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從天穿日到全國客家日

客家俗諺:「有食冇食,聊到年初十,有賺冇賺,聊到天穿」,意思是說,農曆春 節期間盡情放鬆享樂,無論生活艱困與否,都要玩到天穿日過後,也就是過完農曆正 月二十才要開始一年辛苦的耕作(註解3)。

2全國客家日的制訂,係依據 2010 年 1 月 27 日總統公布實施的「客家基本法」精神實施,該法案歷時一年七個月 的研擬,跨越族群的界限,並獲得朝野一致的支持,是落實憲法肯定多元文化基本國策的關鍵性法案。「客家基 本法」第十四條明訂:政府應訂定全國客家日,以彰顯客家族群對台灣多元文化之貢獻。

3研究者對天穿日的印象就是要吃甜粄,以及在竹東鎮連續四十幾年舉辦的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對研究者來 說,客家節慶中,天穿日雖很熟悉但並不像年初九「天公生」來得深刻,因為年初九要炸甜粄拜天公,是年節 過後第一次可以吃到甜粄。對研究者來說,「天公生」比較重要,因為母親終於要「開甜粄」(客語),就可以吃 到喜歡的甜粄了,據說吃甜粄可以補天的破洞,很有趣。

天穿日的由來源自傳說故事。何石松(2011)指出,目前客家人所過的天穿日是針 對煉石補天而言的。天穿日的產生,傳說是因為上古時代,因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

發動戰爭,大自然遭受破壞,天柱折,地維絕,天穿地漏,淹死生民無數,女媧乃煉 五色石以補蒼天,洪水止息,解救許多人民,庶民感激無己,每逢天穿之日,便祭拜 女媧,有飲水思源,感恩圖報之意,日久便形成所謂的天穿日。農業時代,客家族群 非常重視「天穿日」。這天客家人不工作,並唱山歌自娛。此外,客家人也會將保留 一塊年節時做的甜粄,煎過後在「天穿日」時上香祀拜。煎炸過的甜粄黏稠 Q 軟,有 助女媧補天之意;也會把甜粄揉成小圓球狀,油炸後稱為「油堆子」或「油槌子」,

插上針線拿來祭拜,稱做「補天穿」。更有不少廟宇選在這時候「開印」、「開扉」,

部分客家鄉鎮還會舉辦山歌比賽。每到「天穿日」,各地客家庄熱鬧非凡,呈現歡樂 慶祝的氣氛。天穿日和女媧所呈現的現代意義包括:敬天法祖飲水思源、珍惜物資環 保、休生養息兩性同樂、創作想像文學象徵。天穿日休息,叫做「寮天穿」,所謂「天 穿毋寮苦到死,天穿毋寮做到死」、「有賺無賺,總愛聊天穿」。寮天穿最好的方法,

就是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一天,有人唱山歌,有人聽山歌。

關於天穿日的民俗活動,客家鄉親最熟悉的,莫過於新竹縣竹東鎮的全國客家山 歌比賽,至 2012 年已經舉辦第四十八屆。全國客家山歌比賽以「山歌連天穿」為主軸,

比賽天數為期一週,參賽人數更高達上千人。比賽組別包括長青組、傳統三大調、流 行歌曲、合唱組、超級組、即興創作組等與時俱進的比賽組合。新竹縣竹東鎮的全國 客家山歌比賽傳承客家山歌文化,意義深遠,堪稱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山歌比賽。

天穿日的活動代表著古代的祭祀活動、民俗活動、休假觀念、兩性平等、愛護大自然 等多重的意義和價值。何石松(2011)表示,事實上,天穿日源自大陸,日期名稱多有 不同。天穿日的日期從正月初七開始直到正月三十日有七、八種之多,地區也跨越廣 東、河南、江西、陜西、江蘇,而且時逾百代,難免日期會有所不同,名稱也可能不

太一樣。如天穿、補天、補天穿、寮天穿、甚至還有天倉、添倉、填倉,因而意義也 可能不同,活動也可能相當多元,十分值得探討。

楊玉君(2011)表示,客委會訂定正月二十為全國客家日,許多非客家族群才正要 開始認識這個節日,然而被選為代表客家族群的天穿日,並非客家人獨有的節日,也 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過天穿日,甚至即使是客家人過天穿的日子也未必是在農曆正月 二十,而可能在正月二十三日。該研究指出,補天的傳說和節日餅食結合的案例,在 台灣的分佈點很零星而孤立,甚少往外擴張,只有在北部客家族群間有明顯集中的情 形。例如宜蘭市的天穿日這一天,要吃「菜頭糜」,相對應的俗諺是:「天穿,呷菜 頭糜呷目賙光」(註解4)。桃竹苗的民眾過天穿日會炸年糕,以紀念女媧煉石補天。這 一天據說也是鐵、針、刀的生日,不拿這些工具表示尊敬,所以大家都休息一天。

除了客家人之外,閩南族群也流傳補天的傳說,例如鹿港相傳五月端午吃煎堆,

是因為女媧娘娘要補天,雲林北港的地區也在端午節吃「補天餅」,兩者都是因為當 地傳說農曆五六月時經常陰雨潮濕,嚴重影響百姓的耕種和作息。陰雨的原因是因為 天空有破洞,所以要吃補天餅,而補天的概念依附在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上。但閩南 族群的補天習俗由於和端午重疊,除了吃煎餅外沒有其他的相關習俗,足見閩客兩大 族群的補天習俗傳承自不同的歷史和地理途徑(楊玉君,2011:14)。

天穿日的日子游移於節氣雨水、驚蟄之間,在閩南族群中甚至與梅雨季的天候相 關,足見天穿的習俗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它的內容反映的無非是農業時代對生活 的幾種祝願:雨水有節、倉稟豐實、生活富足、蟲豸不生。天穿日基本上應視為一個

4 「天穿,呷菜頭糜呷目賙光」為宜蘭地區流傳的俗諺,意思是指農曆正月二十日當天要吃蘿蔔稀飯,因為年節 過後吃點清粥,反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吃。蘿蔔稀飯是將白蘿蔔切成細絲和白米熬煮成粥,再視個人口味 添加豬肉絲、魷魚乾、蔥、薑等配料。

與節氣相類似的自然節日,又因為女媧傳說的敘事魅力而增添人文色彩,使得這個節 日千年來綿延不絕(楊玉君,2011:19)。

全國客家日的制訂,係依據 2010 年 1 月 27 日總統公布實施的「客家基本法」精 神實施。據行政院客委會黃玉振主委表示,「全國客家日」的遴選過程相當嚴謹,自 99 年 1 月到 8 月,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開放式問卷收集立法委員、相關領域學 者專家、客家事務地方機關、團體代表、客家大老、客家社團負責人的意見後,第二 階段再委託專業調查機構進行調查。全國客家日係針對全台 15 歲以上的客家民眾進行 全面性調查所產生,於 2010 年 9 月 10 日公佈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行政院客委會 2010-09-10 新聞稿)。行政院客委會以天穿日具客家文化獨特性、沒有文化排他性、又 具備高度國際視野,是客家人獨有的特殊節日,亦具有「敬天」、「讓大地休養生息」,

符合世界潮流的「節能」、「減碳」與「樂活」等的意涵。上述意涵皆可以做為推動 各項全國客家日的活動核心。全國客家日以「客庄好樂活、勤儉愛地球」為主軸,不 僅是客家族群的重要節日,也是全國國人的共同節日 (行政院客委會 2011-02-20 新聞 稿)。

此外,全國客家日的目的,是為了彰顯客家族群對台灣的多元文化貢獻。是對客 家族群深具意義的節日,媒體報導的議題建構和再現,不僅讓客家族群學習重新認識 自己,也讓其他族群藉由媒體新聞報導認識客家族群。根據上述關於全國客家日的研 究背景,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全國客家日做為客家文化節慶活動的核心價值 與意義;以及分析媒體透過全國客家日的報導所建構與再現的客家文化與客家意象,

最後希冀可以提供研究發現做為政府在未來舉辦全國客家日活動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