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CPS 教學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追循歷史的軌跡,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自 Dewey(1910)播因起,以至 1950 年代美國的 Case Western 大學及 1960 年代加拿大的 McMaster 大學提出問題解 決教學 (Barrows & Tamblyn, 1980),立基於發現學習 (discovery learning) 與個案研究 (case-study) 之根基上,為學習者開創了更適切的學習目標。直 至由美國學者 Parnes( 1967)提出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至今已經歷將近百年。

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簡稱 CPS 教學),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導向」的 教學。事實上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並不是一個新的構想,只是我國的教育在聯 考升學主義、形式主義和分數主義的壓力下,重視個別的學科知識的精熟學 習,以求在考試方面有好的成果,因此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教學,便成理想 化的口號。誠如單文經(1999)所言:「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檢視課程,可以

洪流。其原因無他,乃因教育大環境影響著課程與教學」。然而,現今在教育 改革的潮流下,主張課程與教學應提供自由開放,以生活經驗為學習重點,讓 學生參與探究討論、質疑、辯證的互動過程,才能產生有效的學習(湯梅英,

1999),此主張正與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的理念相符合,因此,從這個角度來 看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其對學習態度應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壹、創造性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一、創造性教學(Creative Teaching)

創造性教學(Creative Teaching)是指教師有創意,展現生動活潑的教 學方式,其特點主要有下列六項(陳龍安,2002) :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學生是主角,教師只屬於協 助指導角色。

(二)、啟發學生的想像力。

(三)、教學環境特別注重生動活潑、自由、安全、無拘無束的氣氛及良 好師生關係。

(四)、創造性教學應包括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五)、不限定在某科目中實施。

(六)、不限定教師在整節課中實施。

二、阻礙創造性教學的因素:

提倡創造性教學的前提,就是要擺脫以往訓練學生成為人云亦云的背書機 器,在教學活動中,塑造民主開放的班級氣氛,適時啟發與引導學生匠心獨 運,別具巧思的創造思考能力,使教學活動生動,活潑而有朝氣。然而,在學

室氣氛,無不成為啟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絆腳石。阻礙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因 素主要的有下列十項(林寶山,1989):

(一)、強迫依從。

(二)、崇尚權威。

(三)、重視團體的一致性。

(四)、不鼓勵學生提問題。

(五)、過分強調成功。

(六)、過分重視知識層面的教學,忽略思考層面的教學。

(七)、缺乏鼓勵探索和冒險的精神。

(八)、教室氣氛太過嚴肅,不容嬉戲。

(九)、教學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標準答案。

(十)、給學生相同的作業,才用相同的評量。

三、創造性教師的條件

教師會覺得學生有時很膽小?這不敢那不敢,不敢提出問題,不敢與同學 討論、很依賴、憑著直覺和感覺做事、容易受別人的誤導和引誘、完全不去質 疑或評估對錯,面對這些行為表徵,教師常不知如何去因應。其實學童會害 怕、依賴、被動、莽撞,就是因為他們缺乏知識。要提昇孩子的知識,光靠學 校或課本是不夠的,知識是無所不在的,就看你有沒有去發覺。孩子天生就很 好奇,只是大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心的扼殺了這份求知動機(倪履冰,

1999)。

要怎樣教學生,內容要包括哪些,態度要如何,都是維持學生求知動機非 常重要的因素。教師有興趣的學生不一定就喜歡,不要加強自己的想法在學生 身上,不要寄望學生完成教師們的夢想,應多用點心,了解學生的性向和程 度,從他們比較有興趣且能力所及的層面做切入。創造性教學的實施最重要的

條件是教師應具有創造性的態度,因此,教師在態度上的改變極為重要,以下 列舉創造性教師應該具備的主要條件(陳龍安,2002)。

(一)、教師應改變以教師為本位的態度,放棄其權威性的指令。

(二)、教師要有耐心,要能尊重和接納學生的各種不同意見。

(三)、教師要能打破習慣的限制。

(四)、教師要有不盲從的態度。

(五)、具有能夠助長創造力發展的條件,包括:

1. 廣泛的知識,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好奇心。

2. 重視學生的自我表現。

3. 具有高度的警覺性與活力。

4. 具與學生相似的創造特質,能瞭解學生的思想感覺與情緒。

5. 具有創造性的發問技巧。

四、創造性教學的策略

創造性教學並非一個既定流程、僵化的教學,教師在教學時,不應拘泥任 何形式或規則。教學策略的運用須依學生喜好、環境需求、教師特質、教材特 性去做修改,不是在教學上重覆而熟練地使用一套你認為很好的教學策略,創 造性教學有哪些策略呢?如何做呢?以下幾項常用的創造性教學策略(陳龍 安,2002):

(一)、腦力激盪術

腦力激盪是一種強烈、短暫的妄想狂,突然具有一個觀念或靈感的 突然爆炸。進行腦力激盪必須把握六項原則:

1. 延緩判斷或免除批評。

2. 鼓勵怪異、怪誕觀念。

5. 列出各項意見和觀念。

6. 參與之成員以十至十二人最佳。

(二)、檢核表

當進行創造思考性活動的個人或團體覺得觀念的產出似乎山窮水盡 時,便可使用檢核表的方法來擴張思路、刺激新構想、增加新觀念。檢 核表事實上即一份列出有問題或事物改革方向的清單,以引導創造者逐 一查核以獲得新的觀念。

(三)、屬性列舉法

屬性列舉法是改進個人或團體產生新觀念的一個特殊設計,可以增 進目的物的屬性。屬性列舉法一般步驟如下:

1. 選擇一個物品

2. 列舉物品的零件或各組成份子

3. 列舉其重要的以及其原本的品質、特質、或屬性。

4. 將每一品質、特徵或屬性逐一改良。

(四)、分合法

這是把不同和不相關的要素聯合起來的技術。其方法如下:

1. 擬人類比

即創造思考者運用同理心,使事物擬人化、人格化,自覺是問題物 理要素的一部份,因而產生新的想法或產品。

2. 直接類比

兩個相似物間直接、簡單的比較,將原主題的情境轉入另一情境,

以生新奇的觀念。

3. 符號類比

將兩個似乎無關的字詞連接在一起的方法,又稱壓縮性的衝突,通 常以兩個幾乎是相反或極不相似的字來描述一個物體。

綜合而言,實施創造性教學時,教師應具備創造性教師的條件與修養,從 自己本身的態度改變做起,並能熟練創造性教學的策略,讓學生能於教學活動 進行中時時與創意邂逅。

貳、問題與問題解決的意義

一、問題的意義 

何謂「問題」?英文字彙 Cause、Issue、Question 和 Problem 都具有表現

「問題」的意思,但含意上略有不同。Cause 指的比較是「問題的根源、起 因」,而 Issue 指的比較是一個「議題」,可能是「問題裡的一個爭執點或爭 端」,這兩個英文字彙與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所指稱的「問題」的意義相距較 遠。

Question 和 Problem 這兩個英文字彙與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所指稱的「問 題」的意義較相近:Question 和 Problem 都可指一個需要討論和解決的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被認為是個「難題」、「難以處理的事情」,比較傾向用 problem 這個英文字彙;而如果這個問題被認為是只需要答案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比 較適合用 question 這個英文字彙。到底一個問題是「Question」或是

「Problem」。須以問題是否超越主體本身的認知來決定問題是一種 Question 或是 Problem。一個「題目」要成為 Question 或是 Problem 並非由題目來決 定,而是由「主體本身的起始狀態」與「問題的目標」之間的認知程度差距來 決定。Question 指舊有基模(或認知結構)已存在的題目;Problem 指舊有認 知結構不足以解題,需重新調適或同化才足以應付的難題(唐偉成,1998;葉 安琦,2000)。

「問題」在研究過程中,最常見的定義是指:目標和現況之間有差異,而不

表 2‐1‐1    問題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問題的定義 

Dewey  1910  問題是:當個體不能以己有的習慣或經驗來應付面臨的 情境,對現狀不滿或不知如何獲得想要的東西時發生問 題。 

Duncker  1945  問題是:當人們有一個目標而不知如何去達到目標時便 是問題。   

Kepner   

&Tregoe 

1965  問題是:問題是「所應該」與「所實際發生」之間的差 異。而這種偏差是重要的,使人認為應該予以矯正的。 

Webster’s  1968  問題是:能使人探究、考慮、討論、思考、或解答得詢 問便是問題。 

Maier  1970  問題是:當對一個情境的反應受阻時,便有了問題。

D’Zurilla & 

Goldfried 

1971  問題是:一個人為了要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有效發揮其功 能時,所必須面臨的一個特定的情境,或是一組相關的 情境。 

DeBono  1973  問題是:問題是”所有”與”所要有”之間的差異(郭有遹,

1994)。 

Skinner  1975  問題是:當某種條件會成為具有誘惑力,而當事者缺少 產生那種條件的反應時,該人便有了問題。 

Hayes  1978  問題是:從當事人的觀點來看,不論何時當一個人發現 自己所處的情境,與他的情境有差距,但卻沒有方法來 越過這個差距的處境,以達期望狀態。 

Rassumssen  1983  問題是:問題的發生,在於起始狀態與目標之間存有差 異。 

Rouse  1983  問題是:在任何時間當人們對某些期望的目標或結果無 法完全達成時,便產生了問題。 

 

(引自溫秋香,2004,p10‐12)研究者再加以整理補充

Newell 和Simon(1972)認為,一般所謂「問題」,至少包括以下的三個特 性:

1.初始狀態:是指問題形成當時,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所能夠掌 握的情境,也就是問題解決者在問題發生時所掌握的資訊。換 句話說,就是指問題發生時所掌握的的相關資訊。

2.目標狀態:就是希望達到的狀態,問題所欲達到的最終狀態,就是目標 狀態,而從初始狀態轉換到目標狀態的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歷 程。

3.行動:為達到目標所採取的動作。包括實質的行動、知覺性的活動或純 粹的心智活動。

有 些 學 者 將 起 始 狀 態 和 目 標 狀 態 中 間 的 過 程 看 成 是 一 種 障 礙 突 破 ,

有 些 學 者 將 起 始 狀 態 和 目 標 狀 態 中 間 的 過 程 看 成 是 一 種 障 礙 突 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