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包括瑞文氏智力測驗,實施前、後測的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設 認知量表、及成就測驗評量卷等。

壹、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

本問卷係採王貴春(2000)所編的問卷,內容分為四個向度:第一個向度是

「對自然科課程的態度」;第二向度是「對自然科教師的態度」;第三向度是

「自然科學習動機」;第四向度是「自然科學習策略」。以下說明其信度、效 度和計分方式:

一、信度

本測驗所採用的重測信度間隔為一週,其信度係數為.9830, p<.01;而 其內部一致性分析,是計算學習態度總量表及各分量表之α值、折半信度,其 結果如下表(表3-5-1)。

表3-5-1 自然科學習態度問卷各分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項目 Cronbach α值 折半信度 對自然科課程的態度

對自然科教師的態度 自然科的學習動機 自然科的學習策略

.9145 .8628 .8156 .8565

.9294 .8703 .8989 .8792 總 量 表 .9614 .9504

由上表顯示,Cronbach α值在 .8156 ~ .9145之間;折半信度在 .8702

~ .9294之間,因此,可說此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尚佳。

二、效度

的給1 分。相反的,反面敘述的題目採用反向計分。以下表3-5-3是正反向題目

1,2,3,5,7,8 11,13,14,15,16,17,19 21,22,24,25,26,28,29 30,31,32,33,35,36,38

4,6,9,10 12,18,20 23,27 34,37

合 計 27 11

貳、 創造力量表:

採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AP)(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中之創造性 傾向量表。

一、出版單位:心理出版社

二、適用範圍:九足歲至十七足歲學生,即國小四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的學 生。

三 、 編 製 依 據 : 依 據 F.E. Williams 編 製 的 創 造 力 評 量 組 合 測 驗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簡稱CAP)而修訂。本研究是利 用創造性傾向量表施測,檢驗學生在教學實施後,其好奇心、想像 力、挑戰心、冒險心的改變情形。

四、信度:

(一)重測信度:隔四週創造性思考活動為.41∼ .68。創造性傾向量表 為.61 ∼ .74

(二)折半信度:創造性思考活動為.41∼ .92。創造性傾向量表為.82

(三)內部一致性α 係數:創造性傾向量表為.81∼ .85。

(四)本研究的α 值為.86。

五、效度:

(一)同時效度:與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相關係數為.38

∼ .73,與賓州創造傾向量表相關係數為.57∼ .82。

(二)創造性思考活動、創造傾向量表與威廉斯創造性思考與傾向評定 量表相關為 -.03∼ .49。

(三)威廉斯創造性思考與傾向評定量表教師與家長評定相關為.34

∼ .57。

(四)創造性思考活動與創造性傾向量表各因素之內部相關為 -.03

∼ .89。

參、後設認知量表:

        此量表為凃金堂(1995)根據林清山、張景媛(1993)「後設認知量表」

所修訂而成的,旨在評量學生在學習自然時,對於本身學習共成的目標設 定、自我監控、自我評鑑、自我修正的能力。共有三十二題題目之李克特氏 四點量表,分成四個分量表,四個分量表各有八題:

一、 目標設定:是在瞭解學生學習自然時,是否會做計畫或設定目標。

二、 自我監控:是在瞭解學生學習自然時,能否掌握進度、瞭解題意及發現 問題等。

三、 自我評鑑:是指學生在學習自然時是否能瞭解自我學習的好或不好,是 什麼原因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情形等。

四、 自我修正:是指學生學習自然時是否會因學習不佳而改用其他的方法或

肆、 自編成就測驗

為了瞭解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習成就的影響,研究者依據能力指標的需 求,對於單元中的重要概念及迷思概念,收集題庫試題,設計成評量試卷,並 與校內老師討論題目之代表性,修改後使之更具有信效度,供學生作答,一方 面瞭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另方面讓學生瞭解本單元中的重要學習概念有哪些,

間接的可以讓學生有著期待學習的動力。並在實施教學之前,實施前測。

後測的實施是在完成單元教學後,並隔一兩天讓學生反芻,再實施與前測 相同題目的測驗。計算分數後,比較前後測的差異。

延宕測驗的實施是希望學生在經過此教學法學習過單元教學後,經過較長 的時間(三週)再行施測,檢視學生是否因為經過此教學法的薰陶後而有較好 的延宕記憶。

伍、瑞文氏矩陣推理測驗

本研究選用陳榮華、陳心怡等博士修訂的適合學生年齡的瑞文氏標準矩陣 推理測驗。

一、出版單位:中國行為科學社。

二、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三、測驗功能:評量受試者之推理能力,供常態編班、資優及特殊才能鑑定,

及提供企業界選才及安排職位之參考。

四、測驗來源:本測驗係修訂自英國 J. C. Raven 所編的瑞文氏非文字推理測 驗(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 簡稱 SPM 或 PM)。

五、測驗內容:SPM 有六十題,分為 A.B.C.D.和 E 等五組,每組有十二題。

六、適用範圍:十二歲至成人。

七、測驗時間:無嚴格的時間限制,以做完題目為止,一般可在二十分鐘完成 本測驗。

八、實施方式:

(一)本測驗之實施,視受試者年齡大小,由主試決定團體或個別施測。

(二)本測驗第一題供作講解說明之用,第二題則要受試者嘗試但告之正 確答案,以下各題則由受試者自行作答。

九、信度:

(一)重測信度:間隔四週,31~41 人為.53~.92 (二)折半信度:31~41 人為.50~.93

十、效度:同時效度。

(一)與圖形式智力測驗相關為.35~.76 (二)與數學學業成績相關為.38 ~.78 十一、記分與常模:

(一)記分

1.每答對一題得一分,全對者為六十分。

2.將所得分數對照常模,即得百分等級。

(二)常模

建立六歲至十八歲兒童的百分位數常模。

第六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本研究兼採質與量的研究法收集資料,其中質的部分包括半結構式的晤談;

量的部分包括智力測驗,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設認知量表及自編成就

定約五個月的時間,實際教學從九十五年十月十六日(第七週)至十一月三日

(第十週),一方面教學,一方面蒐集資料,進行晤談等,並在十二月四日至十 二月八日進行「物質的變化」與「鐵生鏽」兩單元的延宕測驗。

研究中蒐集的資料包括:

一、前測資料的蒐集:瑞文氏智力測驗、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 設認知量表及自編成就測驗等量表的測驗評量,在不超過學生的心理負 擔下,分別在教學前一週,兩班分別施測。

二、正式進行教學時期資料蒐集:九十五年十月十六日(第七週)至十一 月三日(第十週),利用晨光時間及中午時間晤談實驗班、控制班的 資優生,並經由課室觀察資優生上課的反應情形,判斷其學習態度。

三、後測蒐集的資料:後測蒐集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設認知量 表及學習成就測驗、及成就測驗的延宕測驗,在不超過學生的心理負 擔下,分別在教學後三週實施,兩班分別施測。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於智力測驗和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後設認知量表及成就測 驗等四種測驗施測完畢之後,均先以人工計分,求出各測驗之分數,將每一位 受試者的資料登錄,然後再把每個人登錄之原始資料輸入電腦建檔,進行統計 分析。所有資料之處理均採用 SPSS 套裝程式,依研究假設進行統計分析。本研 究假定學童學習態度、創造力、後設認知、及成就測驗的改變是因不同的教學 所致,因此依假設,實施一般講述法教學的控制班學童對上述四項測驗之前後 測應無顯著差異。

壹、量的資料分析

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除使用共變數分析統計方法之外,另外也用 t-test,目的是要用來檢驗、比較兩個母群的平均數是否真的有差異。而兩班 內的資優生因人數少於 30,只進行共變數分析。

一、t 檢定(t-test)

本研究對於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先取 α=.05 的顯著水準進行兩 個班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p-值(觀測大小) 是否小於 α 值(顯著水準,檢定 大小)做假設檢定。

(一)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態度問卷前測平 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二)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創造力量表前測平均 數之差異顯著性。

(三)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後設認知量表前測平 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四)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與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平 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五)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態度問卷前、後測平均數 之差異顯著性。

(六)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的一般學生,在創造力量表前、後測平均數之 差異顯著性。

(七)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的一般學生,在後設認知前、後測平均數之差 異顯著性。

(八)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平均數 之差異顯著性。

(十) 以 t 檢定考驗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創造力量表前、後測平均數之 差異顯著性。

(十一) 以 t 檢定考驗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後設認知量表前、後測平 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十二) 以 t 檢定考驗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平 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十三) 以 t 檢定考驗實驗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與學 習成就測驗的延宕測驗平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十四) 以 t 檢定考驗控制班的一般學生,在學習成就測驗前測、與學 習成就測驗的延宕測驗平均數之差異顯著性。

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實驗班與控制班及兩班內的資優生,在學習態度問卷、創造力量表、

後設認知量表、學習成就測驗等四個測驗,皆以前測分數為共變數,後測分數 為依變數,利用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法,分析兩班受試者分別在各量表 分數上的表現差異情形,考驗研究假設。另外進一步排除智力因素和前測,進 行多變量共變數分析。

三、質性的資料分析

質性資料方面,就每一次資優生觀察或半結構晤談(內容無嚴格限制,研究 員訂下訪談大綱,根據談話的進度適當追問和修正問題。)所得之資料作初步 分析,最後歸納後形成結論。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和一般傳統講述示範教學

法等兩種教學方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以及在班裡面接受融合教育的資優

法等兩種教學方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以及在班裡面接受融合教育的資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