅次於閩南、客家、外省的 第四大族群。教育部於101年2月發布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 概況統計指出:隨新移民嬰兒出生數的逐年遞增,100學年新移民子 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已逾19萬2千人;99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 小學生數已逾17萬人,較98學年成長13.6%,如表1-1。如與93學年比. 政 治 大. 較,7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284萬人降為243萬9千人,新移民子女學. 立. 生數卻由4萬6千人成長至17萬6千人,遽增12萬9千人,占國中小學生. ‧ 國. 學. 數之比率亦由1.6%快速增加至7.2%;其中國小一年級新生數近2萬7. ‧. 千人,平均約每8位國小新生即有1人為新移民子女,人數之多和所占. Nat. n. al. er. io. sit. y. 比率之高,均不容小覷。. Ch. engchi. 表1-1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 學年度. i n U. 階段. 學生人數. 國中. 3,413. 92學年. v. 合計. 30,040 國小. 26,627. 國中. 5,504. 93學年. 46,411 國小. 40,907. 國中. 6,924. 國小. 53,334. 94學年. 60,258.  . 2 .

(11)   表1-1 續 學年度. 階段. 學生人數. 國中. 9,370. 國小. 70,797. 國中. 12,628. 國小. 90,959. 國中. 16,735. 合計. 95學年. 80,167. 96學年. 103,587. 97學年. 129,917 113,182. 國小. 立. 國小. ○ r 149,164. 國中. 33,640. 國小. 158,584. ○ r 177,027. 192,224. sit. Nat. ○ r 27,863. ‧. 100學年. 國中. 155,326. 學. 99學年. ‧ 國. 國小. 22,054 政 治 大 133,272. y. 國中 98學年. 說明:○ r 表修正數。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 er. io. n. al 再者,國內正面臨「少子化」嚴峻的挑戰;教育部(2012)指出: iv. n U engchi 近年來因社經環境變遷,人口結構改變,尤其出生率自87年劇降以. Ch. 來,已於93學年衝擊國小之新生人數,其衝擊程度堪稱既深且鉅。此 外,根據內政部統計:外籍配偶人數已由93年底33.6萬人,快速成長 至99年底44.4萬人。而100年生母為外籍配偶之出生嬰兒數近1.5萬 人,約占當年總出生數之7.8%,雖比重較93年略為下降,惟外籍配 偶子女對我國出生人口數與未來生源之減少,確已有效產生紓緩成 效。尤其是在日趨少子化的現今社會中,本國籍適育婦女生育率降 3 .

(12)  . 低,而新住民生育率維持一定比率時,其子女占每年國小新生人數之 比率已逐年提高,更凸顯積極提升新住民子女教育品質,實有其必要 性與急迫性,此乃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議題,隨著人數的增加,也迅速成為社會大眾所 關注的焦點;然而,不論從教育政策或社會關注的角度而言,邱汝娜、 林維言(2004)認為,他們已被社會大眾視為需要特別關照的弱勢族群;. 政 治 大. 相關議題的研究也不斷增加,更顯示研究人員對新住民的跨國婚姻及其. 立. 生育子女數激增的問題,日益關切;但是這種關愛的眼光,也常夾帶著. ‧ 國. 學. 個人或社會的價值判斷。如若未依據科學客觀的事實,就貿然地將新住. ‧. 民子女教育議題問題化,或是直接貼上「語言發展遲緩」 、 「學習表現差」. Nat. io. sit. y. 標籤(中國時報,2004),則此一刻板印象,王世英等(2006)認為,. er. 將隨著媒體的報導逐漸擴散,不但淹沒真相,也可能誤導教育政策的制. al. n. v i n Ch 訂。相關研究均聚焦在,新住民女性的家庭環境,是否會對其子女的課 engchi U 業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而有關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文獻,不 論是質性或量化的研究,為數甚夥;故有必要深入瞭解新住民子女的學 業成就之現況,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研究者利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資訊網(以下簡稱「臺 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新住民子女(含其他類似稱謂)教育為關 鍵詞,查詢相關博碩士學位論文,截至 100 年 12 月,高達 470 篇;顯. 4 .

(13)  . 見國內研究人員對新住民子女教育之重視。而這些累積的相關研究,對 於社會科學而言是項相當寶貴之資產,因此,本研究擬以「後設分析法」 (meta-analysis) ,來分析這些研究成果,並探討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 就之相關因素,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何以本研究捨一般的研究方式,而採後設分析法,原因有三:首 先,善用先前研究的寶貴資源,以收「溫故知新」之效。第二,後設. 政 治 大. 分析自Glass(1976)首倡後,經過Hunter與Schmidt(1990) 、Hedges. 立. 與Olkin(1985) 、Rosenthal(1991)等人的研究發展,技術已臻成熟。. ‧ 國. 學. 尤其是運用後設分析法,可校正各種誤差,增加結果的可靠性;並可. ‧. 藉此瞭解變項間之相關。第三,減輕受試者的負擔,傳統的理論驗證. Nat. io. sit. y. 是對受試者進行量表施測;當理論的構念少、理論架構簡單時,受試. er. 者尚可應付裕如;一旦構念多,構念間的差異性大時,所使用的量表. al. n. v i n Ch 或者測驗,勢必加重受試者的負擔,間接影響結果的可靠性,如此也 engchi U 不利於對理論的驗證。基於上述諸多因素考量,本研究遂決定採後設 分析法,以探討影響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因素。 國內研究新住民子女教育的文獻相當多,其中又以探討新住民子 女學業成就占絕大部分;顯示普羅大眾或學者均認為學業成就,對子 女未來的表現有預測力。但是國內相關的研究結果,呈現正、反兩面: 有些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與本地生之學業成就,未產生差異。但也. 5 .

(14)  . 有些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學業成就上明顯居劣勢。由此可知,國 內相關研究之結果,仍未有定論。此外,學者對影響學業成就之因素, 眾說紛紜並無統一之觀點。由此可見這方面的議題備受關注,但是研 究結果卻呈歧異性,實有待後續之研究,作更深入地評估,並驗證其 造成之原因;故未來宜將這些研究,進行後設分析並加強推廣與應 用,以避免各立山頭,卻無法掌握這些議題的真實面貌(吳俊憲、吳. 政 治 大. 錦惠,2009;張芳全,2007、2009)。. 立. 再者,一般量化的調查研究,總以統計的顯著性為研究價值的首要. ‧ 國. 學. 指標,因而容易導致錯誤偏頗的結論(林邦傑,1987;李茂能,1998;. ‧. 蔡明富,1998),故宜依據初級研究所獲得的數據,並綜合實證研究資. Nat. io. sit. y. 料,再進行效應量的判斷,以確定所有研究的顯著性。而在所有的研究. er. 方法中,葉連祺(1998)認為,後設分析適用於整合某個研究領域內已. al. n. v i n Ch 有之研究結果,以再分析的方式,尋求客觀的結論。基於上述理由,本 engchi U 研究乃決定採「後設分析法」,以便對相同研究主題所累積數據資料, 進行「再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analyses),此乃本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採後設分析法,運用統計分析的技巧,去統整繁多且不同的 研究,以綜合許多實證研究資料(Glass,McGaw,& Smith,1981),再依據 所獲得的效應量進行判斷,以獲得本研究主題整體性之結論。. 6 .

(15)  . 一、研究目的 綜合上節所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廣泛的蒐集國內過去有關「新住民子女教育」之文獻,以瞭解 「新住民子女教育」相關研究之範疇與走向,並統整有關的理 論與文獻,以探討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因素。 (二)透過後設分析法,探究有關變項之相關與差異,為實證科學研. 政 治 大. 究,提供另一研究取向,並藉此估計各變項之效應量,以瞭解. 立. 變項間之關係。. ‧ 國. 學. (三)以後設分析法,作為理論驗證的工具,檢驗涉及多個潛在調節. ‧. 變項的複雜理論,以克服無法在單一測驗中獲取這些資料的限. Nat. io. sit. y. 制,並藉此瞭解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強度。. n. al. er.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改進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建議。 二、研究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上述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下列問題: (一) 目前國內有關「新住民子女教育」之研究範疇與走向為何? (二) 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因素為何? (三) 新住民子女與本地生學業成就差異情形為何? (四) 根據研究發現,可提供改進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建議為何?. 7 .

(16)  . 第三節. 研究標準與限制. 一、研究標準 本研究採用後設分析研究法,因而在選取研究分析之文獻上,必 須依據事先設定之標準,再進行有條件地篩選,本研究所設定的標準 如下: (一)研究主題:本研究旨在整合分析國內以「新住民子女教育」為. 政 治 大. 題之學位論文。取樣來源範圍,主要是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 立. 資訊網,搜尋與本研究相關主題之博碩士論文。以博碩士論文. ‧ 國. 學. 為資料取樣來源之原因有三:第一,「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 ‧. 網,有豐富完整的資訊。再者,近年來所有學位論文大多已完. Nat. io. sit. y. 成上網登錄,截至民國100年12月為止,該資訊網已收錄論文. er. 摘要684,873萬筆,論文已授權全文也超過213,447萬筆。第二,. al. n. v i n Ch 本研究屬量化研究;取樣範圍僅限國內相關議題之博碩士論 engchi U. 文,此乃因博碩士論文所提供的資訊較其他的研究文獻詳實。 正如秦夢群、吳勁甫、濮世緯(2007)所指出,後設分析所需 的資訊,如研究的基本資料(例如樣本數、受試者背景變項之 次數分配或所占比率)、問卷回收率、研究工具的信度、效度、 變項的相關值……等,在論文中較易尋得。若研究取樣包含期 刊、學報等,由於期刊的資訊以論述性的文章居多,學報中的. 8 .

(17)  . 研究又多為論文節錄所投稿,因此,則可能會發生相同研究重 複運用的情形。此外,因期刊等資料來源通常經過濃縮,極可 能省略之資料是本研究所欲登錄之重要資訊;更且經公開發表 之文章,多為品質達一定程度或實驗結果達顯著水準者,若以 期刊、學刊等作為來源,易造成「出版偏差」之問題。第三, 目前國內之博碩士學位論文,都必須經過教授指導與嚴格審. 政 治 大. 查,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 立. (二)研究範圍:本研究資料搜尋之時間,以算至民國100年12月為. ‧ 國. 學. 止;且原作者所設定之關鍵詞或題目必須為「新住民子女教. ‧. 育」,不符合者即不納入。. Nat. io. sit. y. (三)研究結果:本研究所選用之文獻,必須有提供足夠的量化研究. er. 數據,唯有如此,研究者方能計算每篇研究之效應量值(effect. al. n. v i n Ch size)(ES值)。因此,每篇文獻均應包含:平均數、標準差 engchi U 及樣本數;或F值及樣本數;或t值及樣本數。 (四)研究來源:文獻蒐集範圍僅限於國內之博碩士學位論文。雖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畢竟國內外有關移民子女教育之內 涵與走向均大異其趣,因此,國外相關研究文獻僅供學術論證 參考,而不納入本研究後設分析所選用之研究文獻。 (五)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新住民子女教育為主題,而研究對象則針. 9 .

(18)  . 對國小新住民學生;雖然相關研究文獻不在少數,但是幾乎都 是以國小學生為主;以國中(或以上)學生或學前幼兒為研究 對象者,數量仍屬有限,恐未達後設分析研究之最低門檻標 準,如應立志與鍾燕宜(2000)提出之5篇的研究標準;或是吳 政達與吳盈瑩(2011)於《教育研究月刊》,所發表之後設分析 方法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軟體應用與報表解析文. 政 治 大. 章,也以5篇碩士論文為下限標準,進行後設分析。. 立. 二、研究限制. ‧ 國. 學. (一)如研究標準所述,本研究僅以國內的博碩士學位論文,為後設. ‧. 分析之母群體,並未涵蓋期刊論文或研究報告,此為本研究之. Nat. io. sit. y. 限制之一。. er. (二)由於個別文獻的研究者不同,所研究的對象也不同,因此各變. al. n. v i n Ch 項之名稱必然會有所不同。本研究先綜合所有變項之操作型定 engchi U 義,再將之歸類至與本研究定義相符之變項,期能將主觀判斷 降至最低,但是疏漏誤植之處勢所難免,此亦為本研究之限制 之ㄧ。. (三)國內有關「新住民子女教育」之研究文獻,數量雖多,然研究 變項分歧,統計方法各異,能符合本後設分析研究的條件不 多,因而,在調節變項之介入特徵的分析勢必有所侷限。. 10 .

(19)  . (四)國內探討「新住民子女教育」的研究方向與範疇分歧,以多構 面探討居多,然為了符合後設分析研究之精神,本研究將之統 整後納入共有變項;或許因而會造成些許的誤差,故此亦為本 研究限制之ㄧ 。 (五)本研究僅採用國內之學位論文作為整合與分析之資料,由於資 料有限且品質不一,且所蒐集之資料來源並非多樣,均可能使. 政 治 大. 本研究之分析結果,未能類推至一般性結論。 名詞釋義. 立. 茲就本研究所涉及之名詞,予以界定如下:. ‧. 一、新住民子女. 學. ‧ 國. 第四節. Nat. io. sit. y. 本研究將新住民定義為,透過各種管道與中華民國國民結婚之外. er. 籍人士,其原國籍為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各國,包括越南、印尼、. al. n. v i n Ch 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及其他東南亞國家。 engchi U 而新住民子女,則是指父親或母親一方為新住民,因婚姻關係所 生之子女,且現居住於臺灣地區者,謂之新住民子女。尚有「新 移民子女」 、 「外籍配偶子女」 、 「新臺灣之子」等其他用語,本研 究一律統稱新住民子女。 二、學業成就. 一般而言,學業成就是指學生在校所學的學科和活動,經過多元化. 11 .

(20)  . 的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而產生的成績。而本研究之學業成就 是專指所選用之研究文獻,所指涉的學業成就之量化數據而言。學 業成就包括標準化學科成就、教育測驗、教師自編學科成就、口試、 問卷調查、行為觀察等。本研究學業成就變項後設分析的研究範 疇,包括有學習領域成績(陳湘淇,2004;柯淑惠,2004) 、整體 學習成就(陳湘淇,2004;蔡清中,2005);標準化的成就測驗,. 政 治 大. 如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 (謝進昌, 2007) 、TIMSS. 立. 2003 次層次資料分析(謝進昌,2007) ;教師自編學科測驗,如英. ‧ 國. 學. 語讀寫能力(高嘉鴻,2005) 、數感(張慧貞,2004;李玉文,2006;. ‧. 謝惠民,2007)、國語文能力測驗(吳雅惠,2005)、 語言產生量. Nat. io. sit. y. 研究:注音符號能力、語詞理解、聽覺理解(張碧珊,2006)等。. er. 本研究所謂學業成就高低,端視其在個別研究中之效應量值;數值. al. n. v i n Ch 越大代表成效越高,數值為正數者,表示學習成效為正向,負值則 engchi U 代表負向的學習成效;並以 Cohen(1988)所提出的效應量參考數 值,做評估解釋。 三、後設分析 後設分析(meta-analysis)指運用量化的統計技術, 針對某一問題, 綜合以前獨立研究結果的一種評述程序;目的是將相同的研究主 題且使用變項類似之研究,加以彙整分析,最後求得一統整性的. 12 .

(21)  . 結論。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因素,所用之 數據類型以平均數、標準差、相關係數與樣本數為主,並採用 Hedges與Olkin(1985) 的後設分析技術。.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 i n U. v.

(2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 i n U. v.

(2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新住民意涵與新住民子女教育之現況; 第二節探討學業成就意涵與相關理論;第三節則闡釋後設分析法;以下 分節說明之。 第一節. 新住民意涵與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 一、新住民意涵.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國人對這群因婚姻關係而進入臺灣社會的外籍人士(幾乎清一色都 是女性) ,有著各種不同的稱謂;由於這些外籍女性,以來自中國大陸. ‧. (含香港和澳門地區)與東南亞國家居多,一般通稱為外籍新娘、大陸. y. Nat. er. io. sit. 新娘、越南新娘、印尼新娘、外籍配偶或臺灣媳婦等,不一而足。國人. n. a 對其稱謂也相當分歧:如稱「大陸新娘」是指婚嫁到臺灣的中國籍女性 iv. l C hengchi Un 配偶,而東南亞籍的女性則稱為「外籍新娘」 (沈倖如,2003;賴建達, 2002)。易言之,外籍新娘泛指透過婚姻管道而嫁入臺灣的中國籍或東 南亞國籍女性(朱玉玲,2002;夏曉鵑,2002;蕭昭娟,2000) 。 綜上所述,所謂新住民泛指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關係之原非本國 籍人士;社會上習慣稱這些女性為「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 。事實 上,這樣的稱謂和定義,顯失公允且過於狹隘:因為上述兩類新娘,都 是經過合法正當的婚姻關係,而嫁入臺灣,並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只 15 .

(24)  . 因原生國籍之不同,實無必要冠予不同之稱謂。 此外,更由於媒體的片面報導和刻板的標籤效應,如『外籍配偶下 一代,教育堪憂』 (李坤隆,2003) ;甚至是教育部次長周燦德,曾在 2004 年 7 月的一次全國縣市局長會議上,竟然公開呼籲外籍配偶應節 育,以免臺灣人口素質下降。上述種種近乎「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的思維習慣,林國章(2006)認為是以二元對立的用語,來. 政 治 大. 區別稱呼這群新住民,無形之中很容易地淪為社會上帶有親疏差序及特. 立. 殊型像符碼的觀感。此外,這種稱謂也潛藏著文化歧視的意味,造成外. ‧ 國. 學. 籍配偶被汙名化,並殃及其婚生子女。中國時報社論(2011)指出: 『一. ‧. 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很多指標,如何對待弱勢者,就是其中之一。其實. Nat. io. sit. y. 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一直很努力,從成立原住民委員會、外(籍)配(偶). er. 生活輔導……等等。』. al. n. v i n Ch 更且,這些嫁入臺灣的新住民,多數早就是為人母親的臺灣媳婦, engchi U. 竟然依舊被稱為外籍或大陸新娘。難怪有些新住民女性,甚至語帶嘲諷 地說: 『我早就不是什麼外籍「新」娘,該改口叫我外籍「老」娘了!』 (引自夏曉鵑,2005) 。而且,在「新娘」前冠上「外籍」或「大陸」 等地域名稱,也不妥適,似乎隱含有「非我籍」或「非我族類」的意味 (夏曉鵑,2001;婦女新知基金會,2004)。 2003 年 7 月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通過,把「外籍新娘」與. 16 .

(25)  . 「大陸新娘」等稱呼方式改為「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 ,以表示對 嫁入我國之外籍與大陸女性之尊重,同時避免產生污名化問題(教育部 電子報,2004)。2004 年 6 月 16 日,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在行政院第 2894 次院會中指示:不分中國大陸籍或其他國籍的女性,只要嫁至臺 灣者均統稱為「外籍配偶」 。但由於兩者適用的法律規定不同,所享的 權利亦不同,再加上文化上的差異,不論是官方或民間在使用稱謂時,. 政 治 大. 似乎仍各說各話,未有統一的用語(張嘉育、黃政傑,2007)。其後,. 立. 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在 2006 年 3 月 15 日的院會中裁示,因外籍配偶問題. ‧ 國. 學. 涉及社會結構及國力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其照顧,讓其帶來的文化. Nat. io. sit. 偶」名稱的必要性(汪淑芬、吳素柔,2006) 。. y. ‧. 能融入臺灣社會;同時也指示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是否有修改「外籍配. er. 自從「外籍新娘」正名為「外籍配偶」後,外界仍議論紛紛,希望. al. n. v i n Ch 能為「外籍配偶」正名。因為「外籍」一詞容易使外籍配偶與臺灣社會 engchi U 產生疏離,且隱含「排外」的意味。內政部特別為此作成回應:基於法. 規用語應明確, 「外籍配偶」是指與臺灣民眾結婚的外國籍及中國大陸、 港澳地區配偶;而配偶也是中性用詞,包含男性及女性。「外籍配偶」 一詞並沒有歧視的意涵,行政院先前已函請相關部會統一名稱為「外籍 配偶」 。事實上,外籍配偶的「外籍」兩字強烈地反映排外的意識形態; 而且也與事實不符,因為這群「外籍」配偶早就擁有中華民國的國籍;. 17 .

(26)  . 再者,就連她的小孩都已經十幾、二十歲了,但是又何其可悲,在臺灣 人的心目中,她們竟然一輩子都是「外籍」人士。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曾舉辦徵文比賽,請外籍配偶自己寫出最 喜歡的稱呼;結果「新移民女性」中選為外籍配偶最愛的稱呼。此後, 該基金會(2003b)在其宣導文章中,都採用「新移民女性」以取代外 籍配偶;教育部也從善如流,在文宣中(教育部電子報,2006)採用「新. 政 治 大. 移民女性」 ,只可惜在其計畫內文的稱謂用語,仍不時沿用「外籍配偶」 ,. 立. 不無用心不足之虞,例如:. ‧ 國. 學. 教育部自 93 年訂定完成「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以 4 年為 1 期推動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 導等相關工作……;同時廣開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家庭教育活動及放寬就讀國中小補校的入學限. ‧. 制,讓外籍配偶有學習國語文及臺灣文化的機會;另外也研發完成外籍配偶學習教材等等。. y. Nat. sit. 預計 97 年前各縣市陸續完成外籍配偶專題網站的建置……;配合內政部辦理外籍配偶語言學習. n. al. er. io. 班及子女課後照顧班,研發幼稚園外籍配偶父母親職教育手冊及教材、外籍配偶教育雙邊教材等, 則是教育部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電子報,2006)。. Ch. en chi. i n U. v. g 從上面這兩段文字可以發現:教育部的計畫名稱明文是「發展新移 民文化計畫」,內容用語卻仍是外籍配偶,十分突兀。行政院雖然已函 請相關部會統一名稱為「外籍配偶」 ;但教育部偏愛用新移民女性以取 代外籍配偶,如教育部(2008)提出「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而內政 部則用喜用外籍配偶,如內政部社會司(2006)設置「外籍配偶家庭服 務中心實施計畫」 ,足見相關部會並未統一用語。 儘管內政部將新住民統一用語為外籍配偶,但是社會各界與學術界 18 .

(27)  . 仍較常用新移民或新住民。為了能恰如其分且適切的稱呼這群新住民, 新北市(原臺北縣)教育局(2006)下了不少功夫: 以前大家廣稱的「外籍新娘」 ,其實相當程度都帶有一些將其「標籤化」為外來人口的概念。 之後慢慢的有人用「新移民」的稱呼,到如今臺北縣政府統一使用「新住民」來稱呼,其主要考量 便是希望外籍配偶們變成這塊土地的一份子。「新住民」這個名稱,定義了臺北縣對這類議題的想 法,乃是希望以多元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新住民們,不是要他們被本國人同化,或是他們融入等。新 住民們在原生國裡一定有其本來的文化,而且通常接收(其)本國文化的時間是比來臺灣文化多出 許多,所以以這樣的概念出發, 「多元文化」的思維是臺北縣在面對這樣的議題時,所定出來的(潘 文忠,2006)。. 立. 政 治 大. 綜上所述,光連如何稱呼新住民,都需思量再三了。過去馬路市井. ‧ 國. 學. 招牌看板上動輒寫「越南新娘」 、「大陸新娘」 ,此種充滿「本位主義」. ‧. 的概念及想法,便是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非我族類。由此可知,. y. Nat. er. io. sit. 「新住民」的稱呼,最能符應多元文化的核心精神,因為這種稱呼,並 非是以本國人的立場去迫使新住民認同,甚至是企圖消滅她們原生國的 a. n. iv l C n hengchi U 文化;反而是比較傾向於讓她們自主地認同這個社會,並且尊重彼此之 差異。 回顧臺灣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最早,是先有原住民族群豐沛的文 化內涵,啟動了臺灣多元文化之鑰,繼而有閩南人與客家人及外省族群. 的加入,又增添臺灣社會多元文化之色彩。近年來,在全球化與國際化 的趨勢下,國人與國際人士互動交流機會頻繁,跨國通婚的情形日益普 遍,因而新住民為臺灣社會再帶來一股新的文化,讓原本多元的社會更 19 .

(28)  . 加豐富與多彩多姿。綜言之,自 1980 年代迄今,有關新住民的用語轉 變:由最早的「外籍(大陸)新娘」 、進而稱呼「外籍(大陸)配偶」、 接著稱作「新移民」、現在則稱為「新住民」 ,如圖 2-1。而新住民與本 國籍人士組成跨國婚姻家庭,其婚生子女統稱「新住民子女」。故本研 究中的「新住民女性」係指因與臺灣配偶有婚姻關係而來台之女性,且 居住於臺灣,並育有子女;但引用的文獻如稱「外籍配偶」或其他稱呼, 為尊重原著,則不更改。.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1 1980 年代迄今新住民用語的演變. 二、 新住民子女教育現況 有關新住民議題的報導,從民國 91 年起,張明慧(2005)指出, 社會關注的焦點逐漸轉移到他們的下一代;而有關新住民子女的負面報 導,如發展與學習上可能面臨較多的困擾(鍾重發,2004) 、學習成就 20 .

(29)  . 較為低落(楊艾俐,2003)等,如雪花般片片飛來。 另外,若由99年國內嬰兒出生數觀察,生母為外籍配偶之出生數 近1.5萬人,約占當年總出生數之7.8%,雖比重已較93年下降4.6個百 分點,惟外籍配偶子女確已舒緩了教育階段生源減少之現象(教育 部,2012),詳如表2-1: 表2-1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 學. 國小. 新移民子女. 年. 人數. 人數. 比率. 93. 1,883,533. 40,907. 2.17. 956,927. 5,504. 94. 1,831,873. 53,334. 2.91. 951,202. 6,924. 0.73. 95. 1,798,393. 70,797. 3.94. 952,334. 9,370. 0.98. 96. 1,754,095. 90,959. 5.19. 953,277. 12,628. 97. 1,677,439. 6.75. 951,976. 16,735. 1.76. 98. 1,593,398. 8.36. 948,534. 22,054. 99. 1,519,746. 149,164. Ch. 919,802. iv 27,863 n U. 2.33. 100. 1,457,004. 158,584. 873,220. 33,640. n. al. 9.82. engchi. 10.88. 比率 0.58. y. sit. er. io. 133,272. 政 治 人數 大人數. ‧. Nat. 113,182. 新移民子女. 學. ‧ 國. 立. 國中. 1.32. 3.03 3.85.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 觀察99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之學校,計有3,484所,占全 體國中小學校之96.59%,顯示國中小新移民子女學生散布極廣,詳如 表2-2。另國小平均每校新移民子女已達58人,較98學年增加6人(教 育部,2012) 。. 21 .

(30)   表2-2 100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之校數分布 單位:所;% 各校新移民子女人數 總計. 1-9人. 10-19. 20-39. 40-59. 60-79. 80-99. 100-. 200人. 人. 人. 人. 人. 人. 199人. 以上. 實數 3,477. 372. 509. 841. 584. 397. 244. 446. 84. E. 2,566. 238. 362. 562. 397. 304. 207. 412. 84. J. 722. 75. 96. 237. 29. -. J+. 175. 54. 46. 5. -. E+. 14. 5. 5. -. -. 3. -. 1. -. 百分比 14.64. 24.19. 16.80. 11.42. 7.02. E. 100. 9.28. 14.11. 21.90. 15.47. 11.85. 8.07. J. 100. 10.39. 13.30. 32.83. 23.55. 11.36. J+. 100. 30.86. 22.29. 9.71. 5.71. E+. 100. 35.71. n. 35.71. C21.43 h e n- g c h i7.14U. 16.06. 3.27. 4.57. 4.02. -. 2.29. 2.86. -. -. -. -. sit. io. al. 2.42. y. 10.70. ‧. 100. Nat. T. 26.29. 12.83. er. 立. 政 170治 82 大 33 39 17 10 4. 學. ‧ 國. T. v ni. 說明:T代表總計;E代表國小;J代表國中;J+代表高中以上附設中部;E+代表國中以上附設國 小部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 新移民子女出生數在91年達到3.08萬人高峰後即逐年下降,若以 近年新移民子女出生數之變化趨勢推估,由於受入學年齡的遞延,99 學年新移民子女國小新生人數已開始呈現高峰後的減少現象,國小全 體新移民子女學生人數預期在100學年達到高峰,101學年開始下降; 國中則預期在105學年度達到高峰(教育部,2012)。 22 .

(31)  . 第二節. 學業成就意涵與相關理論. 本節先探討學業成就之意涵;次就影響學業成就之相關理論進行 論述,並說明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最後則述明影響新住 民子女學業成就之因素;茲分述如下: 一、學業成就意涵 學業成就的定義因人而異:余民寧(1986)認為學業成績、學業. 政 治 大. 成就、學業表現或學業平均成績的概念大致上是一樣的。學業成就係. 立. 指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及技能(黃富順,1974),且係透過. ‧ 國. 學. 學習歷程使得個體獲致較為持久之行為結果(簡茂發,1984)。余民寧. ‧. (2006a)在歸納相關教育文獻後,認為學業成就可分為廣義和狹義. Nat. io. sit. y. 兩方面:廣義的學業成就泛指學生在校期間之各種學習記錄資料;狹. er. 義的學業成就係指學生各學科的學期成績,或是學期各科成績之總平. al. n. v i n Ch 均。綜上所述,學業成就是指學生學習成果的具體表現,可經由多元 engchi U 評量的方式得知,是評斷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指標。 二、影響學業成就相關理論 影響學業成就的相關理論不外乎下列三個層面:個人、家庭和學 校。以下就影響學業成就之相關理論,加以探討並說明如下: (一)社會階層化理論 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在社會學中可粗分兩大學派: 23 .

(32)  . 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theory)與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結構功能 論強調,社會是一個完整的結構;每一結構均有其特殊的功能,而整 體結構更因每個結構的作用,形成和諧穩定的狀態(林生傳,2005; 陳奎憙,1997)。相反地,衝突論者則強調,社會是由多個利害衝突 的單位、團體或階級所組成的;在此社會結構中,利益分配不均;享 有較多利益者,會盡力去維護其既得利益;享有利益較少者,則試圖. 政 治 大. 爭取更多利益,因而,衝突和對立勢所難免。. 立. 陳奎憙(1997)認為,社會階層化之理論,可以說明家庭的社經地. ‧ 國. 學. 位並不會直接影響學生之學業成就;而是與社會階層關係密切的中介因. ‧. 素,如物質條件、教育態度、教養方式、價值觀念、語言形態、智力因. Nat. sit er. io. (二)文化資本理論. y. 素、成就動機、抱負水準和學習環境等,才會真正發揮影響作用。. al. n. v i n Ch Bourdieu(1986)認為文化資本(cultural e n g c h i Ucapital)係指經由不同的教. 育形式或行為,所傳遞的文化物品;在某些條件下,可轉化為經濟資本, 進而影響個人的資源。社會階層較高的家庭,通常擁有較多的文化資 本,因此,其子女無論是在學習環境、學習資源,或教師對其子女的態 度上,均處於有利地位,致使其子女有較高的學業成就(林俊瑩,2007; 陳怡靖、鄭燿男,2000;陳曉佳,2004;黃信誠,2002;Ryabov & Hook, 2007)。. 24 .

(33)  . 綜上所述,文化資本確實會影響學業成就,特別是那些原本就擁有 較多文化資本的學生,再加上較易受到教師的關愛與協助,因此學業成 就自然是高人一等。總之,不同社會階層或社經地位的子女,所擁有的 文化資本差距甚大,因而深深影響其日後的學習成效與表現。 (三)教育期望理論 Finn(1972)分別從兩方面來詮釋教育期望(educational. 政 治 大. expectations) :1.人們對教育抱持著相當的期望,並認為教育具有工具. 立. 性的效用;因此普遍認為學業成就,是獲取經濟成就和社會地位的重要. ‧ 國. 學. 工具與途徑。2.教育是對自我內在價值的肯定,而教育程度或學歷,更. ‧. 是外顯地位的表徵。學者常將教育期望分成教師期望、父母期望和自我. Nat. io. sit. y. 期望三類。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家長的期望與青少年的課業表現呈顯著. er. 正相關:小孩剛進入國小時,母親對其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小孩 23 歲. al. n. v i n Ch 時的成就呈正相關(Englund,Luckner,Whaley, e n g c h i U & Egeland, 2004)。. 綜上所述,教育期望理論強調:學生的自我期望,深受周遭環境和 他人的影響。由於個人先天資質的差異,在加上家庭環境和社經地位的 不同,因此,每位學生所得到父母的支持、教師的鼓勵或同儕的期望, 均會有所差別,也因此主宰學生的自我期望與自我概念,甚至是學生在 課業成績上的表現。其中,又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影響最為深遠, 所以,父母對子女的「成龍成鳳」的教育期望,深具指標象徵意義。. 25 .

(34)  . (四)學校效能理論 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 Coleman 等 (1966)的報告。國內學者對學校效能此一議題著墨甚多:劉春榮(1993) 認為學校效能係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提升教學成效、強化行政效 率、滿足師生需求、促進教育成長及學生良好表現的預期結果。吳清山 (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 政 治 大. 生的學業成就、校長的領導、組織的氣氛、學習技巧與策略、學校文化. 立. 與價值、教師專業發展等,能達成學校所預定的目標。. ‧ 國. 學. 綜上所述,就學生的學業成就而言,一所有效能的學校,應該是一. ‧. 個擁有安全且又能激勵學習的場域,透過教師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 Nat. sit er. io. (五)學校投入理論. y. 動機,有效連結其背景知識,並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主要目標。. al. n. v i n Ch 學校投入(school engagement)是指學生對學校相關事務的參與與 engchi U. 付出(Newmann,Wehlage,& Lamborn,1992;Rodriguez,2009)。Ladd 與 Dinella(2009)認為學校投入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面向:1.行為投入,指 學生是否依規定參與教室和學校的活動;2.情感投入,包括學生對學校 的歸屬感和重視學校的成果;3.認知投入,指學生對學習所付出的努力。 綜上所述,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而言,學校投入理論不僅著重教育成 果(如,畢業率、學業成績、出席率和課外活動的參與),也重視學生. 26 .

(35)  . 在學階段的發展,更重視學生的終身學習。由此可知,學校、同儕與教 室等因素是學校投入的發展背景,而學校投入是一中介歷程,對學生一 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影響學生學業成就因素 本節旨在分析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如圖 2-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2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因素. (一) 個人因素 鄭淵全(1998)認為,個人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頗大;個 人因素包括,態度、動機、興趣、人格特質、自我概念等(林義男, 1993;郭生玉,1973)。以下擬先探討智力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 其次分析非智力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關連性;最後再說明個人出身. 27 .

(36)  . 背景對學業成就之影響。 1.智力 從教育觀點論之,學生的智力與其學習成效關係密切(邵瑞珍、 皮連生,1991;葉玉珠、吳靜吉,1992; Laidra,Pullmann&Allik, 2007)。 Laidra (2007)等的調查研究顯示: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因智力的不同, 而在學業成績上產生差異。楊銀興(1988)歸納:影響兒童學習的因素. 政 治 大. 有智力、性向、興趣、家庭環境等;其中智力與學習成敗之相關頗高。. 立. 綜上所述,學生智力愈高,其學業成就也愈高,這表示智力對學. ‧ 國. 學. 業成就有解釋力,且具有若干程度的預測功能。. ‧. 2.非智力因素. Nat. io. sit. y. 非智力因素也會影響學業成就;非智力因素包含,學習態度、學. er. 習動機、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身心健康、焦慮、教育期望等。綜合. al. n. v i n Ch 國內外學者對於非智力因素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非智力因素不僅 engchi U 會直接影響學生之人格發展,也間接影響其行為,對於學業成就也有 相當顯著的影響力;以下分別探討非智力因素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 (1)學習態度 李秀華(2005)認為,學習態度係為一種持久性的學習傾向,包 括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對學校、教師、同儕、課程安排、設備環境 等所抱持的一種心理傾向。鄭耀嬋、何華國(2004)指出:不論特殊學. 28 .

(37)  . 生或普通學生,與同儕關係或是與教師互動關係愈佳的學生,學習態 度的表現就較為積極,進而對自己的學習會更加用心,這對於學業成 就是有幫助的。綜上所述,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呈正相關(李秀華, 2005;莊筱玉,2000;馮莉雅,2003)。總之,學生學習態度的良窳, 確實會影響學生之學習成效,並且直接影響學生日後的教育成就。 (2)學習動機. 政 治 大. 張春興(1997)認為,學習動機是引導學生學習活動,並且進行. 立. 及維持學習活動,並使得該學習活動朝向教師所設定目標時,所進行. ‧ 國. 學. 的內在心理歷程的活動。吳靜吉、程炳林(1993)認為,學習動機中的. io. sit. y. Nat. 有正面影響。. ‧. 目標導向、工作價值、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及控制信念等對學業成績. er. 綜上所述,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 al. n. v i n Ch 習歷程中,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以及在學習時所表現的積極、主 engchi U 動的態度,都可藉由學習動機來分析解釋;換句話說,學生若有強烈 的學習動機,對於整體學習成果,助益良多。 (3)人格特質 吳秉恩(1991)將人格特質,視為描述一個人整體心理體系成長 與發展之動態觀念。Allport(1937)認為人格特質係指個人在心理與生 理及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異於他人之獨特個性。Noe 與. 29 .

(38)  . Schmitt(1986)認為學習態度、學習投入、學習成效與人格特質之間有 高度相關;當個人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投入的學習精神和高度 的信心時,學習成效必佳。綜上所述,學生人格特質發展順利,就會 產生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有利於學業成績的提昇。 (4)自我概念 張春興(1996)認為,所謂自我概念或自我觀念(self-concept),就. 政 治 大. 是指個人主體自我對客體自我的看法。盧欽銘(1980)認為,學生自我. 立. 觀念對於學業成績具有相當影響作用,並且對學業成就有預測力。而. ‧ 國. 學. Kobal與Musek(2001)則認為學生的學業成就會直接影響自我概念;同. ‧. 樣地,自我概念也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綜上所述,自我概念會影. Nat. sit er. io. (5)身心健康. y. 響學生之學業成就,斷無疑義。. al. n. v i n Ch 張彩秀(1995)指出,身心健康是代表一個人為維持情緒上的平 engchi U. 衡,所表現出來解決問題及適應生活的一種能力。朱敬先(1997)則 認為,學生學習的成敗,端賴學習情境與效率,在學習歷程中若能保 持心理健康、培養良好學習態度以及擁有較佳的生理狀態,當可幫助 學生獲得好成績。綜上所述,學生身心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其學業成就。 (6)焦慮 張春興(1996)描述,焦慮是個人遭受挫折後,所引起的緊張、不. 30 .

(39)  . 安、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情緒狀態。一些研究發現,焦慮與 學習有密切關係:適當的焦慮有助於學習表現及學業成就的提高;然 而過度的焦慮則會妨礙個人的學習且有損身心健康(朱敬先,1988; 葉在庭,2001)。 綜上所述,焦慮、學習與學業成就三者關係密切;適當的焦慮有 益於學業成就的表現,過度的焦慮則不力於個人的學習及身心的健 康。. 立. (7)教育期望. 政 治 大. ‧ 國. 學. 學者常將教育期望分為教師期望、父母期望和自我期望三類(林. ‧. 義男,1993;張世平,1984;侯世昌,2002;謝小芩,1998; Hughes,. io. sit. y. Nat. Gleason & Zhang,2005)。而父母的期望水準與學業成就呈顯著正相關. er. (黃富順,1974;林義男,1988;謝孟穎,2003)。另有學者主張教. al. n. v i n Ch 師及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水準,不應過於窄化,而侷限於成績和學歷, engchi U 也應認真思考對學生的品格、行為操守,以及人際互動的教育期望(張 世平,1984;侯世昌,2002)。而張世平(1984)指出,學生的自我期望,. 往往受教師和父母期望的影響。綜上所述,無論是教育期望、父母期 望,如欲自行應驗,都必須經由學生或子女的自我期望;學生教育期 望高,則有助於個人學業成就的提昇。 3.個人出身背景. 31 .

(40)  . 個人的出身背景也是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之一。以下從學生性 別、族群、兄弟姐妹數與家庭結構四種背景變項,分別探討與學生學 業成就之關係。 (1)性別 鄭建良(2002)、謝亞恆(2004)的研究結果:國小六年級男女生的 數學成績並無顯著差異。陳怡靖(2004)的研究顯示:高中男生的學業. 政 治 大. 成績平均高於女生。因此,在職場上,女生幾乎都選擇當秘書、教職. 立. 人員或護士;而男生較常往工程、科學與物理等領域發展。綜上所述,. ‧ 國. 學. 性別之差異可能因其他調節變項(如文化背景、父母期望等),而影. io. sit. y. Nat. (2)族群. ‧. 響其學業成就。. er. 王天佑(1998,1999,2002)、張善楠與黃毅志(1999)、以及李鴻章. al. n. v i n Ch (2006)在探討原漢族群之間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時,均發現漢人學童的 engchi U 學業成就比原住民學童高。而外省族群的學童所接受的教育年數,明 顯高於閩南、客家和原住民族群的學童(周裕欽、廖品蘭,1997;孫 清山、黃毅志,1996;楊肅棟,1997)。但是,謝亞恆(2004)發現:閩 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族群學童間學業成就並無顯著差異;很可能 是因國內的物質環境已改善,而且政府也努力各項推動教育政策,使 得各族群學童之學業成就,差距日益縮小。. 32 .

(41)  . (3)兄弟姊妹 一般來說,家庭中子女數與家庭資源有密切的關係;易言之,兄 弟姊妹愈多,家庭資源可能被稀釋,因而不利於子女學業上的表現(孫 清山、黃毅志,1996;陳怡靖,2004;謝亞恆,2004;Teachman,1996)。 此外,子女人數多,每人平均所得到父母的教育期望或教育用品等家 庭財務資本,均相對減少,對於子女學業成就均不利(李敦仁、余民. 政 治 大. 寧,2005;李鴻章,2006)。綜上所述,兄弟姊妹數與學業成就呈負. 立. 相關,主要是因為兄弟姊妹多,家庭資源被稀釋,其子女的學業成就. ‧ 國. 學. 相對可能較差。. ‧. (4)家庭結構. Nat. io. sit. y. 許多研究發現:家庭結構的不完整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呈負向相. er. 關(石培欣,2000;周新富,2006;Bassani,2006)。劉明松、張韶霞(2001). al. n. v i n Ch 發現:家庭結構的穩定和諧,有助於子女的學業成就之提昇;單親或 engchi U 破碎家庭,對子女的學業成就較為不利。國外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家 庭結構完整的學童,學業成就比較高;而家庭結構不完整的學童,相 較之下,則不利於取得較高的學業成就(Raley、Frisco & Wildsmith,. 2005; Scott, 2004)。但是張善楠等(1997)以及陳建志(1998)的研究結果 卻顯示:不論是漢人(含外省、閩南、客家)或原住民學生,家庭結構 的完整與否與學業成就之間,並無顯著相關。總之,儘管如此,家庭. 33 .

(42)  . 結構的完整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茲以圖2-3 說明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個人因素:. 立. ‧. ‧ 國. 學. 圖2-3. 政 治 大.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個人因素. Nat. io. sit. y. (二)家庭因素. er. 影響學業成就的因素甚多,許多研究都聚焦在家庭層面,包括家. al. n. v i n Ch 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家庭收入)、家庭結構(家 engchi U 庭類型、家庭大小、出生順序數等)、家庭價值(父母價值觀念、父母 態度、父母教養方式、父母關懷程度等)、家庭互動、家庭學習環境 等因素(林生傳,1976,2005;黃富順,1974;楊國樞,1986;簡茂發, 1984;魏麗敏、黃德祥,2001;Bassani,2006; McBride, Schoppe -Sullivan & Ho,2005;Ryabov & Hook, 2007)。本節擬先探討家庭社經地位與學 業成就之關係;其次,再分析家庭教育資源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 34 .

(43)  . 1.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或簡稱「社經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係指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水準、以及家庭收入等(李敦仁、余民 寧,2005;楊瑩,1988,1994)。許多相關研究均發現:學生家庭社經 背景(socioeconomic background),是造成學業成就差異的主要原因之 一,但是學生本身並無法能控這項因素 (王天佑,2002;郭丁熒,. 政 治 大. 2000;Ryabov & Hook,2007)。此外,也有許多研究文獻指出:家長. 立. 接受教育的年數,的確會反映在子女的學業成就上(周新富,2006;. ‧ 國. 學. 陳怡靖、鄭燿男,2000;謝孟穎,2003);然而,郭丁熒與許竣維(2004). ‧. 以及鄒浮安(1994)的研究,卻發現學生的學業成就並未與家庭社經背. Nat. io. sit. y. 景呈顯著相關。. er. 綜上所述,家長教育程度、職業水準均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具有顯. al. n. v i n Ch 著的正相關;易言之,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以及家庭收入等,對 engchi U. 學生之學業成就有解釋力與預測力。然而,也有一些研究結果並未支 持學業成就與社經地位之關聯性。由此可知,家庭社經地位與子女學 業成就間存有一些中介歷程或因素,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2.家庭教育資源 學生在學業上的表現,每每取決於家庭教育資源之充裕與否。除 了學校正式課程外,家庭也必須提供各項教育設備與學習環境,才能. 35 .

(44)  .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進而強化學習效果 (陳正昌,1994;黃 富順,1974;魏麗敏、黃德祥,2001)。家庭教育資源可分為:家庭 文化資本、家庭財務資本、家庭社會資本三類,以下分別探討三者與 學業成就之關係。 (1)家庭文化資本 Bourdieu (1986)認為,「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係指人們對. 政 治 大. 於上層社會文化所能掌握的程度; Bourdieu (1986)將文化資本分成三. 立. 類:第一類是形式(the embodied state)的文化資本,指的是精神、心靈. ‧ 國. 學. 狀態表現於外的形體,包括談吐、氣質、習慣、品味等;第二類是客. ‧. 觀化(the objectified state)的文化資本,亦即文化財,如所擁有的服飾、. io. sit. y. Nat. 書籍、藝術品等;第三類是制度化(the institutionalized state)的文化資. er. 本,是指由機構或制度所產生的物品,例如學歷、證照、資格等。. al. n. v i n Ch 許多研究證實: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已達顯著相關(王麗雲、游 engchi U. 錦雲,2005;李文益,2004;巫有鎰,1999,2005;謝孟穎,2003)。 易言之,家庭社經地位愈高,文化資本就愈多,對學生學業成就有正 面的影響。綜上所述,學生的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呈顯著正相關:文 化資本高的學生,學業成就較高。正面的文化資本,會影響學生的學 業成就;同樣地,負面的文化資本對學業成就有負面的影響。 (2)家庭財務資本. 36 .

(45)  . 家庭的財務資本會因為社經地位,而產生差異,進而影響到子女 的學業成就(巫有鎰,1999,2005;李敦仁、余民寧,2005;陳建志, 1998;Scott,2004)。家庭財務資本是家庭社經地位的指標之一;家庭 財務資本包括,課外書籍、書房、電腦、字典、百科全書等教育設備 (陳建志,1998;Sirin,2005)。孫清山與黃毅志(1996)的研究證實,家 庭的財務資本對學業成就,甚至是未來職業的取得,都有正面的影. 政 治 大. 響。而家中擁有豐沛的財務資本,的確有助於學生學業成就之提昇. 立. (巫有鎰,1999,2005;陳正昌,1994;陳怡靖,2004;曾天韻,2004;. ‧ 國. 學. 謝亞恆,2007;謝孟穎,2003;Wong,1998);相反地,家中物質資源. ‧. 缺乏、教育設備不足,則會大大地降低子女的學業成就。. Nat. io. sit. y. (3)家庭社會資本. er. Bourdieu(1986)認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由社會關係所. al. n. v i n Ch 組成;而社會資本的取得,有賴關係的建立和維持,例如,社交聯誼 engchi U 工作,相互的邀約、維持共同的嗜好等。Coleman(1988)將社會資本 分成三種形式:義務、期望及結構的信賴(obligations, expecta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structures);資訊管道(information channels);規範及 有效的制裁(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Khattab(2002)認為,家庭 社會資本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雙親的價值觀、規範、知識 及教育期望,都會影響子女的教育期望。. 37 .

(46)  . 但是陳怡靖與鄭燿男(2000)的研究結果卻發現,社會資本、文化 資本、財務資本並不是影響學生就讀公私立學校的重要調節變項;可 能是因為臺灣地區有聯考制度把關,只要學生肯努力,就有機會就讀 公立學校。綜上所述,家庭的社會資本,雖然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呈正 相關,但仍不足已說明其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影響的強度;茲以圖2-4 說明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家庭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2-4. Ch. engchi. i n U. v.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家庭因素. (三)學校因素 除了個人和家庭等因素外,學校也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學校 是學生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場域;學校的組織結構與運作,例如:學校 的區域、學校規模、班級大小、學校組織文化、軟硬體設備、經費與 師資陣容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吳裕益,1993;楊瑩,. 38 .

(47)  . 1998,1999)。職是之故,學校應一方面儘量減少,學生因家庭背景所 造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則應積極提供更充足的教育資源,以激發 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藉此改善學生的學業成就。茲就學校背景屬 性與學校教育資源等因素進行探討,進而述明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關 係。 1.學校背景屬性. 政 治 大. 學校背景對於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不容輕忽。以下分別從公私. 立. 立學校、學校所在地與學生平均的家庭社經地位等學校背景屬性,分. ‧ 國. 學. 別探討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 ‧. (1)公私立學校. Nat. io. sit. y. 張鈿富(1994)認為,國內的公立學校的資源分配較私立學校多,. er. 因而造成校際之間差異。劉興漢與黃春枝(1991)指出:私立學校學. al. n. v i n Ch 生平均花費單位成本遠低於公立學校學生,因而造成教育品質低落, engchi U 學生學習成效不彰。綜上所述,公立學校在教育資源分配上較具優 勢,學費也比較便宜,因此更容易吸引優秀學生就讀。 (2)學校所在地 胡夢鯨(1994)建議:政府應將教育的投資重點放在提高學校教 育品質,確保教育資源分配均等,以促進城鄉均衡發展。陳正昌(1994) 指出:不論是在物質、時間及空間教育資源等方面,鄉鎮地區明顯不. 39 .

(48)  . 如都市地區;學業成就也呈現區域性差異。楊瑩(1998)的研究也證 實:臺灣教育機會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城鄉間,還包括南北、東西區域, 以及都會地區與其他縣市地區間的差距。 綜上所述,居住區域的差異往往造成資源分配不均,教育機會失 衡的現象,導致學童學業成就有所差異。顯然地,學生之學業成就深 受所居住地區的影響,因此,城鄉教育資源投入的差異,是值得關注 的課題。. 立. 政 治 大. 此外,全校學生的平均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較高,學生較容易在. ‧ 國. 學. 學業成績方面獲得優勢(Ryabov & Hook,2007;Willms & Somers,. ‧. 2001)。易言之,學生家長的平均社經地位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呈正相. Nat. al. er. io. 業成就(陳家如,2006;鄭淵全,1998)。. sit. y. 關;家庭社經地位高之家長,會積極參與學校活動,並關心子女的學. n. v i n Ch 綜上所述,不同地區的學校,因為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致使師 engchi U. 資、設備、教學、教材會因區域而不同,以至於產生截然不同的成效。 再者,學校所在地同樣受到居住環境品質、家庭社經地位及家庭背景 之影響,逐漸形成特有的教育氛圍,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甚至 是學生未來的成就及職業抱負。 2.學校教育資源 學校教育資源泛指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學校所投入的諸多教育設. 40 .

(49)  . 施、經費、師資、課程教材等具有教育意義與價值的資源,以及學校 校風(林俊瑩,2007;鄭淵全,1998;Lee,Zuze & Ross,2005),致使學 生本身或家長對學校產生認同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1)教學投入 李新鄉(1995,1996)與謝天德(1998)認為,「教學工作投入」 (commitment or involvement to teaching-job),係指教師對教學專業工. 政 治 大. 作之認同,樂意且專注於教學工作及主動參與教育相關活動,以期達. 立. 成自我滿足的心理狀態或工作態度。事實上,教學投入與性別、年齡、. ‧ 國. 學. 年資、學校規模或任教地區等變項,呈高度正相關(李新鄉,1995,. ‧. 1996;謝天德,1998)。周新富(1999)研究證實:教師的教學投入會影. Nat. sit. n. al. er. io. 愈高。. y. 響學生的學業成就;易言之,教師教學投入愈多,學生的學業成就也. (2)教學資源. Ch. engchi. i n U. v. 所謂「教學」是專指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自然存在的物質 或非物質之任何事務,如物力資源、人力資源等(教育部,1982),以 達成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問題。有效運用教學資源不僅有利於學生學 習,提高學業成就;亦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有效提昇教師的教 學效能(張玉燕,1994)。. 41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greeing to grant a tenancy of the School Premises at a nominal rent to the IMC and providing financial subsidy, assistance and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