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節慶活動的文化意涵

節慶活動在我們生活及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在公開或私底下的場合,人們 都想要紀念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日子,慶祝生命中的關鍵時刻。在公眾的層次上,大型 的活動會變成人們據以度量自己生活的指標,而個人也需要大型的節慶活動事件來標 誌個人的生活細節,活動是我們生活裡的記憶指標(Johne allen 著,陳希琳譯,2004:

24)。例如某一年的奧運、某一年的桐花季的文化活動,都標誌著生活的記憶。

台灣在近十年的本土化呼聲之下,意欲脫離所謂的「中國文化」,找尋屬於「台

灣」本土的文化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樣的呼聲,政府也透過多種方式來實 踐,而推行台灣本地文化觀光正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包括1994年文建會提出的「社區 總體營造」,以及1995年再度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甚至提出2008年 為台灣觀光年,其主要訴求均為「建構台灣本土文化特色以發展文化觀光」(朱婉寧,

2009)。客家文化活動在此潮流中也沒有缺席,客委會在2002年推出桐花祭活動,以「文 化扎根、帶動觀光、振興產業和活化客庄」為活動核心價值,透過活動執行和媒體報 導,讓客家的能見度增加,讓文化創意得以激發,族群認同感有新的思維,達到擴大 文化版圖的意涵。不僅展現族群文化特色,也開拓文化產業的產值。

俞龍通(2011:61)認為,天穿日意含敬天崇地和珍惜自然等環境保育的概念和思 潮,在當代文化消費的社會中,是大家所熟悉且符合人們的生活型態,其活動範圍更 具備超越客家桐花祭的潛力。然而全國客家日(天穿日)是否能像桐花一樣,賦予客家 新的意象,並促進客庄活絡?就一個全國性、紀念性的節日而言,全國客家日應該是

「一種社會儀式,塑造集體記憶的一種方式,透過公共空間的紀念或慶祝來創造傳統,

進行價值的社會化、張力的管理、有助於政治正當性的取得、同時也決定集體認同的 塑造;特別是在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中,妥適的紀念日秩序重建,將有助於多元社會 的整合、以及集體認同的塑造(nation-building)」(施正鋒,2010;俞龍通,2011:59)。

行政院客委會說明將天穿日訂定為全國客家日的原因在於,天穿日具客家文化獨 特性、沒有文化排他性及具備高度國際視野等元素(行政院客委會2010-09-10新聞稿)。

值得注意的是,學者羅烈師以節慶與族群的觀點提出:由公部門主導節日的訂定,「以 社會運動為起點,卻走入政治終點的主體性……既已抉擇了節慶,而且又必然籠照在 施政成果、文化產業及觀光行銷等考量下……對於推展族群而言,其實是兩面刃,不 得不慎」(羅烈師,2011:52)。也有學者認為,天穿日的文化意涵欠缺現代客家之普 同經驗,與當今台灣客家的集體歷史經驗關係淡微處理(洪馨蘭,2010;俞龍通,2011:

59)。而做為一個神話傳說的天穿日是否可以代表台灣客家族群的重要意義,並且可以 再現客家文化傳統與族群精神和價值?又,進一步思索天穿日又如何可以成為客家節 慶中的文化品牌?也就是如何達到文化真實性的管理,這些都是重要的課題(俞龍通,

2011:57)。客家桐花祭的成功經驗,是否能適用於全國客家日?上述問題仍有待學者 進行研究及持續觀察活動內容,方可得以瞭解。

節慶活動以人類基本娛樂需求為起始,隨著收入增加,閒暇時間增多,透過活動 展現旺盛生命力及活潑民族特性的象徵。政府為了建構全民共同的意識,促進經濟發 展,也支持各項節慶活動,甚至主辦活動,更積極對外爭取大型國際活動,彰顯國家 行政能力。因此,現代化社會舉辦節慶活動可以說是產業型態之一,也是經濟發展的 代名詞,也是競爭力的表現(李威霆,2008)。例如 2011 年的台北花卉博覽會(註解12),

12例如 2011 台北花博會,根據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處之經濟效益分析調查報告指出,舉辦臺北國際花 博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共 430.68 億元,包括政府與民間企業投入效益約 135.91 億元,營運效益約 176.78 億元,以及此兩項效益所衍生帶動的產業關聯效果 117.99 億元,若扣除上述政府與民間企業 投入經費則舉辦花博會的淨效益約為 294.77 億元,總計花博展覽期間參觀遊客有 8,963,666 人次,

其中國外觀光遊客為 585,327 人次(占全體參觀人次 6.53%),國內參觀遊客為 8,378,339 人次,帶來 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資料來源為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網站,檢索日期 2012.12.15

http://www.doed.taipei.gov.tw/ct.asp?xItem=19221091&ctNode=51074&mp=105001。

以及上海世界博覽會(註解13),以及在新竹縣所舉辦的 2013 台灣燈會(註解14),都是政

是重要的。文化符碼的意義是不斷流變的,它(文化符碼)的介入和操作,都必須先找 到適當的「切入點」,使新的商品符碼加入原有的脈絡,進而產生質變的效果。例如位 在法國洛琳省(Loraine)的梅茲(Metz)和布列塔尼(Bretagne)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都有聖徒屠龍的傳說,這些傳說如今已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因素,相關聖 徒史蹟和噴火龍商品更是外地觀光客的主要收藏目標(李威霆,2008:15)。全國客家 日以天穿日的女媧補天神話故事做為代表台灣客家族群重要意義的日子,對於如何再 現客家族群文化,及如何轉換客家文化符碼以產生質變,應該對於吾人也能有所啟發。

近年來,文建會致力推動「台灣生活美學運動」,著重在基層培養生活美感,並 由民間發展的文化節慶,逐漸與生活美學相關。例如媽祖文化節帶動信仰與武藝文化,

至於桐花是客家族群的記憶,連簡單生活也是一種主張。中子文化執行長張培仁認為,

「台灣未來當紅的產業就是『輸出生活方式』」。經濟部自 92 年開始推動「創意生活 產業」帶動文創產業,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2010)在『跟著創意生活、打造風格體 驗事業』一書的序言中提到:創意生活事業的經營取決於五大要素,第一是 Philosohpy 人生觀:來自風土文化、生活脈絡所形成的獨特生活主張;第二為 Product 創作品:

透過核心知識、注入產品的創意和美感的設計;第三為 Process 過程:在服務過程中 所傳達的感動,利用創意生活周邊產品及 DIY 等體驗,讓大眾參與感受生活,增強對 記憶的深度;第四為 Place 場域:變化生活的新鮮度,包括空間陳設、動線設計等,

帶來快樂的環境;第五為 People 人:人是傳達風格主張最佳的溫度介面,也是創意生 活產業的關鍵核心。從上述背景可知,舉辦全國客家日活動的目的之一即在於希望藉 由對客家價值的認同及客家生活美學的培養,尋找屬於客家生活文化的感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