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流程

面對動態、且互動多變的教學歷程,本研究強調「教師即研究者」、「課 程即實務」以及「教室即實驗室」的理念(Stenhouse,1997),企圖讓研究者 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起。因此,選取研究者自己所任教的六年 級兩班做為此次研究的對象,並分準備及前測研究工作、教學實驗及後測與延 宕測驗、資料統計分析與整理等三個階段進行,如圖3-4-1:

一、第一階段:擬定實驗研究計畫、進行前測,時間為九十五學年度八月至九 月,主要任務有:

(一) 準備研究工作:

1. 閱讀有關行動研究、建構教學、合作學習、問題解決教學、創造性問 題解決教學、學習態度、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學習成就等相關文獻,

並形成研究問題,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創 造力、後設認知及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以融合教育班資優生 為對象」為研究主題。

2. 置備威廉斯創造力量表、瑞文氏矩陣推理智力測驗等研究工具及借用

「學生科學學習態度問卷」、後設認知量表,自編成就測驗等、作為 研究工具。

(二)決定研究對象:選擇研究者自己任課的六年級兩個班級為實驗班及 控制班,並從這兩班裡面分別各選出資優生6名,即符合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科資優,或曾經長期從事科學專題研究,並代表學校參與縣 級科學展覽比賽獲得績優的同學,作為接受融合教育的資優生研究 對象。

(三)設計教學活動:選擇六上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中的「物質的變 化」、及「鐵生鏽」兩個單元,歸納「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教學 方案的相關文獻以及教學策略研究,設計教學活動,進行自編成就 測驗,成就測驗題目選題從已經有難度、及試題分析的題庫中選 取,且題數增加,兼顧各個能力指標,以提升信效度。

(四)實施各種前測:研究者在實驗開始的前一週,即於95年9月25日起到 95年10月5日止,分別對實驗班和控制班兩個班級,實施「瑞文氏矩 陣推理測驗」和「自然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設認 知量表」、「自然科學習成就測驗」等四項測驗之前測,並將施測結 果輸入電腦,等待分析。

二、第二階段:進行教學實驗及實施後測與延宕測驗,實驗班與控制班分別實 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及「一般講述示範教學」兩種教學法,時間為 九十五年九至十一月,主要任務有:

(一)實施教學活動:於 95 年 10 月 16 日起至 95 年 11 月 3 日止連續三週的 時間,每週 6 節課每節 40 分鐘每週共 240 分鐘,對六年級接受實驗的 兩個班級,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分別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和 一般傳統講述示範教學法等兩種教學方法,教學單元為「物質的變 化」和「鐵生鏽」兩個單元。研究者依所設計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 活動實施教學,並進行課室觀察、及課後晤談。

(二)進行反省評估:在每一單元教學活動後,針對教學進行評估與反省,

以作為下一單元教學時的改進與參考。

(三)資料收集分析:研究者蒐集教學中學生觀察、及課後晤談意見,以充 實研究內容。

(四)實施後測:兩班學生在實驗教學結束後,於95年11月6日起至95年11

設認知量表」、「自然科學習成就測驗」等四項測驗之後測,並將所 蒐集的資料,以人工評分後輸入電腦。

(五) 實施延宕測驗:於實驗教學實施後經過一個月,即 95 年 12 月 4 日起至 95 年 12 月 8 日止,分別對實驗班和控制班兩個班級的學生實施成就延 宕測驗,檢視學生的概念保留情形,並比較實驗班與控制班的差異,以 確認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是否對記憶的延宕有效果。

三、第三階段:資料整理與分析,時間為九十五年十二月。

(一) 進行資料整理、分類、歸納與分析,利用SPSS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 計分析,檢視教學成效,並形成結論。

(二)撰寫研究報告:研究者將所蒐集的資料以及分析的結果,教學的過 程、問題、結果及建議,完整的記載,並撰寫研究報告,以作為研究 者教學之改進與檢討。

圖 3‐4‐1    研究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