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後設認知與 CPS 教學相關研究

後設認知的名稱有許多種(Kitchener ,1983),可整理如表 2-4-1 所示。

表 2-4-1 後設認知的名稱

替 代 名 詞 使用者 年代 執行歷程(executive processes ) Brown, 1977 知識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knowledge )

Brown, 1977 認知監控(cognitive monitoring) Flavell, 1979 自我溝通(self-communication) Meichenbaum and Asarnow, 1979 認知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Flavell, 1979 思考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inking)

Glover and Bruning, 1987

       

※自 1987 年以後逐漸統一使用後設認知的名稱。 

貳、後設認知的意義 

學者對後設認知的定義相當分歧,在此介紹一些中外學者對後設認知的解 釋。

一、幸曼玲(1989)認為:後設認知是指自己監督、評估、比較、指揮、運用 自己已有知識的一種歷程。

二、張景媛(1990)認為: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

控制、支配、監督、預測、評鑑等的一種知識。

三、鍾聖校(1992)認為:後設認知主要是對認知的認知。如果認知涉及知 覺、理解、記憶等,那麼後設認知便涉及思考一個人自己的知覺、理解、

記憶等。這些對認知的不同認知,可以冠上後設知覺、後設理解、和後設 記憶等稱呼,而後設認知是它們的總稱。

綜觀上述,可見學者對「後設認知」的解釋,雖然言人人殊,但卻大同小 異。綜合言之,後設認知是一種個人反省自我認知過程、成果和自我調適的能 力。也就是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具體的說,經由認知思維從事求知活 動時,自己既能明確了解他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能了解如何進一步 支配知識,以解決問題。例如,了解有關「物質的變化」、「鐵生鏽」的知 識,這是「認知」;而能將這些知識組織、綜合起來,架構出一台和「物質的 變化」、「鐵生鏽」有關的機械,這種能力及歷程,便是「後設認知。」

參、後設認知與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 

影響學生學習成就表現的因素最重要的後設認知與學習動機。所以,教導 學習者運用後設認知,可以引起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乃至提昇他們對自我學 習的責任感,而不是一味的依賴教師或環境的外在鼓勵(李明芬,1987)。後

一、後設認知與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對人類而言是一種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問題解決歷程更是充滿多 樣的變化,而每個人在問題解決歷程的思考也不盡相同。後設認知,在此處是 指學生知道自己問題解決過程的認知能力,也就是學生是否知道自己在問題解 決時每個步驟的涵義,是否知道問題解決策略、方法的使用原因,這就好像是 另有一個自己在看著自己做問題解決,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二、培養後設認知的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 

綜合學者(Glover,et l,1981;Armbruster and Brown,1984;

Andre,1987 )的意見可形成下列原則:

1.應該讓學生知道不同的學習活動對學習方法要求不同。

2.學生應該學到教材中有許多線索告訴我們教材是如何組成的。

3.讓學生明瞭認識自己的認知特質可增進學習效率。

4.教學生一些基本的後設認知策略。

5.後設認知能力是在問題解決的脈絡中發展的。

6.最後逐漸減少指導讓學生自己發揮後設認知。

(二)後設認知對教育的啟示 

     從以上各種後設認知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教育上的啟示(鄭麗玉,

2002):

1.後設認知技能對學生非常重要,但並非每個學生都一定能隨年齡發展 出來,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發展他們的後設認知能力。

2.教師可將後設認知技能或策略融入教學中,藉著示範,使學生明白監 控和調整自己學習的重要,並能加以應用來改進學習。不只在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在許多領域教師都可應用後設認知的概念,幫助學生成為

基本上,在學習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習者必須知道自己認知歷程的種 種,以及能調整自己的認知歷程,而後設認知則概括地有關各領域這歷程的知 識經驗及策略。因此,由以上「相關研究一覽表」中可知;後設認知能力與問 題解決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後設認知能力佳的,問題解決佳;後設認知 能力差的,問題解決差,可見後設認知對問題解決研究的重要。相關研究顯 示,資優生的後設認知行為表現優於普通生。且有研究顯示,男女學童的後設 認知能力達顯著差異,以女生優於男生。本研究並未將性別變項列入研究,特 於研究限制中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