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交棒-臺灣經濟再創高峰

第一節 一人之下萬人之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交棒-臺灣經濟再創高峰

第一節 一人之下萬人之中

一、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嚴家淦報告經濟進步情形

1969 年 3 月 30 日,中國國民黨召開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大會,副總 統兼行政院長的嚴家淦以從政黨員身份報告六年來行政工作的進步情形。在全篇 八十一頁的口頭報告中,除前言、結論之外,嚴家淦分別就就六年來的政治、經 濟、教育文化及社會建設,做出詳細而完整的闡述。

特別在經濟建設的部分,可說是全篇的亮點。嚴家淦花了二十五頁的份量,

分十一點做說明。首先,嚴家淦回顧過去四期的四年計畫,嚴家淦強調:「我們 連續實施各期經濟建設四年計劃,是以建立民生主義經濟制度,促進經濟的現代 化,從而提高國民生活水準為目標,尤其是以『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

的均衡發展。一直是我們經濟建設的方針」。

1

隨後嚴家淦進一步又將六年來經濟建設的成果,約略分成十一項來談:(1) 土地改革的貢獻:在實施耕者有其田以後,每公頃稻谷產量較前增加兩倍;自耕 農淨得較前則增加了 3.3 倍。而近六年來主要措施在於繼續放領公地,貸款佃農 購買地主保留地,推行農地重劃以增加土地利用,並加強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和舉 辦市地重劃等;(2)經濟的穩定成長:過去六年來我們的經濟保持穩定而持續的 成長,而且目前成長率還在加速成長之中。以實質國民生產毛額測量,六年來平 均成長率每年為 10.9%;(3)農業的發展:由於土地改革的貢獻,加上農業機械 和作業技術的引用與改良,農民組織的健全,農業生產有長足之進步。農業成長 繼續保持良好發展。以 1962 年為基期,1968 年農業生產總指數約為 147.5。同 時,由於我們農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受到國際重視,1962 至 1967 年間世界各國 派員來我國接受農業訓練者達 3,081 人;我國派遣農技團與農耕隊前往各國指導 服務者達 1,159 人;(4)工業的進步:我國經濟成長中,工業的發展是速度最快的 部門。六年來工業部門平均成長率達 16.7%,不但帶動了全面經濟的發展,也改 變了我們的經濟結構,使我們的經濟,已由農業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型 態。同時許多新工業的建立,如電子、石化、汽車,和各種金屬與電機製品工業 的發展,顯示我們的工業已從輕工業趨向於基本工業和高級工業的途程演進;(5) 國際貿易的推展:1963 年我國輸出入貿易總值為 7 億美元,到 1968 年已增至 18

1「副總統兼行政院長嚴家淦在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行政工作報告(口頭報告)」(1969 年 3 月 30 日),〈嚴副總統言論集五十八年一(一)〉,《嚴家淦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

006-011200-00029-0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億 2 千萬美元,平均每年增加率為 17.2%,超過經濟的總成長率。六年來貿易總 值增加幅度為 150%以上,而同一時期世界貿易額只增加了 40%。貿易地區也由 1963 年的 73 個到去年增加為 125 個;(6)能源開發:能源為生產過程中主要要素 之一,由於能源消費量逐年迅速增加(從 1963 年到 1968 年,平均年增加率為 9.9

%),同時由於國內主要能源的煤炭受天然條件限制,無法大量增產,所以政府 正積極進行能源開發計劃;包括在陸上海上探勘石油,天然氣和地熱的開發並籌 劃核子能發電廠的建立;(7)水利事業的發展:水利建設主要工作是防洪和灌溉 兩項工程,防洪工程方面,現臺灣堤防總長共 94 萬多公尺,護岸 130 多萬公尺,

灌溉工程方面,灌溉總面積達 54 萬多公頃;(8)交通運輸的擴建:交通事業擴展 主要工作是擴充各種交通運輸設施能量,改善交通秩序,推行管理革新,加強研 究發展增進服務效率。六年來,海陸空各項交通運輸擴建的重要工程,已完成的 如麥克阿瑟公路、北部橫貫公路、臺北新店公路、臺北北投公路、華江大橋、東 部產業道路、鐵路山海線中央行車控制系統、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臺北國際機 場和高雄小港機場初步擴建、國內和臺港的微波電信系統;正在興建且即將完成 的有:鐵路彰化臺南間雙軌工程、公路澎湖跨海大橋、大肚溪大橋、南部橫貫公 路、高雄港、基隆港與蘇澳港擴建工程、中菲越地平微波電信系統以及通信衛星 地面電臺等;(9)賦稅改革:賦稅改革工作,在稅制方面修訂各種有關法令,稅 政方面加強組織,使用電子計算機管理資料,以期達成賦稅改革的原則。稅收年 增加率,已從 1963 年的 11%,增加為 1968 年的 22%;(10)穩健的金融與債信:

多年來對貨幣發行與供應量作適當控制,對信用與利率作合理調節與管理,始終 嚴密注意幣值的維持。六年來新臺幣對美元的官方匯率並未變動,國際間幾次金 融風暴,我均未受波及。公債運用則以國家建設需要為原則,按期還本付息,保 持良好債信;(11)預算執行和預算編製的改進:中央各機關自五十三年度起實施 績效預算,地方政府也在五十四年度施行。近幾年來雖仍然繼續發行公債,但從 五十三年度起,中央政府歲計收支都有剩餘。在預算編製方面,也時時研究革新,

除實施科目重分類以外,並自五十七年度起編列經濟與職能交叉分類以及試編四 年概算以陳示長期趨勢,估測未來全國資源總供需,以供確定預算政策的參考。

2

總之,嚴家淦的報告,用實際的統計數字,鉅細靡遺的展示了他六年來行 政工作的成果。此時的臺灣,在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有顯著的繁榮與 進步,亮眼的成績確實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臺灣的經濟結構,也正持續不斷 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化的社會邁進。因此在這場演講結束後,嚴家淦獲得現場如 雷掌聲。3

2同前註。

3嚴家淦此次的報告分口頭與書面兩種,而書面報告就厚達一百八十二頁,內容可謂十分豐富,

同時在規定的八十分鐘的演講,嚴家淦也花了八十分鐘完整的報告,而他抑揚頓挫,幾乎一氣 呵成,「會場內外 嚴揆控制時間 報告一氣呵成 敵後代表出生入死 發言獲得熱烈掌聲」,《聯 合報》, 1969 年 3 月 31 日,版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嚴家淦在擔任閣揆期間,成功讓臺灣的經濟轉型,外貿與稅收也大幅增加,

臺灣經濟起飛。但嚴家淦並不爭功,也不攬權,而是在職位上努力恪守本分,為 國家尋覓和培養人才,例如在財經方面,他相當賞識李國鼎,大力支持他所推動 的財經政策,提拔他擔任經合會副主委、經濟部長,乃至財政部長;4而在黨政 方面,早從退輔會時期開始,嚴家淦就已經明白蔣介石總統有培養蔣經國接班的 打算,5因此儘管來臺初期,蔣經國在軍系和政戰體系部門服務,但嚴家淦一方 面在擔任臺灣省省主席期間,將所兼任的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職務交由蔣經國 負責,後由蔣經國接任主委;在嚴家淦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蔣經國也先後擔任國 防部副部長、部長。

1969 年 6 月,內閣再度改組,蔣經國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6而這次的內閣 改組,除了人事調動之外,在財經機制方面,行政院也設置了「財政、經濟、金 融會報」,由副院長蔣經國主持,負責有關財經金融政策的協調聯繫事宜。7同 年 8 月 4 日,嚴家淦更請辭經合會主任委員,為了希望蔣經國做接任行政院長之 前的準備,讓蔣經國能夠對財經問題多一些瞭解,所以嚴家淦要他以行政院副院 長的身分兼任經合會主委。8雖然從 7 月 1 日起,蔣經國已經開始主持財經會報,

但嚴家淦主要的目的是想讓經合會成為財經會報的一個幕僚機構。9而且此時,

經合會在組織上也做了相應的調整,更加強化經濟計劃和經濟綜合性業務的設計、

決策、執行和考核的功能,乃至形成一個可成功協調整合各部會的機制。

此次對於行政院財政經濟金融會報的設置,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組織 的調整,可說是為了有效推動國家建設、加強財政經濟金融聯繫配合,所採取的 兩大革新措施,嚴家淦決定由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主持會報和經合會的業務,也 是希望能在統一、協調、合作的步驟下,發揮總體力量,促進國家經濟的穩定成 長。10

二、 1970-1971 退出聯合國前後

從 1960 年至 1970 年,臺灣的經濟實力確實有顯著而快速的成長。1971 年

4陳立文主編,《嚴家淦總統行誼訪談錄》,臺北市:國史館,2013,頁 366。

5同前註,頁 130。

6「行政院長兼副總統嚴家淦呈總統蔣中正關於行政院組織及人事之調整:副院長黃少谷請辭遺 缺以蔣經國繼任仍兼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專任中央銀行總裁後財政部 長職擬以李國鼎繼任及遞遺經濟部長職缺擬以陶聲洋繼任等」(1969 年 6 月 10 日),〈政務—

高雄青果合作社案嫌犯資料等〉,《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

005-010201-00007-011。

7「設置財經金融會報 加強政策協調」,《聯合報》,1969 年 6 月 27 日,版 1。

8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李國鼎談臺灣財經決策的制 定與思考》,臺北市:遠流,2005,頁 215-216。

9同前註,頁 216。

10「總統昨主持 國父紀念月會 嚴兼院長 報告當前施政方針」,《經濟日報》,1969 年 8 月 30 日,版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月 23 日,嚴家淦在立法院第四十七會期進行口頭施政報告時,便列舉數字,

說明十年來的經建成果。

首先在國內生產毛額方面,以當年幣值計算,由 626 億元增加到 2,178 億元,

約為 3 倍半,國民所得由 508 億元增加到 1,704 億元,約為 3.35 倍。而在平均每 人年所得上,由 4,557 元,增加到 11,684 元,約為 2,56 倍,折合美金約為 292 美元。農業生產指數十年來平均每年成長率 5.1%,工業生產指數十年來平均每

約為 3 倍半,國民所得由 508 億元增加到 1,704 億元,約為 3.35 倍。而在平均每 人年所得上,由 4,557 元,增加到 11,684 元,約為 2,56 倍,折合美金約為 292 美元。農業生產指數十年來平均每年成長率 5.1%,工業生產指數十年來平均每

相關文件